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宅腐控心理学
10238500000018

第18章 幻想创作者的“精神病”(2)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老天就是这样不公平,自己看似聪明伶俐,可完全想不出也写不出那些东西,而看似平凡甚至木讷的人竟然是个超级会编故事的人。对,这就是反差的美和无厘头,知道闷骚是什么意思了吧?也知道所谓的擅长不是专门演给别人看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别看他平时显得多无趣,或者说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丝毫不妨碍他笔下的生动性。

这就是人的特质的反差与真实,有太多心理动机可以分析,此处我们长话短说。

被压抑的欲望通过文字和故事以及人物的嘴说出来了,作家都是语言的驾驭者,其实就是为了通过语言表达自己而已,想象力是自己的一部分,且只属于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想象力都是独一无二的。

创作时是自闭的状态,就像一个圆,和外界是隔离的。很像婴儿期,自顾自地发展着感受系统,自顾自地享受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活在那里,总比活在现实里更好。现实是不由得自己说怎样就怎样的,而小说是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这样的事情做多了,是会上瘾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可以创造出一个文字王国,在这里肆意设计人物关系、命运,甚至生死,某种程度上跟上帝差不多,那种全能感可以得到极大满足,同时接受读者的“朝拜”,这个架势谁不享受呢?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走上作家的路,就像医生、士兵、教师、心理咨询师一样,各个行业都有从业的动机和想要达到的潜意识愿望。再具体点儿说,一个能写出悬疑惊险巨作的人一定是个内心感受超级丰富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探索欲望特强烈的人。生活中他可以很严肃,但故事却可以丰富有趣,闷骚而不失格调,邪恶与慈悲同在的矛盾统一体。看这样的人写东西是种享受,和这样的人生活未必,试想一个把很多心理能量都用在了创作上的人,还有多少能量分给周围的人?

写作的过程是超级自恋的过程,暂时不和现实的人际发生关系,就像郭德纲老师说的,台上谈笑风生的他,私底下是个超级无趣的人。一个把通俗歌曲都能唱出戏味道的人,我们与其去好奇他的生活,不如好好享受他在舞台上给我们带来的欢笑好了。给这样的天才以生存的空间,尊重他们的自恋,不去揭穿和触碰或者伤害它,不然你会发现他们的脆弱性、单纯性,跟个孩子似的。

说了半天,三叔封笔背后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此处也只能发挥下自己的想象力好了,或许酝酿更奇幻的故事,或许累了给自己放放假,或许个性上来不再跟我们玩儿了,或许有吸引他的东西不再需要用文字寄情,或许真正到了所谓的枯竭期。太多淘金者把他当个宝藏,不单单要他的小说,其实险些要了的命,还是那句话,当一切都违背了自己享受这个目标,而变得身不由己时,创造的冲动会大打折扣的。

瓶邪邪不邪?

那个闷油瓶和吴邪纠缠一处,是三叔显然一不留神就搭上了疑似耽美的风,要不然就是大家太喜欢这两个人物了,不由自主YY一番。

小说人物关系固然重要,名字也很重要,千万别小看名字,比如吴邪(是真的无邪吗),比如“闷油瓶”张起灵(就真的闷吗)。

以第一人称写小说是有很多讲究的,有无可替代的带入感,局限性在于通篇像自言自语的精神病患者。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些故事都当一个梦做完了,我要是三叔,最后一句话,梦醒了,一切如初,岂不更分裂?

想起前阵子看到一个关于哆啦A梦的传言,日本版的结局是大雄其实是个精神病患者,机器猫是他病重的幻觉。当然,此事未经考证不敢说真假,但国内流传着很多关于日本著名动漫结局的段子,多半都是同人创作的产物,但很多人看了以后说“死的心都有了”,由此可见一个美好的幻想一旦幻灭是具有杀伤力的。于是,我才想到这个招人骂的结尾,且可以通用于任何小说,结尾处都可以写作是主人公的南柯一梦,你说呢?

《盗墓笔记》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在诡异的情节上,人物才是这些情节的演绎者。而显然,网络小说给了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不像其他媒体,各种禁忌放不开手脚,于是我们才看到一些个性更鲜明甚至怪异的人,各怀绝技、情感丰富,然后来个逆袭什么的。而酷酷的帅哥和愣头青儿的人物都能找到喜欢他们的读者,不管是什么菜,总有一款适合你。

瓶邪和类似的人物关系的魅力在于:

美美的外表(这是必需的),亦正亦邪,谁都可以不鸟,自恋到极致,可又身怀绝技。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是极品就是奇葩,很难集于一身,而小说可以,就算拍成电视剧,也是万人迷+恨的那种,可以调动任何人的欲望。

