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乱世
10249300000023

第23章 长安乱 马嵬血

日上三竿的时候,宫门突然大开,里面的宫女太监全跑了出来,一个个挎着包袱,神色慌张。百官们连忙拦住追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宫人们说,皇帝和后妃皇子们都不见了,不知道啥时候蒸发了。

环境特殊,也顾不得什么尊卑上下了,你的脚踩着我的脑袋,我的屁股冲着你的脸,就这么乱糟糟地过了一夜。

陈玄礼以非常快的速度出去了,而后又以更快的速度回来了。他告诉玄宗,那些大兵说了,虽然丞相死了,但是贵妃还在,保不准哪天来个反攻倒算,不杀贵妃,他们就不走。

高力士将椅子一撤,杨贵妃两脚悬空,挣扎了几下,便气绝身亡了,时年仅三十八岁。

不管杨贵妃是生也好,死也罢,去了日本,还是去了美洲,离开了玄宗的她,都不再是杨贵妃了,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或许,这是一件好事儿!

(一)

再说长安的唐玄宗,闻听叛军已经袭占了潼关,顿时慌作了一团,不知该如何处置。

百官群臣各有各的说法。有的建议玄宗尽发国库之所藏,募兵守城,坚守待援。有的建议玄宗速速调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回援。还有的建议他老人家干脆御驾亲征,亲自操刀上阵与叛军死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玄宗本来就满脑袋浆糊,听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见,更是理不出个所以然来。

皇上没辙,就只能问宰相了。杨国忠居然出奇地淡定,他说了两个字儿,就两个,“幸蜀”。这个建议把所有人都雷倒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法子。前面的种种建议,虽然内容上有所差别,但是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和叛军硬碰硬,属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可是,杨国忠的这个建议就不同了,说好听了,就是战略转移,说不好听,那就是不战而逃,是典型的右倾逃跑主义路线。

不过,杨国忠的理由倒是很充分。首先,潼关天险沦陷,长安已无险可守;其次,二十万大军一朝覆没,京师已无军可战;最后,郭李远在河北,叛军近在眼前,远水难解近火。所以,“守”或“战”都是行不通的,为今之计只有西行入蜀了。

其实,天下之大,可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杨国忠为什么偏偏看中了四川呢?要知道,杨国忠本来就是从四川出来的,他曾经在四川从军,受了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扶植,才攀上了杨贵妃的高枝儿。后来,他也兼任过剑南节度使。所以,杨国忠在四川很有根基。这个坏东东知道,他已经犯了众怒,在哪儿都不安全。所以,他就想忽悠着玄宗入蜀。到那个时候,不仅生命无忧,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杨国忠告诉玄宗,他早就让长史崔圆在四川练兵贮粮了,现在,四川那边万事俱备,就等着玄宗这股东风往过吹了。大忽悠就是大忽悠,他的这几句话,还真说到玄宗的心坎儿里面去了。

但是,反对的意见仍然很强烈。长安是什么?那可是帝国的首都啊,一旦放弃,对全国军民的士气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而且,身为领袖的皇帝理应留下来与军民共进退,怎么能临危退缩呢?

所以,整个朝廷吵吵闹闹一整天,都没有得出个结果。一直吵到黄昏时分,玄宗还是拿不定主意。末了,他只好叹了一口气,众卿且退,容朕熟思,明朝再议。

杨国忠一听,坏了,陛下犹豫不决,他想不想走倒在其次,关键是我很想走啊。不行,一定要把皇上的这股筋儿给扭过来。

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没关系,还有后备力量嘛。杨国忠将“杨家三朵花”都动员了起来。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贵妃轮番上阵。在她们的红粉攻势之下,玄宗最终竖起了白旗。他决心采纳杨国忠的意见,一逃了之。

玄宗当即找来杨国忠,商量逃跑的具体事宜。两人商量妥当。末了,杨国忠一再叮嘱玄宗,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一面摆出御驾亲征的姿态,一面偷偷做好西行的准备。否则的话,那些二杆子大臣们,肯定拦着不放。

