珍珠的产生
人工珍珠和生态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做奇珍,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因此,珍珠与玛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称我国古代的“四宝”。
珍珠是由某些贝类产生出来的。淡水中的河蚌,海边的蛤蜊和珍珠贝等都能产生珍珠。当蚌在海床进食中,贝壳张开,外来物如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
那么蛤、蚌为什么能产出珍珠呢?想知道这个奥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一下蛤、蚌的身体构造和生理代谢过程。
1.蛤蚌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分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
2.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尘迷了一样,使得又痒又痛。则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与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一起陷入蚌的结缔组织,表皮细胞组织分裂增殖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这样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有核的珍珠了。
3.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或受伤等原因,脱离原来的部位,进入结缔组织中,分裂增殖形成珍珠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无核的。
珍珠在形成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有着多采的光泽和多变的形状。珍珠和蚌壳内层的物质相同。它的形状多变,可分为规则形和不规则形两种。规则形有圆形、半圆形、馒头形、卵圆形、长圆形、棒形、扁圆形、梨形等。不规则形有核珠的形状随其中核的形状而变。
知识链接
在西方的传说中,美神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当贝壳打开的时候,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堤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一画中,将女神置于一扇巨大的贝叶之上,从水底缓缓而出,女神抖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洁白无瑕,晶莹夺目。丹麦人将珍珠与美人鱼扯在一起,美人鱼思念王子而不得,泪洒相思地,被守护在身边的贝母蚌珍藏起来,时间长了,眼泪就变成颗颗珍珠。
在古印度,人们相信珍珠是由诸神用晨曦中的露水幻化而成;波斯的神话则认为象征光明和希望的珍珠,是由诸神的眼泪变成;而罗马人干脆将珍珠的形成与爱神维纳斯拉上关系,传说当爱神从充满泡沫的蚝壳沐浴完毕,走出来时,其身上滴下的水珠被爱神散发出的动人光彩凝结成了闪光的珍珠。中国民间亦有“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等说法。
从神话到传说,珍珠一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事实上,除了以上天恩赐作解释外,也真难让人相信,一只平凡的蚌竟可孕育完美如斯的宝物。不过,现代科学表明,珍珠产于某些软体动物如白蝶贝、蛛母贝等珠蚌类,贝壳因异物渗入壳内成为“珠胚”而形成珠状颗粒。这种珠状颗粒随着岁月流逝,就会因为蚌的分泌物的包裹而成为越来越大的珍珠。因此,人们才说,珠蚌越老,珍珠也越大,所以历来有“老蚌生珠”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