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选择决定一生
10240500000012

第12章 选择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任何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在这个讲究人脉的社会里,单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我们需要朋友的帮助。但选择朋友须慎重,我们需要的是能与我们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能在生活、事业、学习等方面给我们提供有益帮助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才是我们真正的良师益友,才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1.朋友无价

德国的卡西尔说:“没有朋友的人,只能算半个人。”别林斯基说:“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在当今世界什么都在追赶潮流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使人们保持着古老的特色。朋友如同文物,越老越珍贵。美国的杰弗逊说:“我发觉友情像酒。新酿时生涩,随着年代而醇熟之后,就真是老者恢复体力的兴奋剂。”友谊如同文物和醇酒,越老越显示其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男人的友情吧。男人从小就对友谊充满了种种美好的幻想,他们希望孩提时代的友谊永远牢不可破,彼此之间的竞争友好和善。他们希望亲朋好友能与他同甘共苦,这就是男人的理想。两个同样强壮的男人同心协力,携手并肩,一道走向世界,走向生活,瞧,多么美好!

在这个理想王国之中,一个男人会为他最好的朋友做任何事情。他会为朋友排忧解难,当朋友遇到经济困难时给予他物质和金钱上的资助,他会千里迢迢赶去救助困境中的朋友;为了朋友,即便冒生死之危险也在所不辞。在这个理想王国之中,他渴望向朋友倾吐心底的愁烦;在他蒙难受挫或抑郁不安时,希望得到朋友的慰藉和陪伴。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周华健一曲《朋友》唱出了朋友的心声,唱出了朋友在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有些人,人缘看起来挺不错,新朋友一个接一个,但是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只怕一个可依赖的朋友也没有。

交朋友有点像晒梅干。梅干起初也是新鲜的果子,经过一段时日的酝酿,才制成后来的美味。朋友自然也是由生而熟,在长时间的交往之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经由交流和冲突,而获致融洽。两个不同的东西,要完全融合,需要时间,时间是最好的考验。只有在面临变故的时候能够共患难的人,我们才称之为朋友。做人,要和那些“品德高尚,性情良好,站在人生光明面”的人交往。

一些成功人士过去一直生活在消极的环境中,而且周围的人也不断地在他们心灵中注入消极的因素,并且告诉他们哪些事情不能做。他们进入商界即意味着他们开始挑战自我,他们选择了新的环境,开始和新的人打交道,现在,每一个人都开始向他们说,他们能做些什么,他们从经理与同事那里听到了对他们积极的评价。他们每天都看见这种方式在各方面产生的结果。由于他们发现这种喜欢自己的做法实在是更有趣,所以他们几乎立刻开始改变自己的自我形象。

请记住:你会受到你周围的人的大部分思想、举止与个性的影响。即使你的智商也会受到你的环境与伙伴的影响。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测试东方犹太儿童和欧洲犹太儿童的智商,地点选在以色列的克伊布兹。各项实验的结果显示,东方犹太儿童的智商平均为85,而欧洲犹太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05.这证明欧洲犹太儿童比东方犹太儿童要来得聪明些。可是当他们都在克伊布兹住过4年以后,由于当地环境是积极的,学习环境良好,而且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所以平均智商都达到了115的相同水准。

这个试验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当我们跟具有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品德高尚的人士做朋友时,成功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朋友,应该是在我们痛苦时给我们安慰,悲观、沮丧时给我们鼓励,艰难困苦时给我们帮助与扶持,欢乐时与我们共分享的人。无法想象,这个世界缺少了友谊会变成什么样子。友谊是感情的凝结,是心灵的交流,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是精神世界最可贵的财富。

2.交志同道合之友

每个人的一生中,需要很多朋友,也需要几个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是我们的人生寄托,更会对我们的事业产生极大的帮助。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谊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如果没有友谊,我就无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结交了三位挚友:赫蒙·克洛依,法兰格·贝克尔和罗威尔·汉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来自卡耐基故乡玛丽维尔的作家,自幼就聪明过人,还在小学时代,就在《哈里》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也算是小有名气。

卡耐基和他都是从玛丽维尔走向纽约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运些,他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担任记者之后,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职位——巴特瑞克出版社杂志编辑欧多干的助理。

刚开始时,他们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两人交谈起来,讲述了各自在纽约的奋斗经历。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生的挚友,关系一直持续到卡耐基逝世。

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旅游,而且还经常一同出去游泳。

一次游泳中,克洛依问卡耐基:

“亲爱的戴尔,为什么不尝试写作呢?”

