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10266800000032

第32章 数易太子:凭谁问“虎毒不食子”

权力之争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高昂的代价就是人性的扭曲。武则天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不惜牺牲自己的亲骨肉,令人瞠目不已。

高宗朝册立太子颇费了一些周折。武则天亲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又名哲)、四子李旦(又名轮)。显庆元年(656年),高宗李治废太子李忠,改立李弘。李弘自幼喜读儒家经书,承继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儒家思想,性情仁厚,品行谦虚谨让,忠孝仁厚,颇得高宗的欢心。李弘数次插手朝政,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治国才能,不仅高宗喜爱而且大臣们也非常信赖他。

公元674年,高宗与武则天巡幸东都,皇太子与文武百官扈从。到了东都不久,高宗所患的风眩症加剧,他与大臣商议,欲让武则天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郝处俊、中书侍郎李义琰劝阻高宗,由于宰臣的反对,高宗只能作罢。这期间,太子李弘因一件事情得罪了母亲武则天。萧淑妃所生的义阳、宣城二公主,因受母亲的连累,被武则天长年幽禁于掖庭。她们此时均已超过出嫁的年龄,却仍然没有婚嫁。毕竟是手足情深,太子李弘见了于心不忍,便上表高宗,请求将两位公主嫁人,武则天得知后,恼羞成怒。当时,武则天正值得志之时,朝廷上的事情大多由她来做决断,太子李弘奏请将义阳、宣城二公主下嫁之事触到了她的痛处。她责怪太子多嘴多事,一怒之下,当日即将两位公主分别嫁给上翊卫权毅和王道古为妻。上翊卫是轮番保卫皇帝的兵士,将公主下嫁给卫士,真是世间罕见。武则天这样做是想给儿子李弘一点颜色看看。不久,太子李弘又娶右卫大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妃,裴氏出自名门望族,颇知书达理,高宗知道后,高兴地表出从此不必担心千秋之后事了,武则天却另有所想。

高宗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便在群臣的建议之下,有禅位于太子李弘之意。可是,就在公元675年5月的一天,太子李弘随从父皇、母后去洛阳合璧宫时,突然死于宫内的绮云殿,年仅24岁。高宗伤心至极,颁下诏书:“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号,可赐为孝敬皇帝。”太子李弘之死,有种说法是被武则天毒杀的。武则天的确在觊觎皇位,高宗现在要禅位皇太子,太子一旦即位,那将是她做女皇的最大障碍,因而,她毒杀太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太子突然死去,对年老多病的高宗来说打击不小,他感到再也没有精力为国事操劳了,便打算把皇位交给此时已气势逼人的武则天,但朝臣却极力反对。于是,高宗只好匆忙立22岁的第五子李贤为皇太子。然而,高宗欲交皇位给武后的提议对武则天蓄谋已久的野心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她更加想坐上那个宝座了。

太子李贤自幼见识不凡,在武则天所生的四个儿子中,李贤天分最高,聪明好学,深受高宗钟爱。李贤的个性与前太子李弘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李弘性情恭孝仁厚,举止谦敬有礼,为人胆小谨慎;李贤则个性较强,性格刚强猛烈,举止活泼好动,不为礼法所拘,处事颇有胆识。高宗想逊位武后的念头打消以后,便命大臣们极力培养李贤,又命太子监国。李贤处理政务颇为能干,高宗对这位皇太子十分满意,认为他是比较理想的皇位继承人。高宗安排的宰相班子基本上是太子李贤的人,这对武则天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人老成持重,德才兼备,他们反对武则天的执政专权,对高宗或者说对李氏家族是忠心耿耿,由他们辅导太子,提高太子的德行才识,高宗非常满意。另外,太子的下层属官如太子洗马刘讷言、司议郎韦承庆、太子典膳丞高政以及两馆学士中来教导太子读书习礼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辈,他们有的是初唐名臣之后,有的是学富五车的儒士。以如此强大阵容来辅佐太子,应该能够培养出一位卓越的皇位继承人!

武则天为了劝导儿子李贤,也专门命北门学士著《孝子传》、《少阳正范》等颁赐太子,还一再写信苛责他,太子李贤为此很不情愿。他对母亲对儿女缺少母爱、要求过于严苛,早就心怀不满情绪,现在对母亲的劝导不仅不予理睬,反生逆反心理。就在太子李贤对母亲生恨的时候,大臣们关于前太子李弘被武则天毒杀的传言,经过宫人之口传到了他的耳中。巧的是,宫女中又有传言,说李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李贤听了,联想到母亲对他的苛刻,便信以为真。为此,他是又恨又怕,恨的是武则天残酷无情;怕的是唯恐她也会对自己下毒手。自立为太子后,李贤也和武则天招揽北门学士一样,收罗了一批名臣学士,以注《后汉书》为名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一来,很快被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党羽发现,两人之间的冲突必不可免,武则天又一次面临失去权力的危险。她立即指使人搜罗罪状,告发太子好声色,宠近男色,私藏铠甲,怀逆谋,兴师动众地搜查太子的东宫。调露二年(680年)八月,在武则天的操纵之下,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并从洛阳押回长安,不久被迁往巴州。文明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又派人去巴州杀死了李贤。太子李贤一案牵连了很多人,不仅他的一批党羽被杀、被流放,李唐宗室子孙也有多人受到牵连。太子被贬时,苏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蒋王李炜都因是李贤一党,李明降封零陵郡王,在黔州安置;李炜除名,在道州安置。太子李贤被废,引起了大臣们的私下议论。大臣们害怕的是,武则天向执政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高宗身体越来越差,太子却接连出问题,他们觉得担忧的事情即将发生。武后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上表高宗,免杞王李上金、鄱阳王李素节之罪,贬李上金为沔州刺史,李素节为岳州刺史。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与丈夫在外地,武则天也请求高宗授予他们官职,这样,大臣们的议论才稍微平息了一些。

太子李贤被废后,事隔一天,武则天的三子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56岁的高宗在洛阳宫中驾崩,遗诏皇太子继帝位,军国大事听从天后处理。从此,“二圣”时代结束了,这为武则天上台铺下了坦途。李显继皇位,号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任命裴炎为中书令。武则天能够容忍儿子李显继帝位,是因为李显不及他两个哥哥聪敏,即使登了帝位,也容易被她控制。而且,此时她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朝廷以外的势力还没有被她完全掌控住。中宗登基以后,准备将岳父韦玄贞升为宰相,顾命宰相裴炎不同意,这位年轻的皇帝不明白自己处于受制于母亲的傀儡地位,还摆架子说:“我要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何况一个宰相之位呢?”裴炎听后告知了武则天,武则天便马上召集百官到乾元殿,一句话就将李显从皇位上拉了下来。继位不到两个月的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后,武则天又立她的小儿子李旦继皇位,即睿宗。虽然让李旦继承皇位,但武则天却不准他参与政事的处理,自己临朝专政,独断专行。由此,武则天积极开展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武则天为了实现做皇帝的理想,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来扫除她前途上的一切障碍。不管这种障碍是来自于朝中百官,异姓家族,还是来自于自己的亲骨肉。高宗朝频繁地更换太子,年轻太子一个接一个地英年早逝,便是武则天不顾一切登上皇位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