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原来这样说
10242400000017

第17章 重视德性的养成

“原典”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古句新解”

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这里孟子论述了品德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引申到我们的为人处世中,也同样是适用的。人的品行、道行其实就是“德”,生活中人们对自己仰慕的人最常说的就是德才兼备。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结交真正的朋友,也不可能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很难有人能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他们甚至还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以致落入法网……

正是因为这个,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那些看似风流倜傥但内心空虚的人;那些只图享乐、追求不劳而获的人;那些对于个人得失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人;那些投机钻营、见风使舵、两面三刀的人以及为谋求私利、苟且偷安而不惜辱没人格品性的人,都会被认为是失去了德性从而使生命黯然无光的人。伟人和圣者的德性是至善至美的,我们通常只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我德性的修养。否则,我们就丧失了生命底色的光芒。

每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都因其独特的德性而点缀着大千世界的处处风景。虽然这一风景不一定形成胜景,但是,只要这风景有其独特而崇高的风味,能充实自我的生命,能丰富我们的社会,它就是有价值的。

古人云:“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的确,人的内在崇高德性一旦形成,就一定会流溢于生命的感性形象之中,使我们的生命具有一种绚丽的华彩。因此,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将是必然的。同样,在做人处世中,要想在人际交往中畅通无阻,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人,以德立身也是必不可少的。

据《论语》记载,曾子每日必自觉地反思这样三个问题:其一,答应为别人做的事,有没有不尽心竭力去做?其二,与别人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甚至虚伪的地方?其三,所学的东西有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曾子德行的高尚,我想肯定首先得益于他的这种自觉。

这种自觉常常也是生命快乐的来源。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总是可以碰到个别胡搅蛮缠、极令人讨厌的家伙,倘若我们还以胡搅蛮缠,或者诉诸愤慨,那是不明智的。孟子的办法是:“有人于此,其使我以横逆,则君子则必自反也……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此亦妄人也已矣。”一句“妄人也已”的蔑视,我们便可以走出烦恼的心境。这无疑是一种潇洒的“仁者无忧”之境。

倘若,没有这种理性的自觉,没有对生命的这种“反求诸己”,我们或许会把自己的人生输得一败涂地。

1999年3月,美国的《读者文摘》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写道:我应邀为一家银行诊断员工士气低沉的原因,年轻的银行总裁叹气说:“我真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他精明能干,由底层晋升至现在的高位,却发觉银行业务日渐衰落,他归咎于部属工作不力。“我使尽浑身解数激励员工,他们还是无法振奋。”

他说得对。银行里到处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氛。我与员工多次私下交谈之后,终于明白了真相。所有员工都知道,这个已婚的年轻总裁与一名女职员有婚外情。现在事情清楚了:银行业绩差劲是受总裁品德所累。他只顾偷欢,忽略了其行为的后果。

由此可见,品德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极为重要。品德由种种原则和价值观组成,给你的生命赋予了方向、意义和内涵。品德构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因此,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首要内在标准。

没有德性的看护,我们的社会将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我们将自绝于创造的文明;而我们的社会就将变成人人凭感性冲动和物欲办事的角斗场。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将是扼制恶欲、恶念、恶势力的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德性无形,于心灵深处凝结,化理想、美德为日常行为。我们之所以必须重视德性的力量,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德性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重道德,以正其身,才能有资格赢得人们的喜欢,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里,很多人抵挡不住诱惑而丧失操守、道德沦丧,纷纷坠入堕落的深渊,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