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10266800000052

第52章 宠遇杨氏:外戚专权,终招大祸

周幽王博褒姒一笑而亡国。千年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博杨妃一笑,导致外戚专权,终招大祸。结果,使李家江山由盛而衰。

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后,他内心极度忧伤。高力士不愧为玄宗的“老家奴”,他见玄宗如此忧郁,便四处寻找绝色佳人,以便能够使玄宗再回到从前的振奋状态。于是,玄宗那倾国倾城的儿媳杨玉环便出现在了高力士的眼中,杨玉环便是武惠妃的亲生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在高力士的操纵下,寿王妃杨玉环进了道观号为“太真”,接着又被玄宗纳为贵妃,成为名正言顺的妃子。杨贵妃与当年的武惠妃相仿,所享受的待遇与皇后的级别是一样的。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从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宠爱后,不只是她家里的兄弟姐妹各有册封,就是她的远房亲戚也跟着沾光。杨国忠便是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原名杨钊,他的祖父与杨贵妃祖父是兄弟。当时,李林甫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经常出入宫廷,他的话玄宗多半都听,所以,就把他拉做自己的帮凶,先是提拔他当监察御史,后来,又提拔他做度支郎中兼侍御史。他没想到的是杨国忠同样野心勃勃,善于耍弄权术与诡计。最早,杨国忠依附李林甫一派势力,参与制造冤案,随着他官位的提高,便有了谋取宰相之职取代李林甫的野心。

唐·贵妇像杨国忠见杨贵妃渐渐得宠于玄宗,便和她的姐妹兄弟勾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外戚集团势力,肆意干预朝政,致使政事加速腐败。朝廷上由于李林甫的长期排斥异己、专断朝政,矛盾本来已经十分激化,再加入以杨国忠为首的一股恶势力,统治阶级的矛盾就更加尖锐,因而朝政的腐败越发不可收拾。对玄宗来说,宠遇杨氏外戚,当然源于取悦贵妃杨玉环。然而,这种宠遇已大大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一般情况下,玄宗授予外戚的官职,仅限于闲职、散官,如最初对王皇后的亲属,后来对武惠妃的家属,都是这种官职。但此时,对杨贵妃的外戚一族,玄宗却大开禁网,授予朝廷实职、要职,任凭他们的权势不断扩大,尤其是对杨国忠重加擢升任用。玄宗逐渐疏远李林甫,扶植杨国忠,一方面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另一方面也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作准备。让大臣相互掣肘,这是玄宗惯用的手腕,然而,玄宗的这种意图,却使得李唐王朝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大权从一个奸相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个奸相手中。

在玄宗的扶植宠遇之下,杨国忠终于达到目的,爬上了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了,朝中大臣们都很惧怕他。天宝十三年(754年),杨国忠因为陈希烈是李林甫的旧人,就把他排挤出相位;同时他看到文部侍郎韦见素软弱可欺,较容易控制,便建议玄宗任命韦见素为宰相,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韦见素上任后,基本上不敢议论朝政,只是明哲保身。这跟当年李林甫任用陈希烈为宰相的想法一样,都是想自己一人说了算。朝堂上如此,地方上杨国忠也是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如派司勋员外郎崔圆任剑南留后,实际行使节度使职权,以协助他管理西南各地;又任投靠他的魏郡太守吉温为御史大夫,担任京畿、关内采访等差使,帮助他控制京畿地区,从而形成了进退可据的势力网。杨国忠完全继承李林甫上午已时(上午十一点)回家的做法,甚至回去得更早。大小政务,他一个人说了算,对国事的处理极度轻率;在选拔人才方面,杨国忠任人唯亲,完全以自己的好恶为评判标准。他提出:“文部选官时,要以资历而不是才能为标准,凡有空缺,按资历高低授官。”他这样做,是为了笼络人心,一批因各种原因不能晋升而久久担任原职者,按照杨国忠的建议都升迁了,他们喜出望外,对杨国忠也就感恩在心,自然成为他的拥护者。

杨国忠受到玄宗宠信的同时,还有一个人也是朝中的红人,他就是安禄山。玄宗朝在东北边疆的心腹大患是奚、契丹“两蕃”,由于大唐帝国在西北实行进攻的态势,在东北实行防守,如何有效抵御“两蕃”的肆扰便是玄宗对范阳、平卢节度使寄予的无限期望。安禄山贿赂朝廷官员,攀附宰相,赢得玄宗的信赖。他又不惜多次设宴诱骗契丹人,待其醉酒后便将军将活埋,再将首级命人送往京师,以此来赢得玄宗的欢心。每当有人向玄宗提到安禄山的不好时,玄宗就非常不高兴。即使他信任的杨国忠和皇太子李亨劝他不要对安禄山那么宠信,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安禄山通过各种手段来讨好玄宗,甚至不惜装傻犯糊涂来赢得玄宗的信任。由于玄宗对他的信任,天宝十年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来,玄宗又任命他为左仆射,赐他一个儿子三品官、另一个儿子四品官。同年二月,玄宗又任命他的部下五百多人当将军,两千多人当中郎将。安禄山以此来收买人心,为叛乱作准备,他的势力相当大。安禄山虽然有各种手段,但是他却十分惧怕老谋深算的李林甫,他害怕李林甫能够揣摩透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李林甫当宰相时,安禄山不敢轻举妄动。杨国忠的威望与政治手腕远不能和李林甫相比,因而,杨国忠想拉拢安禄山,进一步排斥异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安禄山根本看不起杨国忠,认为他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官僚政客,资历、能力非常有限,不愿和他平起平坐,同享富贵。眼看着安禄山势力日益壮大,宠遇日增,拉拢不成,又无力制服,杨国忠只好在清除李林甫的残余势力之后,多次向玄宗提及安禄山有造反的迹象,他想借皇帝之手除掉安禄山这个对头。玄宗认为杨国忠这么说只是出于将相不和,二人争宠的理由,也就没放在心上。杨国忠一计不成,又想一招。他奏请玄宗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向来与安禄山不和,杨国忠提拔哥舒翰的目的是想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增强哥舒翰的实力,来共同对付安禄山。这种雕虫小技,安禄山一眼就看穿了。如此一来,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很快尖锐起来。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禄山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与他的部下史思明正式反叛唐朝,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这是唐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动乱。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来时,玄宗正在华清宫享乐。十二月十三日,东都陷落。河北24郡竟无一人抵抗,玄宗派往东都的大将无故弃城千里。那些提醒玄宗安禄山会造反的人,玄宗曾经将他们送到安禄山那里处理,到了安禄山起兵叛乱时,玄宗还坚持把认为安禄山会反的人押往范阳,由此可见,玄宗对安禄山是多么的信任。玄宗委任大将哥舒翰出守潼关,潼关坚守半年,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玄宗求胜心切,不顾战场局势和各地大将的意见,连连派使者督促哥舒翰率兵出关决战,结果正中叛军诱敌之计,全军覆灭。

这场由地方军将发动的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前后延续了8年之久,从此,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玄宗皇帝为了躲避战乱,从长安逃往四川,成为有唐一代最先逃离京师避乱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