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10266800000014

第14章 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以稳坐高位

在某种意义上,皇帝应该是百姓的代言人。皇帝只有为百姓办事,才具备做百姓代言人的资格,百姓也才会让他坐上皇帝宝座。太宗李世民可谓一个明君,他借鉴了历史,为百姓办事,所以才坐稳了皇帝宝座。

太宗李世民清楚地认识到,体恤黎民百姓的疾苦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他即位后就主张偃武修文、节制贪欲和轻徭薄赋。以文治国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实现李氏王朝的长治久安。太宗即位第二年改元“贞观”,在他统治下的23年中,中国呈现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刚即位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萧条、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崇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经不起风浪的袭击,然而,只要统治者的政策恰当,小农经济也是很容易复苏的。唐朝的社会经济逐步走上复苏的道路,不能不与太宗所主张的“不夺农时”有极大关联,太宗的惠农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的衣食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了“安人宁国”的政治愿望。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劳动力,太宗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释放宫女,前后两次共释放五千人左右,妇人被放出宫去嫁人生子,不但能节省政府的费用,减轻百姓的负担,而且也适合人的本性;二是赎回外流至突厥等塞外的人口,一共二百万人;三是鼓励结婚生育,贞观初年,全国劳动力普遍缺乏,为了增加人口,太宗下诏规定民间男20岁、女15岁结婚,以繁殖人口,并把婚姻和户口的增加列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标准。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增加到380万户,比高祖时增加了180万户。

太宗李世民极力提倡戒奢崇简,并能够以身作则。他即位以后所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建造的,现已破旧。一般情况下,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但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在贞观初年一直不允许修作。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遵照执行。对于官员们的奢侈行为,太宗也严格禁止。因此,贞观初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太宗的名臣魏征为官一生,家里却连个正堂屋都没有。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对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发展生产、提倡戒奢崇简的同时,太宗又积极地推行他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他在位期间,前后十三次减免农民赋役。为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他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贞观初期,关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继修复,并新修了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防旱排涝、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从贞观三年开始,全国连续大丰收,粮价由原来一匹绢换一斗粮食,下跌到一匹绢换数十斗粮食。社会秩序迅速安定,看不见以往成群结队的灾民,人民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贞观中期,社会发展迅速达到了昌盛阶段,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终于在天下大乱之后达到了大治,成为被历代称道的太平盛世。

太宗李世民做到了“百业待兴废,唯有民生重”,他爱恤百姓、体察民情。他时刻以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来作为自己执政的反面教材,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来告诫自己“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把船打翻”的道理。太宗李世民顾及民生,使民心不失,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得以稳坐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