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82

第82章 防备别人捏造自己的黑材料

整人没有凭据就只好找你的黑材料,找不到黑材料就去捏造,这种无中生有的本事不仅武则天手下的酷吏们通晓,南宋的秦桧更是以“莫须有”的发明将之推向顶峰。

秦桧和万俟为了给岳飞定罪,也绞尽了脑汁。在得到岳飞的供词之前,他们是不能让他死去的,所以,一得到岳飞绝食的消息,就丧心病狂地把岳云同岳飞关在一起,以此胁制岳飞。

万俟主审后,禀承高宗和秦桧之意,严刑拷打岳飞父子与张宪,逼他们供认。但万俟的酷刑,也未能使岳飞三人招供。为了达到目的,万俟重施张俊的故伎,再次捏造材料,说岳飞曾叫于鹏、孙革写信给张宪、王贵,令他们伪造金军入侵的军情上报;说岳云写信给张宪、王贵,要他俩筹划审处。岳飞当堂要万俟拿出物证来,万俟拿不出,只好胡说是“张宪、王贵当时焚烧了当。”

万俟急欲将岳飞父子及张宪铸成谋反之罪,虽然用尽了心机,施尽了刑罚,但从十月十三日将岳飞投入狱中起,到十一月十七日,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仍然搞不出一条足以成立的谋反罪证。

岳飞入狱的消息传开以后,朝野上下,无不震惊,但慑于皇上和宰相的淫威,都敢怒而不敢言,只在心中默默为岳飞叫屈。这时,南剑州(治剑浦,今福建南平市)的布衣(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范澄之,上书高宗,尖锐地指出,“宰辅之臣媚虏急和”,“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岂可令将帅相屠,自为逆贼报仇哉!”他还引用南北朝时宋文帝杀名将檀道济,自坏长城的鉴戒,恳切祈请高宗回心转意。

齐安郡王赵士在绍兴九年曾去西京洛阳祭扫北宋八陵,对岳飞的尽忠国事,印象极深。岳飞的入狱,使他内心一天也不能平静,他觐见高宗,慷慨激昂地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不欲叫中原恢复,二圣重还,如何使得?”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作保,要求释放岳飞。

不久,进士智浃(音jiā)也上书高宗,力辩岳飞无罪。然而,这些人的营救,并未动摇高宗和秦桧的既定方案。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宋金两国已经原则上达成协议,虽然宋朝为此付出了称臣、割地、纳贡的高昂代价,但是高宗从登基以来梦寐以求的宋金并存的局面总算形成了。特别使高宗和秦桧感到满意的是:大兴岳飞诏狱,终于杀一儆百,镇住了主战派,排除了和议路上的障碍,使得和议实现的进程比预期快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将岳飞释放,第一,怕和议没法坚持下去。第二,释放岳飞意味着当初的兴狱即为有意制造的冤狱,如果主战派借此追查责任,东山再起,问题就大了。第三,怕岳飞怀恨在心,留下后患。考虑到种种利害关系,秦桧和高宗决定将错就错,一定要将岳飞定成谋反之罪。然而,要迅速地了结这个案件却并非易事。

时间已是十二月中旬,岳飞已入狱两个月了,可案件的审理却还是停滞不前,这使得秦桧深为苦恼。秦桧在尚书省的都堂内来回踱着步,心事重重。外面寒风呼啸,院中的树木,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天灰沉沉的,看来是要下雪了。

正在这时,一个堂吏跑来报告说:“韩相公求见!”

奉桧愣住了,韩世忠来找自己做什么?他不是早就辞职回家养老去了么?

得知王俊诬告张宪与岳飞通谋造反的消息,韩世忠就明白岳飞的冤狱只是耿著事件的翻版,他悲愤交加,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期待着事态向岳飞稍为有利的方向发展。后来,朝廷又派魏良臣带着屈辱的条件出使金国,他实在不忍坐视,上奏章指斥秦桧误国。结果,立刻遭到秦桧的党羽们的弹劾。韩世忠见朝廷中皇帝昏庸、权臣当道、党羽横行,自己无力与之抗争,一气之下,上书请求辞职。高宗和秦桧正巴不得赶快把这个曾经有过救驾之功,而今却碍手碍脚的老家伙打发走呢,见他自己主动辞职,就顺水推舟地罢免了他的枢密使之职,让他任醴泉观使的闲职。

今天,韩世忠亲自来到都堂之上见秦桧,会有什么事呢?秦桧正在心中盘算着,韩世忠已经大踏步地来至他的面前。

韩世忠比秦桧还要年长一岁,但戎马生涯中,他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所以年过半百仍是腰板挺直、面色红润,说起话来声如洪钟,一派标准的军人作风。

韩世忠见了秦桧,劈头就问:“飞子云与张宪书,可得实据乎?”自从赋闲在家以来,韩世忠忧心如焚地注视着岳飞冤狱的进展,眼看着岳飞囚禁在狱中已两个月有余,却毫无开释的音讯。韩世忠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他担心国家的前途,忠良的性命将葬送在昏君奸相之手。他鼓起勇气,不顾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恶果,冒着凛冽的寒风,一大早就出门,跑到尚书省来质问秦桧。

秦桧听了韩世忠的质问,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倔强的退职将军提出的问题,只好含糊其词地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韩世忠听了秦桧冷冰冰的回答,怫然变色,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他双目圆睁,目眦欲裂,看秦桧还如何回答。不料,秦桧正悠闲地望着窗外,好像根本没听见似的。韩世忠又气又急,可又无可奈何,他甩下一句:“相公须审慎为是。”就忿忿然地大步离开了。

韩世忠的质问,虽然使秦桧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提醒他,岳飞一案不能再悬宕了,以免夜长梦多,再发生其他变故。秦桧咬嚼着齿臼,将岳飞一案又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审察了一番。哪里可以作为突破口呢?秦桧紧锁着眉头。当初张俊在镇江府审理张宪,何等顺利,怎么到了临安,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两个多月下来,案子竟连个眉目都没有?难道论手段,自己竟不如张俊?

想到这里,秦桧忽然记起淮西之战结束后,张俊曾在高宗面前揭发岳飞“以乏饷为辞,逗留不进”。秦桧眼前一亮,对啊,临军征讨,误期三日,按律当斩。如果这条罪状能够构成,那就足以要了岳飞的命了。

十二月十八日,秦桧亲自下令重以“淮西逗留”的罪名审问岳飞。万俟在审问时,岳飞根据朝廷御札的内容,将万俟驳得张口结舌。为了使这条罪状能够成立,秦桧派亲党王会搜查岳飞的家,将淮西战役中高宗给岳飞的全部御札搜去,灭掉岳飞可以自辩的物证;接着又勒派大理寺评事官元龟年,将岳家军淮西行军日期,有意错乱地加以编排。这一条“罪状”就凑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