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10310800000011

第11章 童生拍手哈哈笑,渠是鱼包变草包——审题细思量

清嘉庆年间,鲍桂星出任河南学政,此人心术不正,专拟偏题、怪题对付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有一年,他以《及其广大草》为题,要求考生作八股文。众多考生想穿了脑袋进行审题,也审不出“及其广大草”是什么意思,因而无从下笔作文。原来,这个题目是从《中庸》一书“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割裂词句编缀而成。因而,芸芸考生面对这种七拼八凑的怪诞试题,只好望“题”兴叹,来个“张飞看耗子一一大眼瞪小眼”了。有个考生不甘心被愚弄,忍无可忍地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鲍考官:

广大何容一物胶,满肠文字乱蓬茅。

童生拍手呵呵笑,渠是鱼包变草包。

这首打油诗嘲讽了鲍桂星随意割裂词句、胡乱拼凑考题的恶劣行径,并且以牙还牙地将他的“鲍”姓拆开,变成“鱼包”二字,暗暗讥讽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草包”。

鲍桂星以考生为敌,专出偏题、怪题堵死考生的审题思路,考生作打油诗相讥,是他咎有应得。在今天的作文命题考试中,没有谁再去拟定偏题、怪题或者文字不通的题目难为考生了。因而面对作文试题,绝大多数考生经过审题之后,都能紧扣试题要求,写出较为满意的文章。然而,也有少数考生视考题为儿戏,不加细审,便大笔一挥,云里雾里写去,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1982年高考作文命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考生未加认真思考,便将这个考题理解为“先出生的吃苦,后出生的享福”。照这种理解写成的文章,就如同问他“到哪里去?”他却回答“我非常高兴”一样,让人啼笑皆非。由此观之,准确无误的审题十分重要,万万不可等闲视之。初学作文,审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慎审体裁。

写作文,不论何种内容,何种观点,都是通过一定形式来表现的,这个形式就是体裁。如果粗心大意,将命题作文的体裁搞错,那么无论怎样新颖的构思也将付诸东流。有些作文命题直接体现了文章的体裁。例如,《给xxx的一封信》,属于应用文;有些供料作文,则直接规定了体裁,或要求写记叙文,或要求写议论文,或要求写说明文,或不准写成诗歌等。有了这些文体方面的要求,考生一般不会在文体上出现差错。比如,1984年高考的作文出了如下试题: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这里,命题者提供一组题材之后,要求考生按照题材规定的范围必须写成“议论文”。如果有谁写成了记叙文、说明文或者诗歌,则被视为跑题。1990年,苏州中学在作文考试中,向学生提供了“服饰”一词,然后作了如下提示和要求:

“服饰”是作文题材,并非题目。

按照下面的要求,围绕同一题材,完成两篇不同文体的作文。

一、以“我们同龄人的服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认真审题,合理分类,恰当举例,说明特征。全文不少于600字。

二、以“漫谈服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分析服饰与时代风尚,服饰与人的精神面貌的关系,尽可能从观察和阅读所得中提炼出论据,用恰当的论证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

苏州中学的作文考试,要求学生围绕同一题材写成说明、议论两种文体的作文。1990年高考中,上海市的第二题作文试题为《时间呵,时间》。这个试题的体裁虽有一定难度,然而拟题者比较灵活地提出了“记叙、议论、抒情,不拘一格”的要求。这种要求,能够使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喜欢的文体,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超水平的发挥,因而受到了语文界的普遍欢迎。

有些命题作文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文体,但是如果将它具体分析一下,那么命题的体裁也是不难加以判断的。

命题中有“记、忆”等词或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的,是记叙文。比如,《记一个聪明的人》、《琐忆》、《秋游香山》、《路遇》、《扎“马尾巴”的老师》、《卖蟹》等,应写成记叙文。

命题中有“析、谈、说、评、辨、要、议、读后令观后、谈起、启示”或题目之后通过感叹号、问号涉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则应视为议论文。比如,《“我行我素”析》、《不拘小节谈》、《说“不立规矩成不了方圆”》、《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性》、《“一意孤行,辨》、《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论“下海”》、《读<;画蛋>;有感》、《电影<;大决战)观后》、《“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启示》、《从“班门弄斧”谈起》、《为子孙后代保护环境吧!》、《“只要钱”行吗?》等,均应写成议论文。

‘命题中带有(……用途》、《漫话……》以及仅有一个动物、其他建筑物或产品作为题目的命题作文,是说明文。比如,《石油的用途》、《漫话石榴》、《蜘蛛》、《故宫》、《“小霸王学习机”使用方法》等,均应写成说明文。

二、辨析重心。

审清文体之后,题目中的词语还有个侧重点,即表意重点。这个表意重点,就是文章的重心。所以审题仅仅审清体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逐字逐词地加以辨析重心,然后才好进行立意作文。

一般情况下,题目为偏正结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比如,在《我的一天》和《儿时趣事》两个题目中,前一个命题的表意重心在“我”字上,千万不要写成“我们”的一天,或其他什么人的一天;而后一个题目的表意重心则在“儿时”一词上,你只有紧扣“儿时”的年龄段进行作文,才算切题。否则,即使把事情写得再有趣味,也只能算作一篇跑了题的文章。

题目为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时,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谓语或谓语动词上。比如,《植树造林好处多》、《她变了》、《看瓜》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的谓语是“好处”,因此要在植树造林的“好处”上做文章,才算真正切题;第二个题目的表意重心应该落在谓语动词“变”

