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亚太安全析论
10414500000022

第22章 台湾海峡的战略地位

台湾问题本是中国内战及统一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从原则上讲纯属中国内政。但是由于台湾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及其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自1950年以来,台湾一直是美国亚太地区战略霸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台海两岸关系以及台湾海峡的安全问题也就被纳入了美国的亚太地区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轨道。台湾海峡安全问题不仅对中国的最终统一影响深远,而且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体系与霸权地位的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国际政治日趋多极化的时代里,台湾问题是一项涉及中国统一和亚太地区稳定的重大而敏感的安全问题,也是在21世纪的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安全架构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对冷战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重大考验。

一、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战略意义

在亚洲大陆之东,沿太平洋的西部边缘有一条从北到南有序排列的巨大的弧形岛屿链。中国的宝岛台湾正是这一弧形岛屿链中的重要一环。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方向100多公里的海面上。台湾岛背靠中国大陆,东北与日本的琉球群岛相邻,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它的东面则是烟波浩渺的太平洋,台湾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安全方面,台湾是中国大陆在东南方向上的一道坚固的海上安全屏障,对于保卫中国海上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台湾海峡是中国南北海上交通的咽喉,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商船经中国南海前往东北亚各国的重要海上通道。台湾南扼巴士海峡,是又一条通向东北亚各国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作为西太平洋的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台湾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价值。不仅如此,台湾还是中国跨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因此对于扩大中国的海上安全视野,雄视太平洋,捍卫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相反的角度看,台湾也能成为遏制大陆,威胁中国东南沿海安全的战略跳板。由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弧形岛链在地理上构成了拱卫亚洲大陆东部的一道天然防波堤。在地缘政治上这条岛链也可成为一条战略防线,对东亚大陆构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自1950年以来美国也正是基本上以这条弧形岛链为依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主义各国形成战略包围圈的。只有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才可以从实际上消除这种对中国安全的威胁,突破美国在西太平洋上凭借这一岛链构筑的第一道战略前沿,把美国对中国的威慑性包围圈推到由马里亚纳群岛一关岛一贝劳一澳大利亚一新西兰构成的第二道战略防御地带。

二、五十年来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变迁

纵观50年来亚太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可以看出台湾的地缘政治地位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变迁与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大格局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演化组合则是决定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主要因素,并与美国的亚太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一)1950~1969年台湾在美国全球冷战遏制战略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自1900年以来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曾在战前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英、法、德、意、日等国经过这次大战不是被彻底打败成为战败国,就是被严重削弱而相继沦为世界二流强国。在二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苏联和美国却通过二战成为主导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二战后,苏联控制下的中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东德等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为二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太平洋战场,它基本上单独打败并占领了日本,太平洋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岛屿都处在美国军事力量的控制之下。在欧洲,以美军为主力的盟军部队相继解放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丹麦、德国西部以及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在战后,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美苏两国作为两种不同制度的代表,它们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战略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两者之间的战略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二战后不久,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首先在欧洲爆发,使欧洲成为冷战的主战场,随后又波及亚洲、太平洋地区。美国对苏冷战的特点是遏制,采用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阻止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在亚洲则是大力支持南朝鲜的李承晚政权和内战中的中国国民党政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在亚太地区沿朝鲜半岛的38°线、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一直到印度支那形成了一条意识形态分界线。美国正是沿这条线建立起在亚太地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遏制的战略防线的。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决定采取站到苏联一边的一边倒政策。1950年2月14日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正式建立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中国也正式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重要成员。从全球冷战的战略角度出发,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充满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拒绝承认新中国,拼凑反对承认中国的所谓“共同阵线”,阻挠别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中国推行遏制加孤立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在朝鲜的军事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被纳入了美国全球冷战的轨道。台湾在美国全球冷战战略中的政治地位也是由这一点决定的。1950年6月11日美国总统宣布“共产党部队占领福摩萨(即台湾)将会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以及在太平洋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进攻”。很显然,台湾作为美国北起日本本土和冲绳岛,南至菲律宾的一系列战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基于在远东太平洋上的战略利益及意识形态利益考虑,绝对不会把它交给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对手——中国政府的。不仅如此,中美在朝鲜的军事对抗使美国相信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坚定成员,是亚太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的直接威胁。美国亚洲政策的核心就是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军事、政治、经济同盟来遏制中国,力图以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颠覆等手段搞垮中国。台湾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大陆敌对的政治制度使它成为美国推行对华冷战遏制政策的一个合适的基地。

