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
10418500000081

第81章 放弃进攻是最好的进攻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夺权力,斗争日益猛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而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在矛盾激烈的紧急关头,亨利先发制人,召集德国境内所有的教士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毫不示弱,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在其他国家也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的力量声势震天,尤其是德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起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难。

亨利面对紧急局面,被迫妥协。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只带了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罗马,准备向教皇认罪忏悔。

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来之前就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

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入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头衔,亨利忍辱在城堡门前跪下。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迎接,饶恕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行”。

最后,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

后来,帝国皇帝亨利集中精力整顿内部力量,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逐个击破,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邑,那些一度危及他帝位的反抗势力逐一被消灭。在阵脚稳定之后,他立即发兵进军罗马,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而逃,最后客死他乡。

亨利因放弃进攻,而得到了教皇的饶恕,消除了他与教皇的对峙局面。也许有人会对这种做法不屑一顾,认为简直是低三下四、尊严扫尽。但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在关键时候,放弃眼下似乎很重要的东西才能获得长远的胜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德国皇帝“卡诺莎之行”的目的就是以雪地长跪“认罪忏悔”来换取以后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肯暂时低头而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还怎么谈未来和理想呢?可是不少人一碰到眼前的利益,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就会跟对方硬拼,结果一败涂地,即便获得“惨胜”,也会元气大伤。所以,当碰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千万不要逞能,当一时之英雄,只有获得最后的胜利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英雄。

汉代公孙弘自幼家贫,贵为丞相后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问公孙弘:“汲黯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平静地回答道:“汲黯说的是事实。满朝大臣中,他与我关系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大家的面指责我,正中我要害。我位列三公却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同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能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而觉得他为人谦让,越发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为自己辩解,全部承认,这其实是一种极其睿智的应对策略。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怎样辩解,旁人都以先入为主的眼光认为他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不作任何辩白,就承认自己沽名钓誉。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赏,说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就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别人有了这样的印象,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嗜好,无伤大雅。总的说来,公孙弘正是因为放弃了对汲黯的进攻而使皇帝对他更加尊重。

对没有的事情不予否定,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还能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就算有错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别人反而会觉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认错误更易得到大家的谅解,而且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错又能错到哪里去呢?不辩自明,真是一种极好的处世哲学。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如果在这方面运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要过于强求。认真地分析一下形势,分析一下自己该从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事情都是两面的,有正有反,有输有赢。如果刻意地去追求赢,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若能审时度势,适当地放弃,以退为进,则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没有永远的赢家,或者说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赢”总是相对而言的。同样,也没有真正的输家。既然人生没有真正的输赢,又何必一味去强求呢?适当地放弃,也许是取胜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