玄宗居然答应了。一国之主居然要背着大臣们出逃,当皇帝当到了这个份儿上,真是悲哀啊!李世民、武则天泉下有知,恐怕都要气得啃棺材盖儿了。

第二天早朝,玄宗高调地宣布,应群臣之请求,御驾亲征,与叛军决一死战。众大臣一听,顿时人心振奋,各个摩拳擦掌。

紧接着,高力士宣读了圣旨:京兆尹魏方进升任御史大夫兼置顿使;少尹崔光远升任京兆尹兼西京留守;内官边令诚被授权掌宫闱管钥。

这个可以理解,打仗嘛,做些人事调整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道圣旨对选将派兵、募勇守城的事情只字不提。说白了,实质性的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众大臣很费解。

紧接着玄宗又宣布了一道命令:让剑南道驿站预备好粮草,准备迎接新任剑南节度使潁王李璬(jiǎo)入蜀。

有些聪明的大臣就嗅出些异味了。实质性问题一个没办,却让剑南道驿站预备好粮草,莫不成圣上是在忽悠我们,打着御驾亲征的幌子,暗地里却准备往四川跑。怀疑归怀疑,但是大家总不能直接质问皇上,陛下,你是不是要跑路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回,大家变机灵了,动用各种手段,打探宫里的消息。不一会儿,又传出了一条绝密消息。玄宗密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收拢六军(也就是禁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用途十分奇幻,说是什么“夜半待用”。

群臣终于明白了,玄宗这回是真不要脸了,他居然真得要逃跑了。这还像个皇帝的样子嘛!一帮人吵着嚷着要进宫面奏,但是都被武装的禁军给挡在了门外。李三郎打不过安禄山,对付自己人还是有办法的。众人虽然是心情激动,但是也无可奈何,总不能闯宫吧。没关系,不让咱进也没啥,咱就在宫门口堵着。

这些人就在宫门口堵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五更时分,上朝的时间到了。宫门前漏声依旧,卫仗队也照常列队,只是等了好久,都没有听到宣朝的声音,也不见中使宣旨免朝。百官都很疑惑。日上三竿的时候,宫门突然大开,里面的宫女太监全跑了出来,一个个挎着包袱,神色慌张。百官们连忙拦住追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宫人们说,皇帝和后妃皇子们都不见了,不知道啥时候蒸发了。

哎哟,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长安城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正常的社会秩序完全崩溃。城中的官员人人自危,皇帝不见了,还混个屁啊!一部分人赶快驱马追赶,一部分人犹豫观望,还有一部分人四散奔逃。一些古惑仔、小流氓居然闯入了皇宫之中,偷盗抢掠,无法无天。

原来,就在三更时分,玄宗带着宝贝儿疙瘩杨贵妃偷偷地出延秋门,向着蜀地的方向绝尘而去了。随行的除了陈玄礼统率的禁军,还有他的老伙伴儿宫监将军高力士,外戚方面主要是杨国忠、杨铦、杨錡、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五家,近臣方面则是同平章事韦见素一家和御史大夫魏方进一家,此外还有以太子李亨为代表的皇子皇孙们。

谁也没想到李三郎会这么干,但事实是,他居然就干了。姑且不说他入蜀对不对,堂堂的帝国君主居然背着群臣逃跑,不仅失信于臣子,更失信于天下。如果说李三郎养虎为患是丢人的话,那么,这一次,他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品格,同时也失去了一生中唯一一次挽救自己历史声誉的机会!

(二)

天明时分,玄宗的西行车队来到了渭水便桥。

不知道当时的他作何感想,反正小玉偶是感慨万千。因为,渭水便桥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便率十余万大军直逼长安。突厥大军驻扎在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太宗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指责颉利负约。最终,李世民智挫突厥十万雄兵。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想想那时,太宗是何等的风光与荣耀啊!而如今,他的不肖子孙却在这里上演了一幕狼狈逃窜的丑剧。

如果说“渭水之盟”是大唐兴盛的起点,那么当玄宗的车驾碾过便桥之时,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便一去不复返了……

