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三求
10376400000006

第6章 平常之心面对苦与乐

平常之心面对苦与乐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人生是无法回避苦难的,重要的是要善于超越这种苦难,从中获得解脱。

一个人无忧无虑,没有经过现实斗争的洗礼,只能说还处于精神幼年时期,这时的欢乐和幸福是表面的、脆弱的。只有去领略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才能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内心丰富的人,才会觉得自己真正存在过。不知道苦难的人,也就不明白快乐;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会感到喜悦。

我们的感觉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越是丰富,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的能力就越是强大和深刻,我们就生活得越好。一瞬间这样的生活,比醉生梦死、愚昧无知地活上一百年,要有意义得多。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能力!生活就是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

对于过去的错误,我们不应耿耿于怀。《坛经》上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另一个就是让人们不要总停留在过去,过去的成功也罢失败也好,都不能代表现在和未来。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对于禅学一道也颇有研究,他所作的《禅堂》一诗就暗藏着深刻禅理——

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之后的所作,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是由因缘而生,那么,透过因缘,能够看到本体;在喧闹中,也能够感受到静寂。后两句意思是说心空如洞,更无一物,所以就能不被物所染,飞鸟(指外物)掠过,也不会留下痕迹。它不仅写出了被贬之后的幽独处境,而且道出了禅学对这种心境的影响。

可以说人的一生由无数的片段组成,而这些片断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风马牛毫无关联的。说人生是连续的片断,无非是人的一生平平淡淡、无波无澜,周而复始的过着循环往复的日子;说人生是不相干的片断,因为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属于过去,在下一秒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以忘掉过去的不幸、忘掉过去不如意的自己。

在雨果不朽的名著《悲惨世界》里,主人公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但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顺手牵羊,偷鸡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逃脱了。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带回教堂,但他却在神父睡着后,把神父房间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干坏事。不料,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俱获。

当警察押着冉·阿让到教堂,让神父辨认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地想:“完了,这一辈子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了!”谁知神父却温和地对警察说:“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后,神父对冉·阿让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个新地方,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后来,他成功了,毕生都在救济穷人,做了大量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冉·阿让正是由于摆脱了过去的束缚,才能重新开始生活、重新定为自己。

人们也常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同样,当年的辉煌仅能代表我们过去,而不代表现在。面对过去的辉煌也好、失意也罢,太放在心上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容易让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结果往往令曾经辉煌过的人不思进取,而那些曾经失败过的人依然沉沦、堕落。然而这种状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只是以茶相待,却不说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直到杯满,还是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人生就是如此,只有把自己“茶杯中的水”倒掉,才能让人生倒入新的“茶水”。

生命的过程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全都扛在肩上,今后的路只能会越走越窄,直至死角末路。忘掉过去,才能重新启航!

笑对失落,每每重振作何谓洒脱:一曰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曰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三曰拿得起,放得下,不为别人活着。

人生,色彩斑斓;生活,五味俱全。人,难得到这个世上,谁不愿人生如画的灿烂美丽?谁不想生活如风似云般洒脱自如?

然而,有所追求,就有所失落,正如要结果而花必然落去,并且追求的目标越高,追求得越执著,失落得也就往往越多,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愉悦如意,使人身心舒畅,意气风发,增添乐趣,犹如踏上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

遇有失落,折磨着意志,冷却了热情,动摇了目标,恰似陷入孤寂痛苦的泥沼。

追求与失落相随,谁也躲避不了。

其实,在通向追求目标的途中有所失落,并非不速之客,它经常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而光临;生活而光临;生活负担过于繁重,事业紧迫无法脱身,身心受到摧残打击,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苦苦追求的东西无法得到,几番饮下生活的苦酒,遭受人生的挫折……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也只有在同各种失落较量的过程中,才能更充分更有力地显示出来。正如大江大河在奔涌中一旦碰到礁石,它便会把自己的全部活力释放出来。而对失落,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人世的复杂,勇敢地正视追求中的艰辛,深谙人生的辉煌本就触及着许多曲折、坎坷、失败、忧愁,那么,你必定能够笑傲失落,泰然处之。追求似坚固的手杖,目标是力量的源泉。一个人只要是有了这两点,定会融化冰冷的心,提高兴奋机能,越过千山万水,一步步走向成功和喜悦。

