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运筹帷幄的谋略家(4)
10410300000002

第2章 刘秀

刘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南阳蔡阳百水乡(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秀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平民家庭,时值西汉王朝充满危机和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年代。少年时,刘秀曾在家务农,把土地经营得十分出色,即使遭遇大旱之年,他家的田地也有较好的收成。他到长安城里以后,曾和别人合伙做药材买卖,也曾做过粮贩。由于参与多种劳动,他十分了解百姓的生活,知道耕耘的艰难。同时,享受荣华富贵的强烈愿望也时时冲击着刘秀那颗原本平静的心。刘秀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的生活下去。多变的社会形势使刘秀感到有机会为自己开拓一条发展的道路,他决定弃农从武。天风年间,刘秀到长安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学习《尚书》等典籍,逐步积累文化知识。在这个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刘秀大开眼界,他开始留心政治,凡听到有关朝政事宜便与同屋议论、评说。他才高好学,但有时喜欢游侠斗鸡,所以对社会下层的奸邪和官吏治政也比较熟悉,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王莽篡夺西汉刘氏政权后,民众在其苛政统治下苦不堪言,反而思恋起西汉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刘氏皇族利益因政权易主而受到极大损害,作为皇族的庶出后裔,刘秀更是备受歧视。当他捕捉到“民心思汉”的信息后,就开始筹划“复汉”的具体行动。刘秀聚集军队,征战南北。同时义军势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王朗的势力迅速崛起,使刘秀一度忧心忡忡。有一次,他摊开地图对心腹邓禹说:“天下郡国这么多,今天我才得到一个,你以前为什么说不必疑虑、定得天下呢?”邓禹回答道;“古时国家兴盛的原因,关键在于君王德行的厚薄,而不在一时的大小啊!”刘秀听后坚定了统一中国的信心,于是,令邓禹西征,自己亲征燕赵。公元25年,刘秀终于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之后,他更坚定地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统一战争。艰苦的战争染白了他的发须,但他始终未曾停息。15年的疆场驰骋,终于奠定了东汉王朝近200年的基业。公元36年,统一战争结束。

但此时,长达二十余年的混乱和战争已使社会经济极度衰微,民不聊生,甚至一斤黄金才能换得一担米。为巩固政权、稳定秩序,刘秀开始致力于战后的国家建设。他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得力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下令释放奴婢、还兵为农,减免赋役、济贫救灾、兴修水利、垦田军屯、整治货币、裁减官员,等等。对外,刘秀采纳了皇太子刘庄和大臣司徒掾、班彪的主张,比较妥善地处理了与南匈奴和北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光武帝统治期间,东汉周边民族关系日趋平静,为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光武帝幼年丧父,长期的平民生活塑造了他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即使做了一国之君以后,他也始终“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同时也明令禁止地方向朝廷贡献额外物品。当时,曾有外国献上千里名马、千金宝剑,光武帝转而将宝剑赐给了有功骑士,而名马则用来拖拉鼓车。此举既抑制了奢糜之风,又堵塞了地方官求媚之路,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人民做出了节俭的表率。

刘秀的另一个优秀品质就是勤学习、求上进。他毕生喜欢读书,即使在繁忙的战争年代,也会抽空讲诵经书。统一天下后,更是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他人处吸取经验教训,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一次,他出城游猎回来晚了,洛阳城门均已关闭。上东门守卫侯郅恽坚持不开,光武帝只好从东中门入城。次日侯郅恽上书批评他:“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以万人为忧。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他并未大怒,而是欣然接受批评,并授予嘉奖以示表彰。还有一次,大臣宋弘发现他时常看御座旁的一架美女屏,就当面讽刺他:“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刘秀立即命人撤去屏风,笑道:“闻义则服,可乎?”

光武帝一生勤政节俭,为求汉室长治久安,他维护高度统一的王权,虽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但同时也为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掌权埋下了祸根。公元57年2月戊戌(公历3月29日),光武帝刘秀故去,遗诏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