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91

第91章 小处设防才不会大处遭殃

为人臣在仕途上还得事事小心,切不可为所欲为。谋事为公的同时,也应做点“明哲保身”的事——小处设防才不会大处遭殃。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比较的确可称忠厚,但这样一个人也会计较一些心里搁不下的小事。当年攻取四川时,刘备曾与刘璋在清县会见,刘璋部下从事张裕在座。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张裕不让人,马上回敬说:“从前有人作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刘备很不高兴。

后来张裕归刘备。他对天文、占卜皆通,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证明张裕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高明。论借口编造术实不如张裕,可是刘备是主子,权力大,最终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不能恃才胡闹,尤其是对领导开玩笑也要加小心,因为不知哪时他就要变脸,你就得不偿失了。

从前某显宦,公余之暇,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他门下做一名清客,有一天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失常,汗水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该显宦遭此打击,心中不大高兴,立起身来就走。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某甲,始终介意,不能忘怀。而某甲呢,还是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该显宦本可以使某甲富且贵,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某甲,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认命薄,谁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己强。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诗的题材(或体裁)和一首。多数文人皆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惟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居炀帝之下。后来,随炀帝便借故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问王胄曰:“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作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还有个叫薛道衡的大夫,因显露诗才,触犯了炀帝的忌讳,炀帝也借故将薛缚杀了,同样念着他的诗句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中国人酷爱面子,视权威为珍宝,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的说法。而在一个单位里,领导者由于特殊的身份,很在乎下属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考验下属对自己尊重不尊重、会不会来事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历史上看,因为不识时务、不看领导的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并不在少数,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冲撞了领导而备受冷落。现实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给领导丢面子、损害领导的权威,常常刺伤领导的自尊心,因而经常遭到受冷落的报复。

即使很英明、宽容、随和的领导也很希望下属维护他的面子和权威,而对刺激他的人感到不顺眼。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贤君,但也常常对魏征当面指责他的过错感到生气。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时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成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和,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

总之,大智若愚是明人,锋芒外露惹祸根。给别人留点空间、留点面子,不知为“明哲保身”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