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10266800000027

第27章 司法与边事:文治武功,逞父遗风

皇帝两件事:一是为百姓办事,以安民心;二是维护皇权的稳定。威胁皇权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高宗时代,国泰民安,武则天是威胁皇权的内部因素中的一个潜在因素,还没有对皇权构成直接的威胁。当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高宗开始了对外的征伐,结果消除了威胁皇权的外部因素,使李氏家族的政权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高宗与太宗相比,有他突出的一面。太宗晚年迷恋金丹,而高宗对长生之术则持非常冷静的态度,他从不迷信胡僧的长生药。高宗曾说:“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与此相反的是,高宗对医学非常的信任。高宗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他对于御医的治疗能够积极配合,即使是在他的头上扎针流血也不介意;他还命令宰相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一书问世。

高宗虚心采纳,可以说是太宗的政治作风的再现。高宗即位伊始,立即停止了对辽东(高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太宗时的“政事堂”在高宗时以“平章事”、“同三品”等行宰相事,参加政事堂议决军国大政,他们品位不高,易于控制。高宗继承了贞观时期的疏阔的法律。有一次,他问大理寺卿唐临:现在监狱中关有多少犯人?唐临回答说有50多个,只有2人需要处死。高宗对囚犯如此之少、死罪率低的情况表示满意。高宗又去视察监狱,发现里面很平静,没有囚犯乘皇帝视察之机喊冤求救。他感到很奇怪,便问囚犯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朝廷的处置都非常恰当,我们并不感到冤枉。这一犯罪率较低的情况与贞观时期相比是一脉相承的。高宗时期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高宗时的永徽律在武德律和贞观律的基础上形成,也是最后的唐律。著名的《唐律疏议》,即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而成的。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也是宽平公正的。

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一定有法律存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权要靠法律才能得以实施。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论调,限于法律是由统治阶层所制定的,必定有为其服务的优越性。皇帝是封建王朝中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统治意志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又以臣僚作为他执行法令的工具。为了确保皇帝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李唐王朝在法律上作了严格规定,凡属违反“君为臣纲”危害皇帝的犯罪,包括谋反、忤逆、大不敬等在内,都属于罪大恶极,必将被处以最严厉的刑罚。所以,高宗朝所制订的唐律也只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法律,它始终贯穿着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精神。它按照礼法的原则,将人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按照其地位遵守不同的法律,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当然有很多内容都是维护等级特权的。但无论如何,制定了法律之后,便有了处分坏人、处理办事的依据。高宗时期的《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与价值。

高宗时,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全国人口从贞观时期的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652年)已增加到380万户。永徽五年(654年),粮食大面积丰收;国家疆域在拓展,疆土面积达到最大;增强国力,改善了民族关系。

由于国力持续强盛,在高宗统治时期,进行了一些对外战争。战争扩大了疆域版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

西域是唐朝苦心经营之地贞观四年(630年)后的大约50年中(630—682年),东突厥国臣属于唐。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正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在伊吾(今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消灭了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接着,又陆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西域小国,确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安西四镇在当时是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坐落在龟兹镇。

高宗于永徽六年,派遣大将程知节领兵攻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前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唐将整个西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蒙池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原臣服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亚诸国也纷纷归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统治已经延伸到帕米尔地区。唐的版图在高宗时达到最大。

唐朝对西域的管理不仅是屯垦戍边,而是实实在在的开发和统治。首先,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高行政机关,下辖军事和行政两大管理系统,官有定员,职有专人;其次,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刁用制,又在东疆地区引进内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对招募的屯民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驻军部队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领管理其内部事务,各少数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缴赋税。这些政策使以安西四镇为中心的西域地区繁荣兴旺起来。

与李唐王朝同时兴起的还有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国。吐蕃兴起后,对安西四镇的兴旺觊觎了很久,并于公元670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与唐朝争夺西域的序幕。唐朝与吐蕃的争夺使安西四镇数度易手。公元692年,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使安西四镇的争夺战暂时告一段落。从高宗到武则天朝的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朝时打下的基业保住了。吐蕃受挫后,也承认唐朝的实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再进犯。

高宗时期最大的军事举猎当属讨伐高丽。当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丽、百济和新罗。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丽权臣(官号美支)盖苏文病死,其子男生继掌国事,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驱逐男生。男生恳求唐朝发兵相助。高宗任李勣为辽东道行篝总管,率军东征高丽。

李勣作为军事统帅,立下了赫赫战功。乾封二年(667年)二月,李勣大军渡辽水,路连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大胜。不久,城内人投降唐军为内应,大开城门,唐兵四面纵火,烧劈门,高丽王高藏投降。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丽国灭,属地置九个都督府,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丽地。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丽,无一成功。太宗御驾亲征,也因天寒少粮而无功罢兵。高宗此番命李勣老将出马,乘高丽内乱,加之指挥有方,一举讨灭了东边这个多年难拔的“钉子”。从征伐高丽的战果来看,高宗派大将苏定方、李勣、刘仁轨、薛仁贵经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凯旋班师,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高宗朝军事上取得的胜利及文化上的强盛,被周边一些小国称之为“文化大国”,在他们心目中,李唐王朝拥有着显赫的地位。唐朝一展大国雄风,使边境稳定,统治政权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