字上;最后一个题目为动宾结构,其表意重心则在谓语动词“看”字上。

题目为联合结构,其表意重心在并列的几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比如,《狼与小羊》为联合结构。作文时,不但要状写恶狼为了吃小羊所罗列的“罪状”,并且还要状写小羊逐一申辩狼所罗列的“罪状”均为无中生有,方能深刻地揭露狼的凶恶狡猾本性。在狼与小羊之间,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的描写,则被视为扣题不紧。

题目为介宾结构时,其表意重心在介宾部分。比如,《在外祖母家里做客》这一命题的表意重心不是“做客”,而是“在外祖母家里”

这个介宾词组上。不难设想,如果做客地点不写“在外祖母家里”,却写到了其他地方,做客的内容写得再精彩,也只能视为一篇跑了题的作文。

三、确定主旨。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也不论表意重心在哪里,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种观点主张、情感态度,这就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即中心。主旨不明或不正确,即使体裁对了,表意重心掌握了,也不能算作佳文。所以,审题除了慎审体裁、辨析重心之外,还必须在确定主旨上下功夫。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比如,《在月夜……》的命题作文,确定主旨应该不算太难:或写在月夜助人为乐,或写在月夜听奶奶讲林则徐禁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其主旨都是较有意义的。可有篇作文却写了邻居王大妈家的母猪在月夜里跑到“我”

家麦地里吃麦苗,“我”在哥哥的带领下,约了几个朋友,各持器械,朝麦地奔去。在哥哥一声“冲呵”的命令里,将母猪打得遍体鳞伤跑出麦田,才披星戴月得胜而归。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极不可取的。还有一摘《逛动物园》的小作者,大写如何用弹弓打得群猴呲牙咧嘴的经过,该文的主旨亦不可取。1982年,福建省的作文试题为《“傻子”不傻二三事》。题中的“傻子”,实指雷锋或者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雷锋精神;而“不傻”,显然是指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时,一点也不糊涂。有个考生却将“傻子”理解为神经有生理缺陷者,接着写一位痴呆症患者不是将张家的小花猫,就是将王家的小鸡抱到自己家里,然后得出结论,该痴呆人一点也不傻。这种理解,更是与命题者的意图背道而驰。

四、精心选材。

确定了命题的体裁、重心和主旨之后,还要精心审核命题对题材的要求。比如,体裁是议论,题材就是论点和论据;体裁是记叙,题材就是人物事迹、故事经过、景物状貌;体裁是说明,题材就是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用途或原理等。命题对题材有着限制作用。

比如,《我的奶奶》与《我和奶奶》两个命题,都需要“我”和“奶奶”两方面的题材。然而又有不同:《我的奶奶》应该主要写“奶奶”,“我”

的材料仅占从属或映衬地位,如果将“我”与“奶奶”的材料平分秋色,就难以切题了;《我和奶奶》是双方关系,双方的材料都同等重要,如果忽略了“我”与“奶奶”之间任何一方的材料,也是难以切题的。同样,在《可爱的山村》、《山村的农家小院》和《农家小院的一角》三个命题中,都要写农家小院,但分量又有不同。在第一个命题中,农家小院只是山村这个大题材的一部分;第二个命题,要全面去写农家小院;第三个命题的重点则是农家小院的“一角”,如果面面俱到地去写农家小院,则与“一角”格格不入了。

一般情况下,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审题,只要不出现其他特殊情况,诸如心理过度紧张或掉以轻心等,都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请看营杭同学的《儿时趣忆》一文:

童年,幻想的童年,给我留下了许多不可泯灭的回忆。

我五岁那年,有一天,我和妈妈去姥姥家做客。那时,我这个“小调皮”竟成了姥姥家的活宝。

下午,我和名叫“黑虎’,的小花狗在院子里玩耍。忽然,传来一串“嘎嘎”的叫声。我便闻声寻找,鬼鬼祟祟地摸到了姥姥家的鸭棚前。我的脑海里忽然生出一个“邪念”:鸭是怎样下蛋的呢?为了弄个水落石出,我开始“侦探”鸭下蛋的秘密。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雪白”,它是一只胖得连走路都直打晃的老鸭。这时,它正挺着身子在鸭棚里踱来踱去。我想:它一定最能下蛋。

“快点下呀!”我心里嘀咕着。

“我帮你催催吧。”我心里说。于是,我暗示“黑虎”开始行动,我也摄手蹊脚地爬进了鸭棚。“雪白”要往外逃,我也赶快扑上去,像摔跤似的,使劲把它掀翻,拎着脖子想它的肚子——这就是我的“秘密挤蛋法”。

我正洋洋得意,背后忽然有人把我给拎了起来。我哭丧着脸,乖乖地站在小姨身边。等着领赏的“黑虎”也夹着尾巴,低垂着脑袋。

经不住小姨的再三追问,我还是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小姨听了,不由得扑味一声笑了:“这是公鸭,怎么能下蛋呀?”啊?!我白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时光花蒋,现在我已是一个13岁的“小大人”了,但每当我想起这件往辜,不禁哑然失笑。

本文题目中有个“忆”字,断定它是记叙文;这个题目为偏正结构,表意重心应该落在“儿时”上,文章所忆的趣事发生在“我五岁那年”,符合“儿时”这个年龄段;就确定主旨而论,“侦探”鸭子下蛋的“秘密”,的确是件有意义的事;从选材方面来看,这篇作文做到了以“我”的活动作为选材的重点,详写帮助公鸭“雪白”下蛋的经过。读完由这个题材写成的《儿时趣忆》一文,的确让人捧腹。正因为小作者在审题方面符合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所以这篇作文才被《少年文史报》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