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10310800000026

第26章 细画毫毛与一带而过——详略得当

1814年,法国着名作家巴尔扎克15岁时,法国建立了波旁王朝。到1830年,波旁王朝灭亡的时候,巴尔扎克已经30岁。在波旁王朝统治的16年中,巴尔扎克目睹了资本主义金钱统治的毒瘤已经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怀着极大的愤慨,挥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深刻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高中语文节选了这部长篇小说《家庭的苦难》一章,编者给节选部分加了个题目,名曰《守财奴》。

选文《守财奴》计4675字,时间的跨度却从1821年到1827年,即小说主人公葛朗台从76岁到82岁7年中的生活事件。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每年平均文字不足700字。可这位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有详有略,“各尽其妙”。比如,写1821年(葛朗台76岁)时,作者用了2046字。其中,葛朗台抢夺女儿的爱情信物(“金匣子”)风波,用了1827字,而时间跨度仅仅是这一年某一天的“晚饭时分”。写1822年至1826年五年之间的事,仅用了1600字,其中1822年一年用去了1335字。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葛朗台设下圈套,剥夺了独生女儿财产继承权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确世属少有,可毕竟是休目惊心的事实,而且是在“吃了晚饭之后”,父亲向女儿摊牌的,作者用了1044字进行详写。而1823年一1826年长达4年的时间,作者总共用了265字一带而过。1827年,是葛朗台死去的最后一年,作者用了1029字去写这个吝音鬼至死不变,在弥留之际豁命“守财”的问题。

巴尔扎克在4675字的《守财奴》中,仅“金匣子”风波、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事件和弥留之际“守财”间题就用去3900字,占该篇课文文字总数的83.4%,为详写部分;其他事情,均一带而过,为略写部分,巴尔扎克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这是因为“金匣子”风波描绘了葛朗台凶狠如虎、贪婪似狼的本性;剥夺女儿财产继承权事件,戳穿了葛朗台虚伪透顶、冷酷无情的画皮;弥留之际死死守住财产不放的问题,则进一步刻画了葛朗台爱财如命的丑恶心灵。详写的三件事情,不仅把资产阶级暴发户葛朗台“专横冷酷、吝音贪婪”的丑恶本性暴露在光夭化日之下,而且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这,正是巴尔扎克的高明之处。

由此观之,在一篇文章中,不管是记人还是记事,为了表达一个中心,往往需要许多材料,而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则称为主要材料,必须详细地写;其余的材料,则是次要材料,可以简略地写。

文章只有做到有详有略,才能做到主次分明,中心明确。《武松打虎》在详略方面就处理得比较好。文章的中心是通过打虎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写出武松的英雄本色。所以,武松与宋江告别,“在路上行了几天,来到阳谷县地面”,只用一句带过,这是略写,因为与打虎关系不大。而武松来到景阳冈酒店便开始了详写。武松在酒店喝酒共写了三段文字。前两段写武松喝酒,表面上看,与打虎似乎关系不大,其实写武松喝酒正是为了写武松打虎作铺垫。“三碗不过冈”,写出酒性之烈,武松却面不改色地接连喝了十八碗,可见酒量之大。酒保惊疑道:“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

