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实用心理学3
10239800000043

第43章 见人说人话,见鬼套鬼词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是指说话办事时要看具体情况,灵活机动,不能拘泥现成的条文,生搬硬套。《鬼谷子?权篇》将“看人说话”的技巧演习得淋漓尽致:“与智者谈话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谈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者谈话,要以果断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阴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农户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起话来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到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迁怒的意思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真是不中听。”

这正证明,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你即使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主要有:

(1)看性别说话。

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收程度也有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了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无论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是如此。

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来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性别的需求。一般地来说,男士的话题大而广,通常涉及时事、政治、体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女士的话题则小而狭,通常是服饰、美容、化妆、购物、婚姻、家庭、日常经济等方面。

在言辞接受的程度上,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说话程度。一般地来说,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的话语。

(2)看教养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的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像上文中所提到的那个孔子的学生劝说农夫的故事,子贡虽然才华横溢,雄辩滔滔,但他忽视了他所面对的接受对象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这一点,结果自然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而那个新学生,仅以直白浅显的道理就轻易说服了农夫。所以,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就要认清自己的接收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与之谈话时不妨侃侃而谈;性格内向的人则多半“沉默寡言”,与之谈话时则宜循循善诱。

(4)看对方的心境说话。

不同的交流对象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不同的心理特征会对应于不同的修辞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地来说,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交流对象比较适宜使用积极的言辞,如比喻、夸张、仿拟,比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性格内向、郁郁寡欢的交流对象则比较适宜使用一些消极的修辞手法。

有一些性格内向的青少年,在交谈中对积极的修辞手法反应迟钝,对用一些婉转、夸张、双关以及华丽辞藻的描述方式甚至有抵触情绪,一旦不注意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败。对这一类的人,在谈话过程中应该直截了当,少用曲折表达。人际交流中常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一书中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以为婆子是在骂她,于是,大哭大叫道:“这里住不得了!”婆子的话原本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起来感觉完全不同。

(5)看地域说话。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的言辞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的言辞表达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由于长期在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每一个社会团体总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团体的一些特征,而这个特征当中心理特征是比较突出的,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团体心理”。比如,我们按这种团体心理把中国人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方人总体心理特征是比较细致、体贴,从而也比较委婉;北方人总体心理特征是比较粗犷、大方,从而也比较直接。这就要求在对待南方群体的交流对象要多运用一些避讳、婉转、省略的积极修辞手法;而对于北方群体的交流对象则多运用一些消极的修辞手法,把话讲得简单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来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必须把握好与不同对象说话的分寸――见什么人就得说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