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55

第55章 上下一心,相互信任

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历来被史家称为君臣相辅的典范。萧何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佐刘邦起兵响应;入咸阳后,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情况,对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终操胜券功莫大焉。刘邦为汉王,以其为丞相,他独具慧眼,荐韩信为大将,引兵东定三秦。他留守关中,不断为刘邦输送士卒粮饷,对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很大作用。刘邦称帝后,论功行封,以萧何功劳为第一,封为赞阝侯,食邑八千户,同时给予“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殊遇。萧何得到了最高的封赏,也担任了汉朝的最高官职——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要人。

刘邦是一位颇有心计但又多疑多虑的君王,他对自己的臣下加以重用的同时,往往又处处施以防范。他对萧何也是如此。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对坐镇关中的萧何便不放心了,他常派人暗中监视萧何的举动,派使者“劳苦”萧何,实际上是观察动静。萧何明白刘邦的心意,便将自己的子孙兄弟全家全都送到前线,让他们经常在刘邦身边效力,实际上是让亲人去做人质。这使刘邦十分高兴,既夸奖了萧何对汉的赤诚,又消除了他对萧何的疑虑不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九月,陈据代郡反叛,刘邦亲自率师征讨。被废为淮阴侯的韩信阴谋乘机在长安发动叛乱,萧何设计将韩信诛杀。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刘邦得此信息后,立刻遣使者回京,宣布晋升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食邑,并令一都尉率五百士卒作为萧何卫队。臣属们纷纷前来祝贺。惟有以种瓜为生的故秦东陵侯召平忧心忡忡,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醒萧何“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萧何认为他言之有理,便依其言而行,坚决辞让了五千户封邑,还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捐为军费。这一行动果然消除了刘邦的怀疑,得到了刘邦的欢心。

由于萧何处事能自我贬抑,小心翼翼,尤其是他对刘邦的忠诚不二,使得刘邦感到他功高而不震主,权重又不成威胁,所以他对萧何一直信任重用,君臣间也一直保持着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

唐朝时以“出为将,入为相”闻名于世的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7朝。从开元(公元714-741年)初年由武举出卫长史开始,度过了六十多年的军政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达20余年。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他多次凭借勇智和对唐王朝的忠心,参与和指挥了历次重大的平叛战争,收复失地,击退吐蕃,为保卫唐王朝立下卓越功勋,倍受唐廷的器重。朝廷每每因功为其晋官加爵。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郭子仪以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破史思明于河北,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等地,擢御史大夫。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他又率师拔常山(今河北正定)、赵郡(今河北赵县),升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破安禄山叛军于潼关,收复长安,又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继又破安禄山军于陕州(今河南陕县),收复洛阳,他又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使得肃宗赞叹道:“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郭子仪名声大震。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进中书令,为宰相之首。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又进一步被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今山西绛县)。郭子仪为稳定唐王朝的统治,屡立丰功,官爵也随之步步升级。郭子仪虽担任军政要职,掌握重兵,但他事君忠诚,从不邀功请封,更不以功震主。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以郭子仪功勋卓著,拜其为尚书令。此为宰相职,但因唐太宗曾任此职,故一直不设此位。代宗授予郭子仪此职,表示对他信宠有加,而郭子仪惶惶然,一再恳辞。代宗下诏促其至尚书省视事,又敕射生手五百骑执戟护卫,前往庆贺的官员也都到达尚书省。郭子仪仍坚决辞让,说:“太宗尝践此官,故累圣旷不置员,皇太子为雍土,定关东,乃得授,渠可猥私老臣,隳大典?且用兵以来,僭赏者多,至身兼数官,冒进亡耻。今凶丑略平,乃作法审官之时,宜从老臣始。”唐代宗无奈,便答应了他,并将此事付史官,记入国史。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依靠宰辅们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宰辅们则要依靠皇帝的信任重用而安居高位,两者相辅相成。但同时他们又是相克相斥的关系,若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前举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以让封、自抑以释刘邦之疑。刘邦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尚且如此,若遇庸君,则会使宰辅处于两难的境地。郭子仪作为位兼将相的重臣,其功绩最大,威望最高,对朝命最顺从,然而他遭受的猜忌也最大,何况他所事奉的后几位君主:肃宗、代宗、德宗,皆为昏庸无能者。郭子仪能屈能伸,以其对君忠,对下诚,得上下之心,故谗间不得行,安然度过一生。郭子仪曾被三次夺军权,闲赋在家。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军由于权宦监军使鱼朝恩对军队的盲目操纵指挥,致使围攻邺城失利,肃宗李亨借机免去郭子仪兵权,因为此时“安史之乱”已大致平定。两年后,因另一员大将李光弼失守河阳,形势转机,他才被重新起用,出兵河东,连打几个胜仗。代宗即位后,对于握重兵的郭子仪很不放心,便第二次解其兵权。郭子仪为免遭疑谤,闲职在家,并遣散所有亲兵。直至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吐蕃起兵二十万,攻入长安,代宗东逃陕州,郭子仪再次被起用,任关内副元帅。郭子仪临时召募二十骑赴任。他收拾逃散的部伍四千余人,用疑兵之计,一举收复长安,从此,他才受到代宗的重用。德宗嗣位后,将在西部边境抵御吐蕃的郭子仪诏还朝廷,免去一切军职,尊郭子仪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郭子仪听顺朝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