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0420100000070

第70章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创立者,先世为宋国贵族。父亲梁纥(hé),鲁国武士,在孔子3岁时去世。他这时随父母迁居鲁国都城曲阜,这里保存了周朝大量的典章文物。这种环境对孔子的教育和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周朝初年制定的一套礼乐制度都被破坏了。孔子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他提出了一套政治主张,就是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当时,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只能去做官。于是,孔子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在鲁国做了官,但是他的政治主张不能被统治者接受,几年后不得不弃官离鲁,从五十五岁时起,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经历。

孔子把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定在了卫国。卫国在鲁国的西边,是鲁国的兄弟之邦。当时卫国政治安定,经济也比较富庶,而且卫国还有几位贤人,可以互相谈论问题,并且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有贤名的卫国大夫,可以照应,这样,孔子就把卫国当做了立足点。

孔子带着数十个随从弟子,一行人坐着马车来到卫国,暂时住在颜浊邹家。由于孔子做过鲁国上卿,声望已很高,再加上颜浊邹起了桥梁作用,于是国君卫灵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并问孔子:“先生在鲁国时,俸禄是多少?”孔子笑着说:“六万斗小米。”卫灵公也给予了同样的待遇。但是,他对孔子那套“仁政德治”的主张没有兴趣,因此,只是表面上对孔子很尊重,但却没有让他参与政事。不久,有人对卫灵公说:“孔子来到卫国,也许是不怀好意的,他带来的弟子很多,各样人才都有,万一是为了鲁国而到这里有什么企图的话,又怎么办呢?”于是,卫灵公便派人暗中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怕发生意外,便在这一年的冬天,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了卫国,带领一行人向东南方向走去。经过曹国没有被接待,又来到宋国境内,这次不但没有接待,而且宋国的大夫司马桓还想杀害孔子,逼得他只好换了便衣才逃出了宋国。

从宋国逃出后来到郑国,这时弟子们都失散了,只剩下孔子一个人站在东城门外。弟子们找不到老师,便到处打听,当子贡问到一个行人时,那人回答说:“我倒看见一位,立在东门外,很有气派,但是其狼狈相,累累若丧家之犬。”当子贡找到老师并把这话告诉他时,孔子笑了笑说:“说我气派,倒是未必,说我疲惫的像丧家犬,倒真有点那样。”郑国没有接待孔子师徒,他们便来到陈国的都城宛丘。

孔子到了陈国,住在大夫司城贞子家里,并由他们推荐给陈国国君陈湣公,取得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陈国是一个小国,陈湣公又是一个平庸的人,没有争霸称雄的野心,也不想从孔子那里请教什么治国安邦的方法,所以孔子仍然不得志,心情郁闷。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进攻陈国,楚国国君楚昭王亲自率兵前来救援,吴楚两军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对垒,陈国于是陷入战乱之中。这时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便派人来请,孔子认为楚昭王是贤君,便决定到楚国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一行人离开陈经过蔡国去楚国,这一段路正是吴、楚交兵的地带。有一天,孔子被乱兵围住,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已经七天没有粮食了,可是,孔子还抓紧时间给弟子们上课,照常弹琴、唱歌。子路首先沉不住气了,问道:“老师,难道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注定要遭难吗?”孔子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非不遭难,但是经得起困难的考验。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一遇困难,却会动摇变节。”孔子虽然稳定了弟子的情绪,但他的心情还是闷闷不乐,路上还遇到一些不同意孔子积极从政治国的主张,而提倡消极避世隐居自乐的人的责难和讽刺。经过了艰难的跋涉,孔子一行终于到达了楚国的负函。

孔子师徒到了负函没几天,就传来消息,楚昭王死了。孔子该怎么办呢?经过考虑,最后决定还是回到卫国去,于是一行人又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卫国。这时卫国的国君是卫出公,当时卫国局势稳定,孔子比较满意,所以在他初返卫国时,很有一番抱负,并酝酿着上台后的计划。一天,子路问孔子:“这次卫国的国君请你出来,你首先要作什么呢?”孔子答道:“必须正名分!要让任何人的名义、身份和他的地位完全符合。”子路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老师有点不切实际,孔子则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但是卫出公既没有要他“为政”,也没有向他“问政”。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把精力用在了教学和治学上。

孔子离开鲁国已经十几年了,他非常思念故乡。他的弟子有的回国做了官,他也很想回去。有个叫冉有的弟子在鲁国做官,他向当权的季康子一再推荐孔子,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迎接孔子回鲁,这时卫国发生内乱,政局动荡不安,孔子便接受了鲁国使者的礼聘,回到了鲁国。

孔子从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直到公元前484年才返回,在外奔波达十四年之久,希望寻求做官,以便有机会实现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结果是在到处碰壁之后,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故乡,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到处碰壁。这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不符合时代潮流。他颠沛流离十四年,也使他的人生经验更丰富,眼界更开阔,学问更高深,观察事物更透彻了。回首往事,壮志难酬,但孔子并不灰心。他把晚年的最后五年时光和全部精力,都用在开办私学和整理古籍文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