车队刚刚通过,杨国忠这个坏东东便提出要断桥,理由是怕后面跟上来的百姓惊扰圣驾。关键时刻,玄宗说了一句人话,这句话让我对他的印象稍稍变好了一点点儿。他反问杨国忠,“后来者何以能济”。杨国忠听了,只好作罢。

一行人来到咸阳望贤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气人的情形:当地的官员早就跑得不知影踪了。官员跑了,也就没人给他们提供食物和饮水了。大家又累又饿,实在是走不动了。玄宗也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日过晌午,众人都是粒米未进,饿得前心贴后心,两眼直放绿光。

好在当地的老百姓比较有觉悟,听说皇帝陛下居然来到他们这疙瘩了,都争着出来献饭。平头老百姓嘛,能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些玉米面之类的粗粮。那些自幼生长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子皇孙,恐怕连粗粮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此时饿极了,也顾不上什么皇家威仪了,双手齐上,不一会儿就吞了个干干净净。吃完了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地赞叹,这粗粮简直比皇宫的珍馐美味还要好吃(“饭给饥人用”这句俗语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晚上,车队行至金城县驿馆。情形还是一样的雷同,一样的糟糕,当地的官吏也跑了。整个驿站黑不隆冬的。大家走了一天,疲惫得不得了,呼呼啦啦,倒在地上就睡。环境特殊,也顾不得什么尊卑上下了,你的脚踩着我的脑袋,我的屁股冲着你的脸,就这么乱糟糟地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有个人来找玄宗,原(这个字必须加上)潼关守将王思礼。

灵宝战役中,王思礼的部队被打散了,他本人也逃入了山中。叛军进驻潼关以后,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来找组织。王思礼跑到长安,听说玄宗去了四川,便一路跟来,今天终于被他给赶上了。他把灵宝会战的前后经过都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喟然长叹,悔不该当初啊。

还好,这个王思礼没有学哥舒翰投降敌人,他能千里迢迢地跑来找朕,说明他心中还有大唐,还有朕。玄宗很高兴,也很感动,不仅不追究王思礼失败的责任,而且还任命他为陇右河西节度使,即刻动身,赴镇上任,收拾残兵败将,来日匡扶社稷。

玄宗满以为王思礼是报喜鸟,殊不知,此人却是地狱的索命无常。王思礼的到来,彻底地改变了他未来的生活,使他晚景凄凉,苦不堪言。小玉想,如果玄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个王思礼做掉,可惜他没有。

之所以会发生后来的一切,只因为王思礼对一个人说了一句话。

王思礼领旨出来,碰到了老朋友陈玄礼。他对陈玄礼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要了杨贵妃、杨国忠以及杨家其他人的性命,也改变了玄宗的生活。王思礼说,杨家祸国殃民,怎么还能呆在皇帝的身边,我早就劝哥舒翰杀掉杨国忠,可惜他不听,才有了兵败被擒的结果,老哥你何不为国除奸呢?

陈玄礼点头不语,心中却想到了另一个人。就在昨天晚上,太子的近侍李静忠跑来找他。李静忠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

如此看来,储君和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希望我为国锄奸啊!那还想什么,Just do it。陈玄礼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现在的问题只有一个: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下手。

选哪儿合适呢?对了,就是这里。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六日(《安禄山事迹》认为是六月十八日),西行的车队抵达了陈玄礼选中的地方——今天陕西省的兴平县。这个地方在唐代叫做马——嵬——坡。“马”是马嵬坡的“马”,“嵬”是马嵬坡的“嵬”,“坡”是马嵬坡的“坡”。

趁着玄宗和贵妃等人在驿馆中休息的时机,陈玄礼把几个心腹将校召集到一起,说了如下一番话(小玉整理稿):杨国忠专权跋扈,祸国殃民。咱们之所以会抛妻别子,颠沛流离,全都是拜他所赐。他曾经兼任过剑南节度使,在四川颇有势力。我们一旦入蜀,就成了他砧板上的肉了。大家说,咱们该怎么办?