就是谁都不鸟的个性,却可以专门对一个人怎么都挪不开眼睛。说不好是对方给自己下了什么咒,横竖都可以,不单是顺从,哪怕争吵看上去都不具备任何杀伤力,反倒感觉很“有爱”,而明明对别人可以毫不客气。这份感情谁说得清楚,也没必要去说,也没人去挑明那个心思,所有关于暧昧的温暖与关心,停留在此刻,让看的人尽情YY去。

貌似急功近利下有种单纯到如婴儿皮肤般吹弹可破的洁净与脆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诉求且堂而皇之地去实现,哪怕过程中踩着对方的肩膀。只要彼此真诚,就算成了对方的炮灰也会义无反顾。这种托付与信任死而无憾了吧?这就是所谓作家的残忍,把一切都往极致了写,让读者怎么能放得下呢?

或许作者要弥补的恰恰是现实中不由分说的无理取闹,功利、势利、背景、拼爹、潜规则等境况让一些人会有无力感,又不想就此被现实吞掉,所以小说可以带给人某种希望。比如你可以很单纯但不能盲目,要有自己的武器,哪怕是张说话不饶人的嘴,你可以腹黑,起码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些合理的利益而不觉得是随波逐流。

感情是什么?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兄弟情谊?什么是牵挂和依赖?什么是安全感?但凡和爱沾上边儿,永远都是难解的题,他们就这样彼此扶持着走过来,很多话说明白了是不是就没意思了?虽然《盗墓笔记》不是一部耽美小说,可它引领了后来很多同人的创作,不然“瓶邪”又怎么会成为热点话题,浓缩的往往都说明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便于记忆、传播、强化、延伸,甚至二度创作。

这是个没节操的总结,你懂的,但对一切没有定论的东西予以天马行空的猜测和汇总是个大好机会,再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把把关,显然事情就比当初想得靠谱儿多了。这是个善于创造新名词儿的时代,像久远的如AA制、下海、托儿、前卫、另类,到现在的腐女、御宅、同人、切克闹、神马、有木有、感脚什么的,到处都是凝缩与带有诙谐和调侃甚至讽刺幽默的新名词儿。

在我们还来不及熟悉的时候,新的又来了,与其去苦追,不如去适应这个现象,或承认自己落伍也是一种优良品质。

这本书看到现在显然也不仅仅腐女来腐女去的,那多呆板。好书是围绕主题做无限的想象和可能的阐述,这在精神分析里叫“自由联想”,还是弗大爷的发明创造。这在那个年代是精神领域的“原子弹”,他开创了非催眠下的自主言说,从而通过语言来带动无意识,表达创伤,梳理感受,从而治好自己。

扯远了,真正邪门的不是瓶邪,而是这个看上去有点邪门的世道……

祝我们混得都好!

分裂与整合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读架空小说?

一定是因为那里面酣畅淋漓的世界,平淡无奇地写都不可能写出来,但凡过瘾的,都具备两种极端的冲突,那就是分裂与整合的矛盾。

这也是艺术作品之所以有欣赏者、有生命力的原因。

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无处不是分裂和整合。

不妨体会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会经常纠结于某种情绪和决定里,各种利害关系让你难以下决心,似乎有个力量撕扯着你的心,要把你分成两部分才好,而每个部分你都不舍得。

用精神分析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有分裂样人格的潜质,就像每个人都有癌细胞潜质一样,关键看环境、情绪、自我修复能力是否能转化这些危机。

追溯到婴儿时期,更容易观察到分裂。对于婴儿来说,世界最开始是分崩离析的。每个婴儿都是从认识单一的物体开始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比如手脚的位置,嘴是用来吃东西的,但不是用来吃所有东西,如不能吃手和脚或者其他不能吃的东西。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说,人的感知是从上到下的,也就是说,从头部开始,从触觉开始,当手的抓取能力有了以后,孩子就愿意把所有东西都往嘴里塞,这也是自主性的体现,他/她要体会那种操纵感。

话题回到分裂,拉康告诉我们,从镜像阶段,从妈妈把宝宝抱到镜子前告诉他/她这就是你(或者呼唤宝宝的名字)的时候,宝宝才第一次把自己整合起来,而不是单一的手、脚、鼻子、眼睛、嘴巴、耳朵,你(或者名字)这个词本身,就是整合的渠道,妈妈在用声音帮孩子建立连接。

还记得那个关于五官的游戏吗?过程是这样的,先要帮宝宝认清楚五官在哪里,反复确认,并且跟着宝宝一起做,开始仅仅是模仿,然后是自发地寻找,然后再做相反的游戏,就是嘴巴说耳朵,其实指的是眼睛诸如此类。

这个游戏看似变态,其实很好地锻炼了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确认感,五官是个整体,而不是单摆浮搁的零件。