纵观古今,事业的成功者,谁不曾失落?如果你在失落的苦闷中不能自拔,一蹶不振,失魂落魄,那只会把人生导向可悲的境地。

众所周知,三毛有着一股男子所没有的勇气四处流浪,她的书透着几多豪情、几多执著、几多坚韧,可她却终于抵御不住疾病和人为的失落而放弃生命。

失落的滋味,苦涩得难以言喻。然而,“失落”这味至苦的药却能治人百病。沉住气,抱十分的智来笑对“失落”吧!你的意志必将坚强,你的性情必将豁达,再苦再难的日子,你不会落泪。这种笑对“失落”的情绪,足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化艰险为坦途。

有道是:

征途常曲折,人生多坎坷;失落时时有,每每重振作。

用笑声淹没痛苦

面对痛苦,不要一味地回避和躲让。因为有了它,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意志才变得坚忍不拔,我们的思维才变得成熟敏捷。学会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将痛苦看作一种锻炼。它是让我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开始。

幸不幸福可以由你自己选择。人与人之间本来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采取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幸福或者不幸福。

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犹太民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流离失所,屡遭屠戮。他们没有国家、没有政府,在世界各地流浪,没有任何人保证他们的安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让世界对她刮目相看。在流散两千多年后,他们竟在这样的环境中复兴故国,让荒漠变成绿洲,他们的农业、教育、科技和军事都很发达。这样的一个民族,让世界都为之震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磨难,通过他们自己的智慧来化解这种悲伤,通过他们自己特有的幽默来驱散他们数千年面临的痛苦。即使是面对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他们依然靠着幽默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有人说,笑是水,犹太人是鱼。下面这个故事就能够说明。

有一对犹太老夫妻,他们很穷,有时还挨饿。最后他们实在无计可施,老头对妻子说:“老伴,咱们给上帝写封信吧!”于是他们写了信,求上帝帮忙。还签了名,写了地址,封好。“我们怎样才能把这封信寄到上帝那里呢?”老伴不放心地问。

“上帝无所不在。”老头答道,“我们的信无论用什么方法寄,他都一定能收到。”于是他走出门去,把信一扔,被风顺势吹远了。

这时,碰巧有一位富人经过,他好奇地捡起信,他被信里老夫妇的虔诚和天真给打动了,非常同情他们,他决定帮助他们。过了一会,他按照信上的地址,敲开了老夫妻的门。“约瑟先生住在这里吗?”他问道。

“我就是,”老头答道。富人对他说:“几分钟之前上帝收到你的信,我是他在法国的代理人,他叫我给你送来100法郎。”

“你瞧怎么样?”老头高兴地大声说,“上帝收到我们的信了!”

老夫妇收下了钱,对上帝的代言人千恩万谢。但当那位先生走后,老头满腹狐疑。妻子问他怎么了,老头若有所思地说:“那个代理人看上去一点也不诚实,他可能同我们耍了滑头。很可能上帝给了他200法郎给我们,可能他留了一半做佣金。”

这就是犹太人在数千年的痛苦中积累起来的幽默。他们清楚,要改变他们的处境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们只有靠笑声来淹没痛苦。

古人云:“不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不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更为甚。”

人富有未必就开心,贫穷未必就苦闷。生活中要充满笑声和欢乐。这才是明智的人生。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意思就是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尽情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痛苦与快乐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当面对痛苦时,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态去迎接它,我们应该这样想:正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快乐才如此的让人记忆深刻,它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种味道。幸福让我们更珍惜。

一个拥有幸福心灵的人,无论到哪儿,都会幸福自得。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必须先敞开你的心扉。

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俗话说得好,相由心生,境由心转,选择幸福你才会幸福。如果你整天沉溺在自己悲伤的情绪中,你什么时候也发现不了快乐。相反,若你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取得点点滴滴的快乐,自然而然的,你的眉宇间就会散发光彩。

犹太人有一个“飞马腾空”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这个人向国王请求饶恕他一命,他说:“只要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能使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您的马不能在天空飞翔的话,我愿意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

国王答应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你不要信口开河,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

这个人说:“在这一年内,也许国王会死,也许我会死,也说不定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也许马真的能飞上天空呢!”