禁军将士本来就痛恨杨国忠专权误国,听了陈玄礼这番火上浇油的话,更是怒不可遏,各个咬牙切齿,摩拳擦掌。

也是合该有事儿,杨国忠和韩国夫人恰好在这个时候骑着马远远地过来了。这两人确实够没心没肺,国家颓废如此,两人居然还一路上有说有笑。大兵们瞧见了,更是气得火冒三丈,恨不得活啃了这对狗男女。

就在这个时候,促成这场事变的几个关键性人物登场了,他们就是从青藏高原远道而来的吐蕃使团。

(三)

吐蕃使团远道而来,其实是来要粮食的。没办法,这都是让玄宗给惯的。

他们看见宰相杨国忠,十分高兴,拦着杨国忠的马头,商量粮食的事情。

陈玄礼一看,心中暗喜,额滴神啊,简直是天赐良机啊。他对左右说道,杨国忠勾结吐蕃谋反,咱们何不杀了他!

他的这一句话点燃了大家蓄积已久的愤怒。大兵们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一边喊着“杨国忠通敌谋反”,一边挺刀举枪冲杀过去。

杨国忠大吃一惊,赶忙策马躲避。大兵们从四面蜂拥而至,哪还能跑得了。杨国忠从马上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就被乱刀给砍成了肉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韩国夫人和那几个吐蕃使者也被乱军给杀了。

局面彻底失控了。

御史大夫魏方进是杨国忠的死党,听到外面的喊杀之声,便出来查问。这个家伙也是个看不清形势的主儿,居然大骂军士,你们长了几个脑袋,居然敢杀丞相。魏方进骂完了人,自己的脑袋就不见了。左相韦见素和杨国忠的大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也出来查看。暴怒的大兵们将杨暄拽过来就是一顿乱刺乱砍。韦见素吓得魂飞魄散,转身想跑,哪里还能跑得了。大兵们对他也还客气,只是暴揍了一顿,打得鼻青脸肿。紧接着,杨铦、杨錡也被干掉了。

虢国夫人比较机灵,见情形不妙,策马狂奔,跑到了陈仓。当地官员杀掉了她的一子一女,继而又派人追捕她和杨国忠的老婆裴柔。裴柔见跑不脱了,就请虢国夫人杀了她。虢国夫人强忍着悲痛,举刀刺死了裴柔,随后便想自刎,但未遂,后来死于狱中。杨国忠次子杨昢(pò)、三子杨晞当时也在陈仓,被赶去的大兵给做了。老四杨晓因为在外任职,侥幸漏网,后来逃到汉中的时候,也被当地官员给杀了。杨国忠位极人臣,显赫无比,到了只落得个身败名裂,连个种儿都没留下来,真是让人感慨丛生啊。

玄宗先是听见外面乱哄哄的,继而又亲眼看到了鼻青脸肿的韦见素,就连忙召来陈玄礼,问他怎么回事儿。陈玄礼早就打好了腹稿,杨国忠专权误国,现在又勾结吐蕃,图谋不轨,激怒了六军将士,现在已经被大兵们给干掉了。

玄宗听了,大惊失色。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现在就没了?杨国忠毕竟是当朝宰相啊,就算是要追究他的责任,也得经过朕的首肯和法定的程序啊!再怎么说,咱大唐也是法制社会嘛!

一旁的杨贵妃听说亲人被害,哭得一塌糊涂。其实,小玉好想对她说一句,省点儿眼泪吧,一会儿还得为自己哭呢。

玄宗被哭得心烦意乱。但是,他又能怎样呢?事到如今,除了接受既成的事实,他无能为力。玄宗只好让陈玄礼收拾人马,继续上路。

陈玄礼以非常快的速度出去了,而后又以更快的速度回来了。他告诉玄宗,那些大兵说了,虽然丞相死了,但是贵妃还在,保不准哪天来个反攻倒算,不杀贵妃,他们就不走。

果然,外边的大兵们将驿馆围了个水泄不通,左三层,右三层,一个个举着刀枪,乱糟糟地不听号令。

玄宗傻了眼,“倚仗倾首而立”,憋了好久才说,“贵妃日处深宫,不问外事,何罪之有?”