“我正在积极地准备”,卡耐基兴奋地回答。

从此,卡耐基提起了笔,下定决心进行创作,在卡耐基一生的畅销书创作中,克洛依的帮助功不可没。

卡耐基对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起的作用,非常感谢,为此,他特意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赠给克洛依,他写道:

“让我以最高的名誉把此书献给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诚实的朋友。”

法兰格·贝克尔曾是卡耐基的学生,他们的友谊是在卡耐基培训班上开始的。

对于卡耐基来说,贝格尔简直就像是位明星学生。因为他从卡耐基课程毕业后,其事业蒸蒸日上。

贝克尔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卡耐基理论的高明。

为了表示对卡耐基课程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或者事业无法拓展的人们。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为他永远记着卡耐基对他的帮助。

他们的州际旅行演说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每个州的演说中,会堂都坐得满满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听卡耐基和贝克尔的讲演。

每次讲演后,听众们总是渴望与卡耐基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有些则非常崇拜贝克尔,因为他是从一无所有到拥有百万财产的成功典型。

通过这位全美最佳行销人员的大力推荐,确实有助于卡耐基的教学发展,而且从贝克尔的见地中,卡耐基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而与罗威尔·汤姆斯的交往之始,完全出于偶然。

汤姆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为了赚取一些零用钱,接受到普林斯顿一带的地方俱乐部及社区中解说去年夏天访问阿拉斯加情形的报告。

汤姆斯为了完成任务,为即将来临的讲演做准备,决定去纽约拜访卡耐基。他们两人合作并取得了轰动性效应,从此以后,卡耐基和汤姆斯成了好朋友。

当汤姆斯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表达方式,发表题为“与爱拜斯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时,在他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人便是戴尔·卡耐基,这个曾经帮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做准备,便匆匆地收拾行装奔赴伦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出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伦敦的新闻界整天都对此进行报道。

这是卡耐基演讲中一次新的尝试,他心甘情愿地做朋友的助手,帮助朋友的事业取得成功。

初次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极度的喜悦。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庆功会,汤姆斯端着一杯酒对卡耐基说:“为我们的友谊而干杯,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而干杯!”卡耐基举杯回祝。

以后的演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他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皇家阿伯特尔大厅,甚至也有不少人从英国的其他城市赶来观看演出。

演出任务完成后,卡耐基满怀喜悦地返回纽约。

对卡耐基而言,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

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他的事业是肯定不会成功的。

卡耐基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挚友的支持和帮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辉煌。

3.越是批评你的人,越是你真正的朋友

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人因为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朋友而失败,甚至因朋友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害怕因为朋友而失败,那不交朋友可以吧?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没有朋友,也就差不多无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时,你应还是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问题的。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受益一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至少不会受到伤害。但若交到不好的朋友,就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导致一败涂地的结局。

一样米饲百样人。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的;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不好时,常常已为时晚矣,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

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自认为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用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地陶醉在其中而忘乎所以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

比较起来,那些让你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也许你不相信我所说的,那么想想父母对待子女好了。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把把关,指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为的是什么?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情,只有父母才会这么做。

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爱之深才会责之切,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给他许多好处呢。

因此,要牢记,只有那些经常批评、指责你的人才是你人生的导师。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听好话,那就不会交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批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意味着某种赞美,能拥有经常批评你的朋友,会让你获益终身。

4.多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

朋友,应该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真正的朋友总不忍坐视我们的颓丧而时常鼓励我们增加我们的勇气,给我们鼓舞与力量。

要和人相识,并不像通常所想象的那么困难,就是要结交地位较高的人也如此。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努力去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纽约,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早上7点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卡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结实、长着一对浓眉的人是谁。高个子的亚斯达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时,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两人竟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去访问的其他实业界的名人。

华卡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在赚钱这方面,他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知遇,却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又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成为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为时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了。

华卡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时来纽约学到的基本信条,即多与有益的人相结交。拜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转换一个人的机遇。

年轻的男女都能直率地表达崇拜英雄的心意。可是年纪一大,就以为不得不将这种心意隐藏起来。

但是隐匿崇拜英雄的心意是错误的。应当与你所崇拜的人亲近,这才是良策。这不但能使对方感到高兴,而且会鼓励你,增加你的勇气。

怀特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小乡镇上的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16岁时他便决心要独树一帜。27岁他当上了管理所所长。后来,先到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接着成为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