纵观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到处都弥漫着这种乐观的精神,他们面对的痛苦是什么事情也不能相比的,同样相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痛苦值得我们悲伤。所以我们要用笑声淹没痛苦。

乐观的人总是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他们懂得如何化解痛苦。所以,他们总是处处受到欢迎。快乐者,即使处于人生的低谷,仍信心百倍。快乐者是一团火,既照亮自己,又温暖别人。

俗语说得好:“幸福的心灵就像良药一样易使病人康复。”快乐是生活的基调,是人生中最快乐的颜色。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你不顾一切地去拥抱生活、寻求快乐,你就能从痛苦中得到解脱。也只有乐观向上的人,才能理解和享受生活;只有经历痛苦并用快乐遮掩痛苦的人,才能真正地了解生命、热爱生活、快乐生活。这才是自己幸福生活的根源。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将挫折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每天都保持乐观。人生是微笑的观光,而不是痛苦的旅程。

微笑面对痛苦,坦然面对不幸

要以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是我们的导向,它能把我们从痛苦中引领出来。在沉重的打击面前,需要有处乱不惊的乐观心态。冷静而乐观,愉快而坦然。在生活的舞台上,要学会对痛苦微笑,要坦然面对不幸。

“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优势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因一时得失而忧心忡忡或兴奋狂跳,也不要大喜大悲,那样会使我们失去冷静。

量子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德国理论物理学界的权威,在科学界颇有威望,并于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年的时候妻子逝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长子卡尔在法国负伤而亡;他的一对孪生女儿也都在生孩子后不久,相继去世。

对于这些不幸,普朗克在写信给侄女时说:“我们没有权利只得到生活给我们的所有好事,不幸是自然状态……生命的价值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所以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他们的职责上,去工作,去向最亲爱的人表明他们的爱。这爱就像他们自己所愿意体验到的那么多。”

对于自己遭遇的一个又一个的不幸,普朗克都能正确地对待,他没有被这些不幸击倒,没有忘记自己人生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幸的遭遇又一次降临到普朗克的头上。他的住宅因飞机轰炸而焚毁,他的全部藏书、手稿和几十年的日记,全部化为灰烬。为了逃避空袭,他只好暂寄在一位朋友的庄园里。对于失去家园、财产,他泰然处之。他写道:“在罗格茨的生活还不算坏。”因为他还可以工作,他已经准备好了他想要进行的关于伪科学问题的新讲演。

1944年末,他的次子被认定有密谋暗杀希特勒的“罪行”而被警察逮捕。普朗克虽采取了多方的求助,却没有任何效果。

普朗克在后来给侄女、侄儿的信中说:“他是我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他是我的阳光、我的骄傲、我的希望。没有言辞能描述我因他而蒙受的损失。”他在给阿·索末菲的信中说:“我要竭尽全力让理智的工作来填补我未来的生活。”

普朗克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仍然以泰然的心态处之,实在让人敬佩。事实证明,他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如果我们的心灵不断得到坚韧、顽强、刻苦、质朴之泉的灌溉,那么,不论我们一贫如洗或是位卑如蚁,也可以求得平和之心态。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成就能给你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你带来烦恼。不要过分地去追求,也不要过分地重视自己的地位,你便会过得坦然而自信。

一个人的坦然,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然和超然。

一个人要能自在自如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份坦然。笑对人生的人比起在曲折面前悲悲戚戚的人,始终坚信前景美好的人较之脸上常常阴云密布的人,更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马克·吐温被评论家们称羡为美国最伟大的爱开玩笑的人,他也是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小时候就已经接触到生活的种种悲剧: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他年少时相继死去;他的4个孩子,在他还活在人世的时候,也都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饱尝了生活的苦楚艰辛,可他坚信,如果用欢笑作为止痛剂来减轻苦痛,也能够得到乐趣。我们可以适当地使自己处于超然的地位,来观赏自身痛苦的情景。

在沉重的打击面前,需要有处事不惊的乐观心态,这样就能战胜沮丧,化坎坷崎岖为康庄大道。你可能一时丢掉了原本属于你的东西,或是错过了一次机会,但是,在精神上绝不能失望。冷静而达观,愉快而坦然,是成功的催化剂,是另辟蹊径、迎接胜利的法宝。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诱惑,就有多少欲望。一个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淡泊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

得意也罢,失意也罢,要坦然面对生活的苦与乐。假如生活给我们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也没什么的,因为那只是命运剥夺了我们活得高贵的权利,但并没有夺走我们活得快乐和自由的权利。

因为生活里是没有旁观者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也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精彩。坦然,会让我们的生活美丽而快乐!