199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华盛顿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通过这一条约不仅冻结了台海分裂的现状,而且正式把台湾纳入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组织的反共军事同盟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推行冷战遏制政策的工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也确实发挥了这种作用。首先,台湾是美国为确立其在西太平洋的霸权地位,构筑由一系列军事战略基地组成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防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为配合美国在东亚对中国的冷战孤立政策,台湾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军事上对大陆进行威胁和牵制,经济上对大陆进行禁运、封锁和破坏,政治上对大陆推行和平演变,颠覆或破坏大陆政权稳定,是美国实行对华冷战政策的主要前沿基地。第三,台湾还是美国在远东重要的军事后勤基地。1960年代印度支那战争的不断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价值,台湾被用作美军在东南亚军事行动的集结和后勤基地。在越战高峰时期,有10000多名美国军人和顾问驻扎在台湾。

总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高潮时期,台湾无论是从政治思想上还是从军事战略上都是美国维护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是美国推行对华冷战遏制的主要工具,进行反共“遏制”的军事后勤基地,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冷战遏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1970~1989年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相对下降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对峙及各国实力与政策的变化,在美苏两极之间,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与国之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1960年代末,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首先是经过长期的军备竞赛,苏联已经在常规军事力量方面拥有了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相当大的优势,苏联开始打破美国的遏制政策,在全球与美国展开新一轮角逐和争夺。由于陷于越战及国内反战运动以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实力的相对下降,处于相对低潮期的美国面对苏联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态势,继续推行强硬的全面冷战遏制已是力不从心。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尼克松政府开始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调整,推行全球均势政策。其次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苏因意识形态上和国家利益上的分歧与矛盾,导致了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并引发了两国边界冲突,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中国成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坚决反对苏联霸权扩张的坚定的政治力量。正是由于1960年代以来发生的这一系列大国关系的分化组合,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引入注目的变化。那就是,中美两国开始因战略和安全的需要而走到一起:美国推行均势战略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苏联的扩张,改善中美关系成为尼克松政府对苏政策的关键因素。中国也需要联合美国一道对付来自苏联的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这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中苏与美国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的国际政治格局逐渐演变成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国际格局。中美两国的关系也由冷战的对手演化成在安全战略上有着共同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从美国的战略对手变成美国在战略安全上对付苏联的一个战略伙伴,极大地改变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格局。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缘政治地位的下降。鉴于同中国发展战略安全关系的需要,台湾地区由美国当年冷战对峙中遏制中国的冷战工具逐渐成为制衡中国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的一个战略筹码,这使台湾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整个19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与中美建交都是基于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的转化与提升和台湾地区地位的相对下降这一战略考虑来决定的。当然美国在台湾有着重大的既得利益,中美战略上的相互需要和两国关系的发展不足以使美国放弃在台湾的霸权利益。美国继续维持与台湾的各种联系,对于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战略利益都是重要的。因此,中美建交并未导致美国彻底断绝与台湾的政治关系。相反,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继续维持与台湾的实质关系。19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开始大调整,加上美国里根政府的强硬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台湾问题实际上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一张牌。美国顽固地维护其在台湾的霸权利益,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过致命的影响。

(三)1989年以来台湾在美国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东欧各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国际政治开始向多极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国际政治格局大转变、大调整的时期,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挟冷战初胜的余威,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早在1989年5月布什政府就提出了一个超越遏制战略。打算借美国和西方各国的优势,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推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以使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融合到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之中,成为美国倡导的世界政治新秩序的一部分。

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因素的消失使曾经对亚太地区地缘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不复存在。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开始下降。不仅如此,中国正在成为美国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全球战略的对象。冷战后,为建立美国领导的全球政治新秩序,经过数年的酝酿调整,美国新的两洋战略的轮廓日益清晰。那就是,在大西洋以北约为支柱,推进北约东扩;在亚太地区,以美日同盟为核心,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形成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岸的战略呼应并向欧亚大陆腹地推进的战略态势,以便控制欧亚大陆,并达到最终控制整个世界,确立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的战略目标。面对此种战略态势,冷战后时代作为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的中国,便在实际上被推上前台,成为美国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大目标。首先,在军事安全方面,美国加强日美军事同盟,鼓励日本在地区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与韩、菲、澳、泰、新的军事关系。另外,1999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宣布,将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并拉拢其亚太盟国加入到研制开发并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行列。美国的所作所为的最明显的意图是防范中国,并在军事战略上遏制中国。政治层面上,自1989年以来美国一贯的对中国政策就是演变中国,推动中国早日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秩序中来,以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

在上述战略大背景之下,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再次跃升。台湾经济的成功、政治民主化被美国视为亚太地区的“民主橱窗”。台湾再一次成为美国推动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前沿基地,台湾也一直以此为己任。加强与台湾的政治、军事安全关系是美国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实施欧亚地缘政治大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及意识形态利益,是美国在发展与中国关系时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这样,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政治地位再次凸显出来。利用台湾问题,发挥美台关系对中国的制衡和牵制作用,对于美国推行、实施其全球战略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