当他的儿子上学就读时,他给儿子的忠告是:“在学校要和一流人物结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

你也许会觉得这句话太庸俗,但请别误会,把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并不可耻。朋友与书籍一样,好的朋友不仅是良友,也是我们的老师。

要与伟大的朋友缔结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赚百万美元一样,是相当困难的事。这原因并非在于伟人们的超群拔萃,而是你自己容易忐忑不安。

年轻人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不善于和前辈交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兰西的陆军元帅福煦曾说过:“青年人至少要认识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请他做顾问。”

萨加烈也说了同样的话:“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青年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你时常与比你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就学问而言或就人生而言,这是最有益的。学习正当地尊敬他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不少人总是乐于与比自己差的人交际,这的确很值得自慰。因为借此,在与友人交际时,能产生优越感。可是从不如自己的人当中,显然是学不到什么的。而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能促使我们更加成熟。

我们可以从劣于我们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我们从优秀的朋友那里会收获更多,我们会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生活。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偶然得来的。我们或者和他们住得很近,因而相识;或者是以未曾预料的方式和他们相识了,结交朋友虽出于偶然,但朋友对于个人进步的影响却很大。交朋友宜经过郑重地考虑之后再决定。

总之,事业成功的人,有赖于比自己优秀的朋友,不断地使自己力争上游。

其实,你应当牢记与有益的人结交,并非太难的事情。首先将你所在城市的著名人士列出一张表,再将会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的人,也列出一张表,之后就是每星期要去结交一位这样的人。

要记住伟大的人物才有伟大的友人。

5.广交天下良朋

古话说得好:“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能得一知己,死而无憾。”鲁迅先生也发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都是说明知己朋友难觅。知己朋友难觅,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味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

广泛交友,同心同德,和平共处,是恢复人类本性的具体象征。而谈到兄弟般的友谊,则是男性交往中最亲密的形式。它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之后,便有着坚实的基础。它具有亲密的父子之情和友爱的同胞之谊。任何一方都可以己之长,对另一方进行不客气的指导和批评,也由衷地为对方的进步和成功而欢欣鼓舞。当一方感觉不适,举止失当,或感情脆弱时,则马上从另一方得到同情、忠告和鼓励。对方则立刻会冷静下来,仿佛注入了新养料和血液。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知己朋友都能够同甘共苦。朋友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一个人的成功,就是两个人的胜利。

当今为人者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小节,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也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而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最终失去朋友,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毛泽东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青少年时期,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他和蔡和森、陈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有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在他身边。同时,毛泽东还与李淑章士钊、柳亚子等许多平民百姓、民主党派人士交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朋友,他掌握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的情况,为发展统一战线、制定党的方针政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唐代画家吴道子出身贫寒,后被唐明皇召入宫中做供奉,与将军裴旻、长史张旭结交为友。在洛阳,裴旻请吴道子到天宫寺作画,并厚赠金帛,吴道子婉言谢绝,只求观赏裴旻的剑术。于是裴旻拔剑起舞,吴道子“观其壮气”奋力挥毫,写出了绝妙的草书。这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结交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朋友,就能相得益彰。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眼里管鲍之交乃是友谊的典范,然而可惜的是现代社会中能听懂高山流水的又能有几人呢?人毕竟是感情动物,都渴望能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都渴望寻找一片宁静的港湾,以获得心灵的安慰,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人又不能为了感情而失了其他的东西,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人是必须在社会上行走这一事实。我们的一生中,能得一知己是很不容易的,正所谓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其实,这并不是人们的感慨,而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值得我们在交友原则方面去思考和探索的,大部分现代人出发点不是空洞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而是从实际和实用出发。

在现实社会中,朋友往往存在着两种:一是生意场上的朋友;二是人生场上的朋友。这两者有可能存在极为有趣的对立;有时生意场上最强劲的对手却往往成为你人生难得的一大知己;而有时生意场上的朋友却往往就是相交极浅的过客。但知己也好,过客也好,无论如何,这两种朋友在你的创业道路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多一个朋友,就意味着多一分帮助;多一分帮助,就意味着多一分机会;多一分机会,就意味着多一条道路,也许就是梦里寻他千百度的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朋友间的友谊不应以金钱财物为重,而要以道义相交,志趣相通为重。朋友间还应抛弃庸俗的恶习,不要把友谊沉浸在利己主义的杯水中。让友谊的春风扫荡掉那些阴霾污浊之气,让清新自然洒进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