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10310800000023

第23章 六扇长窗开八扇,还有两扇未曾装——悬念扣人

弹唱名家马如飞,在一次《珍珠塔》的弹唱演出中,不慎把“环移步出了房”唱成了“丫环移步出了窗”。听众听后哄堂大笑。大笑之后,产生了好奇的想法,倒要认真地听一听马如飞如何收场?马如飞知道唱错,但他毫不惊慌,镇静地补上一句:“到阳台上去晒衣裳”。听众听到这巧妙的补白,不但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谁知一疏忽,马如飞又把“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这时,听众不再喧哗,人人怀着好奇心静静地听他如何“补漏”。马如飞不慌不忙,以他丰富的舞台经验镇静自如地继续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马如飞唱词中的丫环移步出了窗”与“六扇长窗开八扇”虽然出于口误,但是口误却构成了“疑团”,因而引起了听众要弄个水落石出的好奇心理。马如飞却恰到好处地以“到阳台上去晒衣裳”以及“还有两扇未曾装”一一加以补充,从而水到渠成地释破了“疑团”,让听众如释重负地步入了“柳暗花明”的佳境之中,这就引起了听众的浓厚兴趣,发出了啧啧的称赞之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说唱艺术为了抓住听众的心理,往往唱得一波三折可跌宕起伏。有时唱到关键之处,还要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写文章同样如此。有些时候,为了把文章写得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作者故意在情节发展中,突然打了一个结,形成一个疑团,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渴望得到水落石出的结果。作文中把这种技巧称之为悬念。

运用悬念,可以收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三国演义》有个“草船借箭”的故事。当年,周瑜为了除掉诸葛亮,借口与曹军交战缺箭,一便让诸葛亮“监造10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诸葛亮询问几天完成任务?周瑜说出了“十日之内”的期限。因为周瑜深深知道,身在东吴的诸葛亮,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从时间来说,十日之内要造十万枝箭,简直比登天还难。假如到了十天的限期完不成任务,诸葛亮将会掉进他设置的陷阱之中。用周瑜自己的话来说:“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可见,这十天,是令人提心吊胆的十天。诸葛亮有没有接受任务?他的命运将会如何?罗贯中没有急于交待,打了第一个“结”,让读者为诸葛亮的安危捏了第一把汗,形成了第一个悬念。

作为读者,谁都不希望诸葛亮接受任务,以免遭到杀身之祸;谁都相信诸葛亮不会接受任务,因为他有先见之明。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诸葛亮不但痛痛快快地接受了任务,而且还认为十天的时间太长,“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真让人不可思议。周瑜为了不让诸葛亮反悔,立即说道:“军中无戏言。”诸葛亮面不改色,旋即立下了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诸葛亮的这个军令状,正中周瑜下怀,于是迫不及待地让他签字画押。诸葛亮痛痛快快地签字画押回到了住处,周瑜喜形于色地对鲁肃说道:“他自送死,非我逼他。”接着暗中吩咐军匠故意拖延造箭时间,“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诸葛亮平时才思敏捷,计谋超群,为何今日失算,竟然上了周瑜的圈套?三天之后,等待诸葛亮的又是什么?罗贯中打了第二个“结”,让读者为他捏了第二把汗,故事出现了第二个令人担心的悬念。

再说诸葛亮回到寓所之后,鲁肃领周瑜之命跟了进来,探听虚实。诸葛亮一五一十地告诉鲁肃,一不要造箭的竹子、翎毛,二不要军匠生起炉火锻造箭头,只要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慢,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只要满足了这些要求,三日之内,便可送来10万枝箭。十天造10万枝箭,谈何容易;三天就更难以想像了。然而,就在这屈指可数的三天里,“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白白放弃了两天的宝贵时间。放弃两天宝贵时间,就等于放弃了三分之二的生命。还剩下最后一天,这一天简直是十万火急的一天。十万枝箭从何而来?

