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原来这样说
10242400000050

第50章 不冒进方能有所成就

“原典”

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尽心上》

“古句新解”

对于不可以停止的工作,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的了;对于应当厚待的人却薄待了,那就没有谁不可以薄待的了。前进速度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这句贤言可视为孟子对他自身的反面写照,因为他当年在政治理想追求之路上的行进是那样缓慢而艰难,而他的思想主张在我们历史的长河中又是那样鲜活、富有生机,永远都没有消退的迹象。孟子的这一观点旨在告诫我们,凡事不可冒进,要脚踏实地,细水方能长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位游客登山,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遇到一位往山上挑送货物的挑山工。挑山工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走着“之”字形的路线,慢腾腾地往前走,游客们则轻装行进,自然很快便超过了他,并把他甩在身后。但是快要到山顶时,他们却惊讶地发现,那位挑山工依然循着“之”字形路线,在他们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

故事虽小,但其中有着耐人思考的道理。冒进只能让我们的精力很快消失,从而导致最后的疲惫与失败。因此,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稳扎稳打,而不可急躁冒进。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深沉大度,尽心报国。当时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交纳的税收都归入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认真地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技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还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不过他也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但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时间长了,匈奴人都觉得李牧是怯懦的人,因此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了此事,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不到一年时间,匈奴再次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这时李牧已经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他们都很希望能和匈奴决一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十多万精兵,并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然后把城中百姓养的牲畜都赶到城外去。

没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人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这让匈奴元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见李牧的名字,就闻风而逃,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想成就大业,就要有忍耐的精神,凡事不可冒进,不可被自己一时冲动所左右;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要分清远近大小和轻重缓急,分配好自己的精力,在该舍的时候要舍,在该忍耐的时候要从长计议,谨慎行事。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看孟子吧。孟子本身似乎就是一个慢慢腾腾的人,试想,凭他那渊博的学识与才能,应该是出将入相,高官厚禄,风光无限的,但他这位贤才在各诸侯国游历了大半生后却落得个一无所获,两手空空返回了老家,他在仕进之途上的办事效率可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再看看当时的那些纵横家们,他们的效率是孟子无法比的。就拿苏秦来说。苏秦最初游说秦惠王没有成功,那时的样子真是惨不忍睹:衣服破烂、脸色漆黑,面容枯槁,一个人担着自己的行李回到家中。但是后来到了赵国,见到赵王,用连横之策把赵王鼓动得心花怒放,当即就被授予了相位,封为武安君,而且天下各国多数都和赵国联合起来,听从苏秦的指挥。就是这转瞬之间,狼狈不堪的苏秦变身成为了天下声势最为显赫的人。这就是纵横家的效率,取王侯将相之高位,得万镒黄金之巨富,获得天下俯首之权势,易如反掌、速度转瞬。孟子与之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其实对孟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孟子并非是一位天生慢性子的人,他的慢慢腾腾全是因为在苦苦坚守他的儒家之道、仁政思想,他并不反对名和利,但是他坚决不愿在名利之途上不择手段地突飞猛进。

追求不同,居心各异,以持之以恒之心坚守道义,这就是孟子一生坎坷、仕途不畅的原因。以挖空心思之道去追逐名利,所以苏秦之辈才会骤取高官,显赫一时。

历史上无数事实印证了“其进锐者,其退速”这句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