不因得到和失去而或喜或悲

不要为失去的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世间事,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凡有一失必有一得。当你终于成功了,失去的是青春;你终于事业有成了,失去的是健康;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有许多女伴的时候,失去的也许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儿孙满堂时,失去的却是一生。

我们出来做事,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也舍不得的话,很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你捡起一块石头之后总也放不下的话,双手就不能用来干别的事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想得到,分心太散,则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事也做不成。有的人总幻想做遍世上的一切工作,那太不现实了。人还是一辈子只做几件事好,但是要把那几件做的像个样子。

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故事:

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和地上的小虫聊天,同蝴蝶吟唱……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不能从容欣赏花,也没有机会聊天,因而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履,看海落日,闻鸡晨鸣,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深山。”在误落尘网三十年后,陶渊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个人的恩怨,为了一己之私,秦桧谗言献媚,一旨“莫须有”,断送了岳飞父子的性命。也断送了祖国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满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列强任意践踏我中华民族的危难中,为了荣登大宝,圆皇帝梦,袁世凯泯灭良知,断然签下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的,他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最终却在绝望中死去。

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在人民需要体恤的时候,为了金钱,为了虚荣,赖昌星忘记了信仰,背叛了人民,伸出了贪污之手。是的,他得到了一时的荣华,却最终难逃法网。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清: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天台国清寺的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是圆。

得与舍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能得到有限的几样东西,甚至几点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换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是个悲剧。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可是那一切好像与你无关,它对于你只是作为一种诱惑出现,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将它拿走。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得到,就会活得很累。可是你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这世界上本来就无你,从这点看,你已经获得了几样东西,最起码获得了生命,和来世界走一遭的体验。上帝对你还是不错的,起码在这个美好纷繁的世界上旅游了这些许年,所以你看,你是不是又得到了许多?

参透了得与失,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观失望,就有一颗平常心,一颗从容心,就可以事事想得开了。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最有力量的是宽恕,是慈悲;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把握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变的话题,那就是自己在小的时候所受的苦楚,在读书时的穷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还有婚姻的挫折,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如何对不起自己……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因而抑郁寡欢。其实,这都是数十年前的陈年旧账了,我们却为此所困,始终不开心,常年处于负面、阴暗的心态中,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样活着真是痛苦啊!

岂不知,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果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时间长了,定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加州大学一篇保健资料提出: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和80%左右的恶性肿瘤都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及不良信息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性事件及不良信息,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此,《大般若经》告诉我们:“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近代高僧印光法师也劝告我们:“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怜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金不练不纯,刀不磨不利。不于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识得彼无什势力,其发生劳扰心神者,皆吾自取。经云: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例之云:若知我空,烦恼何生?古云: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如此,则能少生烦恼,淡化烦恼,心境平和愉悦,久而久之,则能不为烦恼所动,犹如中流砥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有了这份修养和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谁不愿拥有一个不为烦恼所动的快乐人生呢?

所以,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怀恨、不满和烦恼,如果把怀恨、不满和烦恼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我们一定要将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你不妨想想,以下两句,哪一句是你常说的?

“所有的人对我都不怀好意。”

“所有的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类?不知报恩如何做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着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近似于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为仇,善缘竟成恶缘。这可真是划不来!所以应虽行布施而不求回报,作而不执。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彼岸。

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那么,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曾做过的一些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视而不见,如此怒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自会充满慈悲。而一个拥有慈悲心的人又焉能吃不香、睡不着、想不开呢?

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

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

淡忘不快,作而不执,这是智慧、洒脱,也是审美!

得失不必挂心上,乐观豁达就逍遥

生活中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时时顺心,就要做到乐观豁达,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得失不放在心上。我们应该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如紧张、失败、挫折等等,渐渐形成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反应冷淡,导致心灰意懒,半途而废。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学习忘怀之道。忘怀之道,可以使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

脑子的作用,不只是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忘怀。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不要让自己被种种纷扰所困,而要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好的精神和体力去生活,去工作。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白居易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话说的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值得。乐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要把惨痛的往事忘怀,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比如某人算计你,使你无法加薪,失去升职的机会,此刻,你见之恨不得剥其皮,抽其筋,戮其肉,剁其骨,叫你如何忘怀呢?托尔斯泰说:“我们能够爱恨我们的人,但无法爱我们恨的人。”爱是生命的动力,恨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动力。向所恨之人报复,而不是忘怀,也可以激人奋发图强。文王姬昌、越王勾践就是因恨而建立国家的成功典型。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而变得心中充满了怨恨。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陷自己于疯狂。

