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
“古句新解”
因此圣人他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民众却把他的利益捧在前头;他把自己的利益置于身心之外,其身心却得以完美地存活。圣人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因为没有私心杂念吗?因此,圣人的理想总能得以成就。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才能长存永在,人间的“圣人”由于忘私退身而成就其伟大理想。我们都知道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他就足以成为“圣人”,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统治者。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他一再地歌颂天地,天地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统一的。老子认为“利他”往往能够转化为“利己”,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
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说把身体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小我换大我,以“无我”的方式“为我”。
石头把自己交给路,反而无伤害,能长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里,反而被开采,不能存璞。“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自己。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吕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欢把人家的过失记在心里。他刚任宰相不久,上朝时,有一个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许多官员都为他愤愤不平,要求查问这个人的名字和担任什么官职。吕蒙正急忙阻止了他们。退朝以后,那些官员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吕蒙正却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么一辈子就忘不掉。宁可不知道,不去查问他,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官员们都佩服他气量恢弘。
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以一己之心去衡量他人思想。也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忘却他人的存在。学会做一个心底无私的人,你会因自己的无私而得到别人的敬仰,还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