杨贵妃听说大兵们想要自己的命,哭得是死去活来,不停地哀求玄宗救命。

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见形势危急,大兵们随时都有冲进来的可能,赶忙劝诫玄宗,“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他一边儿苦求,一边儿磕头,脑袋都磕出血来了。高力士也帮衬着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心如刀割,拉着贵妃的手,只是抖个不停。他的情感不允许他赐死杨贵妃,但是他的理智又告诉他,韦谔和高力士的话是对的。堂堂天子居然连自己的女人都不能保全,想想确实够悲哀的。几经思想斗争,理智最终战胜了情感,玄宗终于下定了决心,扭过头去,摆了摆手。

杨贵妃放声大哭。高力士赶忙上前牵着她就往佛堂中走。她看了玄宗最后一眼,玄宗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沧桑而无奈的背影。她不知道,泪水已经濡湿了玄宗的双颊。

韦谔也没闲着,他赶紧跑出去告诉大兵们,陛下已经下旨赐贵妃自尽了,你们不要再喧哗了。大兵们听了,非常高兴,山呼万岁。但是,喊完万岁之后,他们还是不肯散去,围着驿馆不散。韦谔明白了,这帮家伙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啊。今天不结果了杨贵妃,他们就要把陛下和我等全部结果了。他赶紧跑去找高力士。

高力士见了韦谔,已经明白了几分,再无犹豫,拿出一条白绢往梁上一抛,结了个死扣,而后又搬了一个把椅子。杨贵妃泪如雨下,长叹一声,站上椅子,一头钻进套中。高力士将椅子一撤,杨贵妃两脚悬空,挣扎了几下,便气绝身亡了,时年仅三十八岁。

高力士把为首的几名将校引入佛堂,验明了杨贵妃的尸身。这几名将校将杨贵妃的死讯传给了众军,众军大呼万岁,立马就解了围。

玄宗这才来到佛堂。原先那个活色生香的贵妃已经变成了一具渐渐冰凉的尸体。玄宗放声痛哭。

悲剧,实实在在的人间悲剧。他恨这些大兵,可是恨了大兵,就要恨安禄山;恨了安禄山,就恨到他自己的头上了。归根结底,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他李三郎。怨谁啊?只能怨自己有眼无珠,错认了安禄山,才有了今天的悲剧。

事发突然,根本就来不及准备棺材,玄宗只得命人用被褥包裹贵妃的尸身,葬在了马嵬坡西边的道路旁。可怜“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死的时候居然没有一副棺材。她和历史上的虞姬何其相似,都嫁错了男人,最终不得好死。

适值岭南的荔枝运到(这帮贡使真够敬业的,国家都快亡了,还不忘履行自己的职责),玄宗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嚎啕大哭,用荔枝祭奠过贵妃之后,便怀着满腔的悲愤与怀念,再次踏上了西去的路程……

(四)

杨贵妃是个话题人物,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关于她的传说演绎,一千多年来,从未有过停止,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直到今日的《杨贵妃秘史》,花样可谓繁多,版本可谓迭出。

关于她的争论,总的来说,有两大类,其一是杨贵妃的是非问题,其二是她的生死问题。小玉为大家逐个剖析。

先说杨贵妃的是非问题。基本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红颜祸水论。持此说者认为,杨贵妃狐媚惑主,祸国殃民,死有余辜。第二种就是红颜无辜论。这种论断认为,杨贵妃说到底只是个弱女子而已,她不过是一个可怜的政治牺牲品而已。

在小玉看来,这两种论调都有偏颇之处,不足取。

首先,千万不可小看美女的能力。常言说得好,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而女人呢,更厉害,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方式很简单,果实却很丰富。李隆基英雄一世,最终还不是拜倒在杨贵妃的石榴裙下。因为杨贵妃受宠,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奸臣才得以借着她的裤腰带走进了权力的中心。如果说以上只是杨贵妃对政治的间接影响而已,那么,她劝止玄宗亲征和说服玄宗入蜀这两件事情,便足以体现她对政治决策所能施加的强大而直接的影响了。那么多权臣、谋臣费尽心力办不到的事情,她一个女人轻而易举地就办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能力,美女的能力!

