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29

第29章 倾听忠谏保社稷长治久安

大凡下属提出建议、意见,只要是论及公事而非个人私情,无论对错,领导者都应侧耳倾听。因为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鼓励,不要抑制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贞观初年李世民定下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并克己治国,终于在三四年内使国内以农为本的封建经济有所回升。然而,大概劳后求逸是人的本性使然,同所有的帝王一样,李世民也时常想享受一番,有趣的是,由于他所倡导的君臣互制机制的作用,每当他有这种念头时,总会在经过仔细考虑和臣子劝谏之下,他又每每能够回到节俭、求进的思路上来,收回了自己的一些奢侈的念头。

在刚即帝位时,李世民很注意节省民力。但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之后,仍是住在隋朝的旧宫殿中,这些宫殿大多且都破旧不堪。若按以往惯例,新君王即位总要大兴土木,另建新宫。而李世民却未这样做。

早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有公卿诸臣上奏说:“根据《礼记》上记载,在夏季最末的一个月,允许居住在亭台楼榭之上。现在夏季的暑热还没有消退,秋天的雨季刚刚开始,皇宫地势较低,空气潮湿,请陛下下令建造一座地势较高的殿堂用来起居休息。”

李世民说:“朕患有气力衰竭的病,的确不适宜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居住,但朕如果按你们的请求去做,耗费的财物实在太多。从前汉文帝打算建造露台,但舍不得耗费掉相当于当时十户人家财产的费用,后来就取消了这个建露台的计划。朕的德行不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比他要多,如何称得上是一个作为百姓父母的君王的为政之道呢?”当时,虽然公卿大臣们再三坚持奏请,李世民始终没有答应这件事。

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打算东巡洛阳,于是下令修复洛阳宫,以备巡幸的事。如果说上次是臣奢侈、君节俭的话,这次的情况却恰恰翻了个儿。当时一些大臣上疏谏阻,然而李世民仍坚持要修,说前几年经济不景气,所以没修宫殿,如今国家形势好转,为什么不修呢?对于李世民的固执,群臣毫无办法。当时,给事张玄素上了一封言词极为激烈的奏折来劝阻,使李世民打消了修宫殿的想法。不过,这一次上书几乎可以说是在虎口里拔牙,相当冒险了。

其实,说张玄素耿直敢谏也好,说他有回天之力也好,都不如说作为一名君主,李世民的头脑毕竟还算清醒,能克制住自己的享乐意识而虚心纳谏,这种品质,其实是一个明主所必备的涵养。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经济已有几分繁盛,然而不知不觉中,李世民又增大了人民的徭役,各地楼馆宫殿都有所兴修,于是大臣马周便上奏劝谏:“现在百姓刚刚经历了隋唐两朝战争,经历了丧乱时代,人口已经下降到隋朝人口数的十分之一。但是老百姓仍要供官差、服徭役,青壮年被一个接一个地征发上路,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路程远的往返五六千里,春去秋回,冬去夏回,一点休息的时间也没有。陛下虽每有恩诏,下令减少差役,但有关部门既然不停地营建各种工程,这自然也要用人。枉然下达诏令,奴役百姓仍一如既往。”

马周在上奏中说:“臣常常到民间去微服私访,在最近的四五年里,发现百姓颇有怨恨嗟叹之言,认为陛下不存体恤抚养他们的心思。从前唐尧用茅草土块盖房住,夏禹王衣食粗劣,这样的事,臣知道不可能再在今天重现。汉文帝因怜惜百金之费用,停止了露台的建造,还把臣子上书用的书袋收集起来,拼在一起,作为宫殿的幕帷使用。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着节俭到衣裙拖不到地上。到了汉景帝时,因锦绣五彩线带的制作耗费妇女劳力,专门下诏,废除不用这些奢侈品,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汉孝武帝统治天下时,虽然他穷奢极侈,但是依赖文帝、景帝遗留的恩德传统,因而民心并没有大的变动。假若继汉高祖之后,接着即是武帝时代,天下必然不能保全。”

马周指出:“这些情况在时间上离现在较近,事情的过程还可以了解得很清楚。现在京城及益州等地的许多工匠,都在制造供奉皇家的器物,以及诸王嫔妃公主的服饰,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欲求有盛大显赫功绩的君主,其后代犹为懈怠;好的法律,实行久了也会出现弊病。陛下小时处于民间,深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人所共见。”

马周又说:“臣研究前代以来国家成功失败的情况,发现凡是因黎民百姓怨恨谋反,聚为盗贼,国家没有不立即灭亡的。国君即使愿意悔改,也没有能够重新安定保全的。凡修行政治教化,应在还来得及修正时修正,若事变之后,后悔也没有用了。所以后代的君主总是见到前代的覆亡,能够清楚地知道人家的政治教化如何失误,可是却不知道自己本身有什么过失。因此殷纣王嘲笑夏桀亡国,而周幽王、周厉王又嘲笑殷纣王灭亡。隋炀帝大业初年,又嘲笑北周、北齐丧失国家。然而现在陛下看炀帝,也像炀帝当年看北周、北齐一样。此言不可不戒也。”

读了马周的上书,李世民幡然醒悟,历史的教训果然使他深有忧惧,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有这样大的过失,于是马上宣布停止制造各种奢侈之物,以悔改自己的言行。

唐太宗的“有为”,关键就在于他能够“倾听”。有时他真心诚意地“求谏”,但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事实上他也有怀有强烈排斥意见的时候,但他“倾听”的姿态,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他在倾听的当时也许并不以为然,但等到冷静下来,却能够依照“听”来的意见去做。这种“倾听”对于他,确实有更长远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