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0420100000126

第126章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国家初步稳定之后,便一一铲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起初只有几个,传到汉文帝的时候,已经增加到二十多个,其中领地最大的有齐、楚、吴、荆、燕、淮南等。这些王国所领有的土地,合起来占西汉帝国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仅仅只有十五个郡,并且这十五郡当中,往往还有列侯和公主的领地,真正属于皇帝能管辖的地区,也就只有十个郡左右。

刘邦生前认为同姓王都是他的兄弟子侄,是靠得住的,可是事实上,同姓王势力大了照样也会造反,要来夺取皇位。汉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就是同姓王发起的一次严重叛乱。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因病去世,皇太子刘启继位,就是汉景帝。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

景帝很快把他的管家晁错提升为左内史,晁错经常向景帝提出一些建议,景帝总是言听计从。不久,又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

晃错升任为御史大夫以后,就正式向景帝提出“削藩”,即削减诸侯王国封地的建议。他对汉景帝说:“吴王有病不来朝拜天子,这种狂妄的行为,按照古代的礼法应当杀头。而且,他还违反朝廷规定,炼铜铸钱,煮海为盐,招纳天下亡命之徒,准备兴兵作乱。为了防止祸患,必须削减他的封地。”

汉景帝说:“削减他的封地,他起来造反怎么办?”晁错说:“他已经打定了造反的主意。削他的地,他早一点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点反,准备得更充分,危害就更大。”

汉景帝觉得晁错说得有道理,就开始实施削弱王国的措施。他先从几个较小的王国下手,先把楚国的一个郡、赵国的一个郡和胶西国的六个县,划归汉朝中央直接管辖。

吴王刘濞(bì)看到汉景帝已经削了三个王国的封地,很快就会轮到自己,就决定用武力对抗。他联合楚王、胶西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就是要求杀掉汉景帝身边主张削弱王国的晁错。

汉景帝看叛军声势很大,有点怕了。他想起了文帝临终前的嘱咐,派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帅十六个将军去讨伐叛军。

朝廷中有几个忌妒晁错的人,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当腰斩。七国起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杀了晁错,七国就会退兵。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昧着良心,批准了奏章,腰斩了晁错,便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吴楚起兵,杀晁错只是个借口,当然不会退兵。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周亚夫领了诏命便急忙向前线奔去,领兵平叛,军队来到灞上,有个叫赵涉的拦住周亚夫的马车献计:“吴王刘濞占据的地方很富饶,他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已经很久了。这次您出兵征讨,他一定会在半路上的浠渑(xīshénɡ)之间险隘之处设下埋伏。我建议将军不要走东西这条大道,而由此往南走蓝田,出武关,然后去洛阳,这样虽然绕了一点远,多走一两天,但是出吴王意料之外,他们一定没有防,必然使敌方心惊胆战。”

赵涉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便在昌邑城南深挖沟、高筑墙,扼制吴兵北进。吴兵发现不能北进,只好向西进攻睢阳,可是打了两个多月消耗战,毫无战果,军心逐渐低落。

周亚夫看准反攻的时机,立即命令全部精锐部队四路出击,只一仗,就把吴楚联军打得大败。吴王刘濞想当皇帝的美梦破灭了,便带着自己的儿子,趁夜往江南逃跑,投奔了越国。他想去联合东越卷土重来,没想到,周亚夫早已悬赏一千斤黄金购买他的人头。所以东越人不但不帮助他,反而乘机杀了他,把他的人头献给了周亚夫。吴王的儿子刘驹,逃到了更南边的闽越。

楚王刘戊,见刘濞扔下自己溜掉了,气得破口大骂。他看自己的军队四散逃亡,自己无路可走,最后只好自杀了。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诸侯国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七国的叛乱就被平定了。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功勋卓著,被汉景帝升迁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