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宅腐控心理学
10238500000026

第26章 萌得一脸血(3)

4.性别角色特质:我们的性别意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还记得吗?那离不开父母的任何一方,在他们身上,我们去寻找男人与女人的特质,并且从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地学习,才能把自己身体里关于男性和女性的部分充分激活,怪不得弗大爷说每个人其实都是双性恋,就看后天自己更多地认同哪个方面了。

5.时髦:时髦且能流行,就说明它有多切合时代,就算早晚要被新的事物和名词替代,但最起码,此刻,它映照着无数女孩子心理的那部分爷们儿的魂,所以跟风也是必要的,就算仅有一丝的男性特质,也会说自己是女汉子。

咨询中也会接到这样的来访者,就是那种风光到你根本不相信她还能过得那样苦,这里的苦指的是女汉子三个字背后要承担的东西,如孤单、压力、渴望、错过,这些都源于女汉子传递出来的无畏感,对,无畏感,而这个是很具有迷惑性的,一个真正无畏的人是不用类似标签似的东西命名自己的。

一个个性趋向成熟的人会一眼望过去让人感觉舒服、安全,有个性但不具备侵略性,有学问但不卖弄,有困难就求助不会装大头,自然生动,自信但同时谦虚的人。知进退不单单要反映在事情上,更要反映在处世哲学上。

提到女汉子还是让人不自觉得会心一笑,这是个可爱的称呼,符合时代要求,更符合流传性,可惜的是追溯不到发源地了。

最后,祝普天下所有的女汉子们怀揣一颗不死的少女之心,可以“腐败”到底,也可以青春“卖萌”,愿永远快乐、幸福,包括我自己……

这么可爱的一定是男孩子

说完了女汉子,就不能不说伪娘。

此刻脑海中浮现出一些青春逼人、甜美可人的类女性化,甚至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想必不单单是动漫里,生活中也不难遇到这样的人,话说好看的谁不喜欢多看两眼啊。很萌的男孩子,会让很多颜控沦陷,包括姐。

在国粹京戏里,在电视节目很火爆的表演里,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男扮女装的演出,我们管它叫反串。国粹尤其经典,大家的传统审美一点点地被修正。

伪娘,ACG专用名词儿,多为御宅使用,喻指那些天生拥有接近于或言等同于女性的美丽相貌、身材,同时拥有男女两性魅力,即在女性眼中拥有男性魅力,在男性眼中拥有女性魅力的男性人物。

伪娘,拆开来,“伪”意不真实,与“正”相反;“娘”,少女、女人,不能狭义地理解成生了孩子的女人。ACG中对于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多用娘来表示,再给点儿有力的证据好了。“娘”,形声,从女,声良,繁体字从女,声襄。名词,本义为怀有身孕的妇女,后引申为妇女,且多指妙龄少女。

有次某唱歌选秀节目出现了位“惊为天人”的男生,大大方方女装打扮,热度足以让那个节目多了话题性,也从那时开始,“伪娘”两个字便迅速从ACG界走进了大众的视线里。

很多人对伪娘不喜欢、排斥,多半源于大众传统审美的桎梏,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男孩子是什么样子,女孩子该是什么样子,英雄与美女向来都是两个阵营的典型代表,而处在中间位置或者互换位置就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而往往越这样越增加了某种魅力,不是吗?

从如下几个群体和层面说:

1.对大众来说:“习以为常”四个字成了一个紧箍咒,习惯一旦被突破就变成了另类,那是人们旧有模式在起作用。

认知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就像我们经常走一条熟悉的路,就算有人告诉我们一条捷径,出于习惯,多数时候我们也不可能第一时间去走那条新的近路,原因就在于习惯被打破就面临着很多未知和不可预测。尽管目的一样,可过程的变化在心理层面还是会引起小小的恐慌的。关于伪娘的情况也一样,想象一个特“爷们儿”的人会马上认同伪娘吗?太难了。有的爷们儿甚至会腾地站起来挥舞着拳头骂三字经,好像人家一旦“娘”自己也会跟着“娘”。

注意,此刻就有意思了,在心理学上,这属于过度预测危机,超我强到自己可以是个卫士般捍卫“大众习俗”,而这显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防御”,让自己和那些边缘划清界限。

2.对宅女、腐女来说:多数颜控得一塌糊涂。在我们眼里,爱是美好的,人性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足够了。ACG也好,现实生活中也好,一个养眼的男生是没有错的,女孩子里也有帅气一族啊,顶多被说成假小子,怎么就对伪娘有那么多“非议”?

