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36

第36章 海纳百川方能任意取材

大局凭众人智慧而布成。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人不是能够尽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人,又几乎没有一个能够“任天下之智力”的豪杰不是胸怀博大、气度恢宏的人。

成就一代霸业的曹操可以说就是一个这样的豪杰。

曹操的跃马扬鞭,往来驰骋,并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独骋图”,而是在他麾下有着一个千军万马、山呼海啸的群英谱。这一壮阔的场面来源之一就是曹操的博大胸襟。

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成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成其为深,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自己的麾下。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看曹操用人,当首先看他的气度。

曹操政治抱负宏大,用人气度不凡,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的理想是将刘备和孙权收服。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荀入谏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答,出,郭嘉入。操曰:“荀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并认为刘备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在这前后,曹操的谋士几次提醒趁机杀掉刘备,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话:“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气量!惟恐杀一,丢掉一片,这又是多么的高明!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统治者,他比曹操晚生27年,当是曹操的后辈。曹操从公元190年起兵,到208年挥师南下,整整19年,几乎是大战必胜。没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时,因遇到孙权等人的顽强抵抗而惨败于赤壁。这一败,使曹操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的新的一代领袖人物。“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在后期,不止一次地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并采取过多种措施,想把孙权拉过来。他让阮为他起草的《与孙权书》,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场上讲话,从“百姓保安全之福”,孙权也可为天下一统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度,劝导孙权与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纳和刘备的夹击之下,孙权终于做出了称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死去,他把孙权争取过来是大有可能的。那样,三国的历史,就会以一老一少两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统一而改写。

三国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想着把另外两主用起来。孙权作为后生,对曹操的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对他来说,保江东是大局,不可能产生如何用曹操的念头。刘备是曹操的同辈,在曹操设法团结他时,他想的只是如何钻曹操的空子,捣曹操的鬼,也没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来说,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人的气度与取得的业绩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刘备和孙权各偏安一隅,绝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最值称道的,还是曹操正确对待反对自己的人,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时,只有本家族的几个兄弟和侄子作骨干,七拼八凑,不足四千兵马。他想任刘备未获成功,但在任其他优秀人才上却收到了奇效,这样就使他在短短的几年内,造就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队伍。荀和郭嘉,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绍的幕僚。荀“度绍终不能成大业”,率先弃袁投曹,曹操得荀,高兴地称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绍“未知用人之机”,也跑到曹操营垒,曹操喜而赞之:“真吾主也”。官渡大战时,田丰、许攸是袁绍的重要谋士,张、高览是袁绍的大将,除田丰被袁绍忌杀外,都临阵投降了曹操。

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记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对那些降而复变或叛己投敌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计再争取过来。魏种原是曹操的故旧好友,兖州战役曹操败绩,投敌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说:“惟魏种不弃孤也。”没想到,魏种也逃叛而去,这真是大伤了曹操的脸面。不久,将魏种捉到,有人说,把他杀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惟其才也”,还是“释其缚而用之”。如此对待魏种,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纷纷自动返回。官渡胜利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欲降信,问曹操如何处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都烧了,他说:在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人对曹操动摇的心,烧炼为对他的忠诚。对曹操和袁绍都很了解的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真是一点不假。

诸葛亮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