诸葛亮危在旦夕,情节上打了第三个“结”,形成了第三个悬念,让读者为诸葛亮的命运捏了第三把汗。

罗贯中接二连三地运用悬念,在环环相扣、引而不发中,不但使情节跌宕多姿,变幻莫测,而且收到了勾魂摄魄、扣人心弦的最佳表达效果。

运用悬念,不仅能够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罗贯中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提心吊胆的十天”、“不可思议的三天”和“十万火急的一天”中,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的。读者为诸葛亮捏了三把汗之后,拭目以待,无不急切地想弄清楚诸葛亮是否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诸葛亮能够在十万火急的最后一夭完成十万枝箭的任务,读者定会拍案叫绝地说道:“神啦!”诸葛亮那胸有成竹、足智多谋的性格特点,自然就会因为悬念的一次次设置而大放异彩。否则,读者不但认为作者设置的悬念是在故弄玄虚,而且是给诸葛亮的形象抹黑。那么,作者设置了三个悬念之后,诸葛亮有没有完成任务呢?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任务完成得相当成功。原来,诸葛亮就在最后一天的五更时分,利用大雾弥漫长江江面之际,将20只草船一一开到江面之上,然后命船上军士擂鼓呐喊。曹操接到擂鼓呐喊的报告之后,立即传下命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顷刻之间,曹军一万余名弓弩手,在茫茫大雾中,万箭齐发,纷纷射到草船之上。待到日高雾散,诸葛亮命令收船急回。20只舟船的两边束草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枝。诸葛亮令船上所有军士齐声叫日:“谢71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便从曹营中轻而易举地借箭十万余枝。曹操损失了这么多的箭,“懊悔不已”;鲁肃得知诸葛亮完成了“造”箭任务,赞叹日:“先生真神人也!”周瑜闻听诸葛亮借箭之事,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作者罗贯中就是这样在悬念叠出之中,着力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

不仅古典小说的作者善于利用悬念塑造人物形象,而且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作者也不放过运用悬念塑造人物形象的机会。散文《第二次考试》(中学语文第二册)写陈伊玲初试时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就连“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额首赞许”。然而复试中,陈伊玲唱的还是那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她只好“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地走了”。考试委员会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陈伊玲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究竟什么原因使陈伊玲的初试与复试判若两人呢?

文章并没有让陈伊玲进行解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悬念。然后让苏林教授来到陈伊玲的弄堂里进行了调查。原来,陈伊玲复试的前一天晚上,她住的这条弄堂,因台风造成电线起火,烧毁了不少房子。

陈伊玲主动出来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觉,影响了嗓子。至此,苏林教授大为感动,立即决定陈伊玲的第二次考试已被录取。陈伊玲愿做无名英雄的形象,通过文章设置的悬念表现得更加完美。假若不用悬念“对大家笑笑,飘然地走了”,而是让陈伊玲当场进行解释嗓音发涩的原因,是由于帮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而受到了影响,那么,陈伊玲的德才一兼备形象就必然大为失色。所以,文章的悬念不仅仅单纯为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且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初学作文,一般运用哪些方法设置文章的悬念呢?

一、运用倒叙,构成悬念。

运用倒叙构成悬念,可以引起读者对情节发生兴趣或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关注之情。鲁迅的小说《祝福》,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采取了倒叙方法,先写祥林嫂在万家“祝福”中悲惨死去的结局,然后再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进行领起,开始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记叙。《祝福》的倒叙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且使读者对祥林嫂的死因产生了弄个水落石出的强烈心理。初学作文,也可以运用倒叙方法构成悬念,让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你的文章。

二、提出问题,引起悬念。

在文章中,提出问题,能够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4路梨花》中,作者别具匠心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主人家是谁?

本篇小说提出问题之后却不急于回答,这就给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接着通过一个个情节,使“主人家是谁”这个悬念总是萦绕在读者的心头。直至小说结尾,作者还是似答未答,但答案已在读者心中不言自明,即:茅屋的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过茅屋的梨花姐妹、过路人、瑶族老人、“我们”等等,他们个个都是茅屋的主人。

小说运用开头提出的问题,作为贯穿全篇情节的悬念,这个悬念自始至终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揭示了作者写作技巧的深厚功力。

三、设置疑团,形成悬念。

设置疑团,是形成悬念的又一手段。《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到鲁达、李忠、史进仁人高高兴兴走进潘家酒楼饮酒之时,却意外听到“隔壁阁子里有人硬硬咽咽啼哭”。什么人在哭?哭声与鲁提辖要打的镇关西有没有关系?这是作者使用疑团组成的悬念。蒲松龄在他的小说《促织》中有这么两个情节: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促织(即蟋蟀)投了井,当成名将儿子捞上之后,但见儿子“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正在这时,忽有一只促织“跃落”成名的“襟袖间”。成名的儿子还能不能恢复神志?这只促织从何而来?实在是一个个疑团,更是一个个悬念。《灌园安晚逢仙女》(高中语文第四册)写横行乡里的张衙内将种花老人秋翁送入监狱,霸占了秋翁的花园。当张衙内伙同众爪牙来到花园前时,但见牡丹枝头的花儿一朵不存,所有的花儿均已落在地上。为什么花儿全部落地?“众人都称奇怪”,读者更想急切知道其中的原委。这里的疑团,同样构成了小说的悬念,吸引着读者非读下去不可。

初学作文,你只要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倒叙、提问、设置疑团等方法组成悬念,就能把文章写得跌宕多姿,从而收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