2.5.插一个“异类观点”,精神病是社会性的,或者说社会也会患上精神病,你信吗?这个说法是否又颠覆了一些人的惯常思维,包括同行?

这不是空穴来风,如同弗大爷在维多利亚时代研究癔症一样,想必那个年代会“盛产”一些雷同的“病人”。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色的“病人”,战争、自然灾难,天灾人祸对人类精神的影响和挑战是不争的事实,不然,就不会有战争症候群、创伤症候群、留守儿童等现象了。而这些群体的现象,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显然又会有不同的表现。

可见,精神世界的活动不单单是精神世界的,而背后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背景”。所以说,社会病了,社会里的人也会跟着病。神经症的层次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大事件发生的国度,预示着背后有个看上去稳定而实际上可能很不稳定的“大社会”。

3.对性别优势来说:男人的社会和家庭位置决定着他似乎“必须”成为主流支柱,这个“优势”也是双刃剑,一方面给了男人无数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似乎必须要表现得像个男人才会得到更多的资源,才会被其他同类看得起,才会被女人簇拥,若女性特质明显似乎就背离了男人这两个字。

如果一个男人拥有柔美的外表,而这外表成就了一种负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道还要因此而埋怨父母给自己生了副漂亮的样子吗?而似乎,对儿童,我们都习惯用漂亮,可成年男子,我们很少用漂亮来形容,到底是思想禁锢了言语还是言语禁锢了思想?

而一旦男人女性化,似乎就丢了某些特权。特别在主流空间,首先要经得住异样的目光,然后就是容易被边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歧视女人啊”?

当然,有不同意见大家尽管拍砖,不然,你怎么解释为什么男人一旦女性化了就会招来非议,而女性男性化有时候却被欣赏呢?这就是典型的男性霸权(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混合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性别存在的意义来说的)!

4.对创作伪娘的人来说:前面说了作者创造人物的心理学动机,此刻把伪娘单拿出来说,他的特殊性值得我们仔细说说,不然,他很可能会更边缘化,而我们这本书显然不想遗漏他。

同性爱与异性爱在心理学深层次上没有任何区别,攻与受,硬朗与阴柔,爷们儿与伪娘,无外乎是一种心理上的界定。

在动漫等文学创作方面,伪娘作为一个微妙的位置有它很独特的吸引力,文学创作者可以在里面游刃有余地创造,可以赋予它女人的一切特性,也必然有男人的核心思维。这种反差让看的人难免有时分不清到底看的是男男爱还是男女爱,而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设计人物个性、关系方面多了更多空间。

男孩不哭的浅浅忧伤

因为我是职业心理咨询师,在前面介绍了女汉子和伪娘,不免让人遐想(或者瞎想)这些是不是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在结束之前我需要重申一下,对于宅、腐、控、萌等新生或衍生的精神现象,不能轻易就认定属于精神“有问题”。

当然,并不排除其中有些符合精神病的诊断标准、真的有精神障碍的,但正如某个楼里有人诊断出了精神问题,但不能说这个楼的人都是精神病一样。我们仅是在对这些现象进行精神层面的分析和探讨,并不是在做心理咨询或诊疗。而且因为有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能够随意表达自己的个性,或许这些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比一般人群精神更“正常”也说不定,这个有机会我们可以多做些调查。