其次,千万不可高估美女的能力。马克思马老爷子曾经哼哼地教诲过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投射到玄宗和杨贵妃二人身上,毫无疑问,玄宗是当然的内因,杨贵妃是当然的外因。杨贵妃即便是拥有天大的影响力,也得通过玄宗这个内因来发挥作用。因为,玄宗是天子,是皇上,是一国之君,离开了玄宗的杨贵妃只是一个女人。如果不是因为玄宗过分地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貌,她就是再漂亮再销魂,也不可能对政治决策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杨贵妃对于“安史之乱”的发生,确实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请注意,绝不是主要的责任。

再来说说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小玉上篇所讲,乃是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观点。事实上,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诸多“非正统观点”中,代表性较强的、呼声比较高的观点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不是自缢身亡,而是死于乱军。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与杨贵妃同时代或者晚时代的一些唐朝文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人称“诗圣”的杜甫。杜甫曾经在他的诗作《哀江头》中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另一位诗人李益在《过马嵬二首》中,也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的诗句。除以上二者,还有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和温庭筠《马嵬坡》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这些诗句当中含有一个共同的字眼儿:血。既然流了血,那就绝不可能是自缢而亡。玄宗肯定也不会让人用利刃来送杨贵妃上路。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杨贵妃为乱军所杀。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仿效秦朝的徐福和同时代的鉴真,东渡去了日本。这种观点的呼声尤其高。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持此观点者,居然以日本人为主。不过,在这方面,日本人就要比韩国人强多了,起码,杨贵妃没有“被日本”。这种说法认为,陈玄礼因为可怜贵妃貌美如花,不忍心杀害她,就和高力士密谋,李代桃僵,选了一名形貌相近的侍女做替死鬼。偷梁换柱之后,陈玄礼派心腹护送贵妃东逃,大约在今天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最终登陆日本油谷町久津。强大吧,起点和终点都有。

口说无凭,日本的历史学家邦光史郎还明确地指出,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了久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一座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五轮塔。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的两座立像。根据日本的《中国传来的故事》一书的记载,“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瞧,还有实物为证,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最强悍的事情发生在现代。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通过电视台向日本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口吻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雷人的观点,比如作家俞平伯就认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重操旧业,出家当了道姑。最雷人的是台湾学者魏聚贤,他直接把杨贵妃整到美洲去了(详见魏聚贤著作《中国人发现美洲》)。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性,但是都存在着问题。

“死于乱军说”是文人提出来的,不足为信。文学家的手法虽然灵动,但是常常会为了艺术美,而对事实任加裁剪,生动有余,严谨不足。就拿《杨贵妃秘史》来说吧,单就故事性而言,确实不错,可是对正史篡改太大,极易造成谬种流传,一定程度上而言,误人不浅。“东渡日本说”虽然有凭有据,但穿凿附会的嫌疑极大,很多物证人证,恐怕是人为地造出来的,同样不足采信。至于“出家说”和“美洲说”,恐怕有语出惊人、故意炒作的嫌疑,更是不足采信。

小玉还是比较赞成“正统说”的。

首先,很多正史典籍是这样记载的。刘昫(xù)等人编著的《旧唐书》、欧阳修等人编写的《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等人编纂的《资治通鉴》是全方位解读唐史的三大权威性读本。这三者对于马嵬坡兵变,虽然在具体的描述上有所差异,但基本的观点则是一致的: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而亡。

其次,很多文人笔记也是这样记载的。唐代的李肇在他的《唐国史补》写道,“玄宗幸蜀,至马嵬坡,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yào,就是长筒袜)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此外,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郭湜(shí)的《高力士外传》、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和北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也都是这么记载的。这么多的文学作品都持此观点,恐怕是不能用抄袭来解释的。

所以,小玉认为,杨贵妃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死在了马嵬坡,而且她就是自缢而亡的。

不管杨贵妃是生也好,死也罢,去了日本,还是去了美洲,离开了玄宗的她,都不再是杨贵妃了,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

或许,这是一件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