“要你扶的,不算好汉。”说完,手提哨棒便走,一个性格豪爽的打虎英雄既让人羡慕,又让人为其担心。然而,这十八碗酒,的确功德无量,酒壮胆,酒添力。有了这十八碗酒壮胆、添力,才有下文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第三段,通过酒家之口述说老虎的凶猛,反衬出武松打虎的英勇。三段文字,或极力渲染,或尽情烘托景阳冈不可过与武松非过不可的紧张气氛,字字句句均为英雄打虎服务。打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故事不但写得更加详细,而且惊险万分,扣人心弦,写出了武松虎虎有生气的英雄本色。待到武松打死老虎之后,终于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来到青石之上坐了半歇,然后走下景阳冈,又是略写。由于详略安排得当,不但略写部分作了清楚的交待,而且详写部分既写得重点突出,又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因而一个打虎的英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矗立在读者面前,并且家喻户晓,流传千古。《水浒传》里,还有一位名叫李速的英雄也打死过老虎,而且比武松多打了三只。然而,数百年来,李遗打虎的故事始终比不上武松打虎的故事那么动人;李逮打虎的英雄形象也始终不及武松打虎的英雄形象那么鲜明高大,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在于李述打虎的场面没有进行详写的缘故。书中仅仅作了如下简略的交代:李逮为了替被虎伤害的老娘报仇,将手中朴刀溯(shun)死一只小老虎,赶到洞里,溯死另一只。然后又把第三只“后半截身躯将入”洞内的母老虎戳伤,这只母老虎带伤逃跑,“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逮待追赶,恰巧遇到吊睛白额老虎扑来,又被他举刀杀了。由于作者未能详写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所以李逮的打虎英雄形象始终稍逊武松一筹,至今未能进入千万百姓家。

详写和略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详写比作红花,那么略写则可以喻为绿叶。红花只有有了绿叶的扶持,才能相得益彰,成为一幅花红叶茂的完美图画;详写只有配以略写,才能交待清楚,主次分明,突出中心,成为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文章没有详略,来个大事小事全写上,岂不成了一篇流水账?有的文章虽然也想来个详略,然而忘却了文章的中心,将详写的部分一带而过,却将略写部分写得详了,这样的“详略”只能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而已.比如,面对《登泰山》的作文题,应该详写登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于登山前的准备工作则可以略写,可有个学生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如何买到了登山路线图。当他不知何处有卖登山路线图时,便向一位摆香烟摊的老爷爷打听。其实,只要让老爷爷告诉一下地点就行了,然而这个学生却对卖香烟的老人作了如下描写:“但见这位老爷爷身穿蓝裤褂,脚穿黑布鞋,长着一部雪白的胡子,脸膛黑不溜秋的,额头上刻满了皱纹,眼睛倒挺有精神·”我间老爷爷为什么要在这里卖香烟,老爷爷持持胡子说:

‘说来话长’(略去卖香烟的经过400字,引者注)我又间:‘老爷爷,哪里有卖登山路线图的,老爷爷笑哈哈地朝北一指说:‘再往前走,一天门左面的售货亭就有。’我谢了老爷爷,三步并作两步朝一天门走去。”

这个学生在作文的第二段中才进入登山正题的记叙。请看他对登山正题部分所作的记叙吧:

我按照老爷爷的指点,买到了登山路线图,心里乐开了花。按照此图登山,心明眼亮,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沿途的景致美极了。当我登上山顶的时候,尽情领略了泰山极顶的无限风光。

《登泰山》本来应该详写一个“登”字,至于登山前的第一段,只需点出登山的时间并买了一张登山路线图就行了。可这个学生却详写了那位摆香烟摊的老爷爷,甚至连老爷爷的肖像及其卖香烟的原因也没有放过.第二段登山的经过需要进行详写,才能符合题意,然而他却寥寥几笔就算完成了攀登泰山的任务。由于这篇文章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既淹没了中心,又偏离了题意,只能是一篇失败的文章。

由此观之,文章该略写的部分,绝对不要下笔千言地进行详写,一定要进行略写。然而,略写绝不是略而不写,该交待的地方,要言简意赅地交待一下。如果没有略写部分,犹如只有红花而无绿叶一样,将难以显示出红花的神韵。假若把略写视为不写,那么不但文章的中心难以突出地表现,而且文章的结构也会因为残缺不全而失去应有的神韵。比如,让你写《记一次运动会》这样的记叙文,如果只去详写某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跑道上奋力冲刺,而不简略地写一写运动会的时间、地点、运动场的全貌、观众对运动员的反应和其他田径项目的比赛情况等等,那么你即使把这位百米运动员的竟技水平和精神风貌写得十分具体,十分感人,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运动员的单独体育训练,而不成其为运动会了。所以,只有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文章,才能充分做到花红叶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