先要从分裂开始走向整合,再倒着推回来而不被整疯,人就是健康的。

说白了就是,面对那么多挫折时,人是不是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行意(认知、行为、意志,这是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正常的医学标准)。当初学习心理咨询时必须要先学精神病理及诊断学,也叫变态心理学,也就是俗语说的,看完重的就自然知道什么是轻的了。

首先要区分病与非病,不然我们很可能会和一个精神病人谈自我觉察,或者把一个一般心理问题看成了精神病。千万别小看诊断学的意义,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包括后来的主体间性(拉康也谈主体,谈得更玄妙:到底A与a之间的那道斜线指的是什么?是否穿越就意味着健康,若不能,就会生病?或者语言象征功能的强大你根本想象不到,语言帮助我们在寻找失落的主体,到底是我们在说话,还是话在说我们呢?)都很重视全能感、自恋、自恋受挫、互动关系、主体性等问题。

当一个婴儿若得不到适当的情感反馈,全能感动摇后会把妈妈的乳房想成好与坏的两个东西,从而爱或者恨妈妈,显然没有中间地带。这就如同成年后我们只有把关系中受挫的原因归结于都是对方不好,来缓解自己可能做错的焦虑,坏的客体帮助我们转移对自己的不满。

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这样的人,包括自己,很容易用好、坏、对、错、是、非来看自己,看事情,看别人,这都是认知心理学说的自动思维,而这个自动思维显然是分裂的。

直接后果是我们会用自我否定和类似惩罚的东西让自己难过,也让互动中的对方难过,如埋怨、指责、攻击、伤害,甚至不惜毁掉关系来坚持自己的正确性。

有时候,我们维护的看似重要的东西其实根本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因为人们看过去的角度不一样,同一件事情(刺激)对不同的人(认知)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和反应(情绪情感)。

这就是经典的ABC理论,也就是说,不是事物本身让我们有情绪,而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让我们有情绪。

真正的分裂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来自于每个人心理。

世界呈现给每个人的样子都一样,而我们看它却可能完全不同。

拿性倾向来说更是如此,这个多元的世界注定有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群体,大家的喜怒哀乐是一样一样的啊,干吗要分阵营,搞分裂,甚至在群体内部也有彼此歧视的现象?拜托,整合固然难,但大家不必自己人也搞这一套吧,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呢?

说了很多分裂,下面说整合。

你会想到什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矛盾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刻突然想到这句话,奇怪,难道是我自己分裂了?

诡异的逻辑出现后,其实预示着真正的分裂和整合也是不存在的,但以一个职业心理咨询师的责任与义务要告诉大家理论是怎么说的。

接着上面那个例子说,当孩子看到镜子里自己的整个身体后,变革的瞬间就产生了,妈妈的语言就是划破亘古的一道闪电撞进宝宝心理,从此,他/她认识了自己是个有胳膊、有脚、有身体、有思维、有情感的人了。

也从那刻开始,宝宝的主体性得到确认,语言会帮助他/她表达,从而把感受也整合了起来,不再是那种零碎的片段,从单词到句子,到单音节,到多音节,从模仿到创造,都是从分裂走向整合的表现。

于是,你会发现宝宝一天比一天成熟,因为我们很容易从语言中感知到对方的整体性,而不用从细节去猜测。可见整合的必要性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

插一句,所有艺术创作的过程既是自闭的又是分裂的,它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近乎疯狂地挥洒,可以没有逻辑,可以挑战权威。规规矩矩的艺术没人看,那是描红模子(一种学习书法的方式,透明的纸下压着临摹的字)。

它需要高度专注下的思维的奔逸甚至跳跃,就为了捕捉那个稍纵即逝的灵感,如此刻的我一样(深更半夜的,还不能睡觉,恐怕睡了,明天写不出这些东西)。

重要的是,一觉醒来,我还是原来的我,从分裂状恢复到整合状,而精神分裂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它多半都是涣散状态难以聚拢。

想起梵高、海明威和顾城,杰出的艺术家都有一颗纯真的心,不允许任何瑕疵与失败发生,那如同要了他的命。

坦白讲,他们的心理机制毫不客气地停在幼年甚至婴儿期,那种纯洁和脆弱,或许你此刻会想到小说中的某个人物,高傲而天才,有精神洁癖,很容易受伤,甚至有受虐倾向,都有这个内涵在里面。

也恰恰是这样的脆弱成就了他们的敏感、细腻、多情、深沉、创造力,就像一个孩子般不管不顾,不计较后果,勇敢而无畏,甚至毁灭自己也要追寻那种极致的完美。

一个功能尚可的人是可以慢慢整合自己的好与不好的,就像接受父母的好与不好一样。完整地看彼此,才不至于永远被愤怒和失望牵着鼻子走。

可见看清楚分裂与整合的关系、成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福利到我们的爱好上,美事一桩……

为了不彻底疯了,必须睡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