做人,不但要忘怀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那些情绪,往往陷你于虚妄之中。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你惦记的是快乐的往事或悲愁憎恨,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要与现实生活脱节。它会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它是忙碌的树阴。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使活力恢复过来。然而,怎样才能忘怀呢?只有一个方法:放下。

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她最信赖又依靠的仆人兰佩,一直有计划地偷盗他的财物时,便把她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她。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悲伤的一行:“记住要忘掉兰佩”。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出来时,我们必须懂得不陷入悲不自胜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和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转念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旅行。

学习忘怀之道,让许多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激动情绪也就越来越少,心灵和精神的活力得以再生,恢复了原有的喜悦和自在。

有时候,我们的悲伤和内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事而引起的,这时可以用补偿的方法,来帮助忘怀。例如用诚恳的道歉,或者用其他方法补救,使自己身心保持平和。

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忘怀之道,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成功将向你再度发出耀眼的光辉。

保持最佳心境的妙方

心境的不同,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带来影响。如果心境愉快,就好比戴上了玫瑰色的眼镜,看什么都是喜气洋洋的,使人振奋乐观,朝气蓬勃;可如果心境不佳,眼镜就换成了灰色,觉得一切都惹人生厌,使人颓丧悲观,灰心丧气。因此,保持最佳心境至关重要。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人随时处在某种心境之中,只是不一定为我们所意识到罢了。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学习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怎样,以及健康状况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当然,心境总是有起有伏的,而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其实是不容易的。但你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尽量保持最佳心境:

(1)要学会“自思”。“自思”的方式有三:

①开卷自珍,即学习一些与个人职业、交往、生活等方面有关的报刊资料、影视录像等等。夜静之际,“开卷——明目——陶冶”,无异于“自我提纯”。它不仅有助于心境一步步提高,也会丰富知识,洞开视野。

②面壁,实际上是思维的“新陈代谢”。它比日记形式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想象得更多、更远、更广阔。如果将这种方式与日记方式结合并用,亦思亦记,有想有录,“净化”效果会更佳。

③以日记形式回忆一天的生活,这是“思维自我净化”的一个冶炼过程。用这种方法自我“冶炼”,久而久之,便会塑造出一种善于“克己”的高尚道德。而这种“道德”,也正是稳定心态的支柱。

(2)要善于抑制个人情绪。每个人的情绪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其有时好,有时坏,有时波动如浪,有时平静如镜。因此,必须学会控制情绪,特别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之不再扩展、蔓延,以至酿成灾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意用“理智调剂”。心理学认为,人们发脾气,吵嘴打架,往往是感情冲破理智的大门造成的。因此,凡事应该三思而后行,否则容易造成对方不理解,出漏子,形成突发性矛盾,导致仓促之间失去理智的平衡。万一遇到“顶牛”时,首先要善于压“火”,要显示出自己的大方,有气节,不失高尚的人格。其次,要善于“退却”。以“退”,为“进”的“退却”,是消除“战火”的积极心理因素。

(3)把自己放到一个高雅文明的天地中去。交友结谊,要注意礼貌;参加社交,要注意文明;一言一行,要注意高雅。高雅的氛围,才会产生高雅的心境。如果你在高雅明洁的环境中培育了友谊,联络了感情,那么你也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最佳心境。

(4)处理人际关系要有一个“好尺寸”。所谓“好尺寸”,是指善于学习、仿效他人之长。这不但能使你与周围的人们形成和睦的气氛,有利于最佳心态的培养与稳固,也容易把周围的事情处理好。相对言之,对别人的缺点,除了自己应该警惕之外,应尽量把握好“揭短”的尺寸——尤其是对那些缺乏涵养道德,且又心地狭隘、自高自傲的人,“揭短”的最好办法是“不觉处叶绿花红”——在不知不觉中感化掉对方的痼疾。

(5)胸有宏志,胸襟坦白。平常与人交际勿做“两面人”,心绪就会好得多。事实证明,在现代交往中,胸怀开阔,以信求实,以实求信,遇到不愉快的事就很少。而一旦出人意料地碰上“鬼叫门”的事,由于心中没“病”,’情绪平和,也会安然处之。“鬼”明白了,也自会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