确实有一种精神障碍称为性别认同障碍,但需要注意,女汉子、伪娘和性别认同障碍是两码事儿,更多是一种流行的个性标签。女汉子最多是表现得比较强,在心理特征上还是绝对的女性;伪娘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是男人且没有冲突,只是外表生得顾盼生辉而已。

性别认同障碍,又称性别认同或性别识别障碍,指的是对自己身份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和自己真实的性别(生理解剖结构)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

《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是部经典的电影,经典得让人徒生很多忧伤。

一个不接受自己性别身份的女孩子抗争了一辈子(她的短短的而又长长的一辈子),穿男装,混迹在男人群体里,交女朋友,他(她)漂亮、有担当、清瘦、认真、执拗、单纯、善良。他(她)想要的一点都不多,无外乎就是别人拿自己当男人看,而明明他(她)的生物属性是女人。可见,这个世界跟他(她)开了一个好大的玩笑,这种不统一注定让他(她)命运多舛,最终走向悲剧。

话说性别认同障碍的说法既然存在,就说明,在自然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就存在对性别存疑的现实,比例一定是少数的。而不能忽略的是这个群体的心理建设,坊间很容易把这个当病看待,也有人把娘娘腔、伪娘和性别认同障碍混在一起说,此刻必须借此机会澄清,以下把几个容易歧义的做个比较。

1.伪娘与变性者、跨性别者:前后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认可自己男性身体且不存在要改变的动机,只是样貌更清秀,有时具备一定“迷惑性”。尤其对大众审美是个挑战,你一时半会儿无法适应一个男人竟然出落得如此标志,而且伪娘的性倾向是朝向异性的。

变性者样貌也偏清秀,最出名的变性艺人大陆有金星,台湾有利菁,韩国有河莉秀等,他们是不接受自己男性身体和性别的,心里认可的是女性世界的一切,所以,男儿身女儿心,这种错位必须通过变性手术才能归位。这样的事情如同纠正一个天生的错误,其实很多时候,变性对有些人来说是好的,这样从里到外就统一了,而人的身心一体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少数群体必须要说,那就是跨性别的群体,跨的意思是由原来的一个性别,如男,部分或全部变成女人。请记得,跨性别并不一定都是变性者,而变性者前提是希望自己跨越原来的性别的,因为他们(她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生物属性。于是,才会有变性手术这个领域,而做手术本身是漫长的过程,从身体到心理都要做充分的准备。

2.伪娘与异装者(也称变装者,因为中性穿着已经逐渐普及,尤其在女性中,加之精神病理学上已不再用“癖”这个字,所以认为不宜称之为“癖”):异装或变装者有的甚至会因穿女装而有性唤起和性兴奋,这显然和伪娘是不同的了。

装者中又以男扮女更多些,虽然也有女扮男的,但毕竟不容易被关注和形成一个所谓的热点问题,也很少有这样的女孩子来做心理咨询,除非,除非,她们的性倾向有疑问或者是想跨性别做一个男人,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3.伪娘与人妖:两个群体的第三人称主语都是“他”,而不同的是,人妖是特定环境特定文化下的产物,伪娘不是。人妖是对女性魅力的另类诠释,伪娘则是一种主动的女性化,不是某种药物催化下的结果。当然,不排除有的人妖也会做变性手术,而那仅是很少的一部分。

从生物属性来说,人妖的冲突一定比伪娘大,同时具备两性的身体特征,而内心认同自己是男人,可外表要让大家看到极致美的女子。如果一个没有绝对心理协调能力的人是很难做到平衡的。当然,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如果环境比较认同这个群体,那么,他们的生存就不会有太多问题。

说了这些比较后,回过头来看电影中的那个男孩(女孩),他内心的坚定和挣扎显然是非常正常和值得同情的,请允许我用同情这个词儿,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疼惜。

任何人的出生都具备了天然的生物属性,而心理性别属性却是千差万别的,而成因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一个所谓科学的判断。所以,若自己有这个困惑,开始都有恐惧感,认为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尤其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时,那种内外交困的情况就会更明显。一般遇到类似问题的咨询,我多半都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