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宅腐控心理学
10238500000013

第13章 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1)

同人男女的衍生创作

同人,是指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利用原有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把原创作品中的人物生命力放在新的故事里继续演绎,表达作者新的思想感情,赋予新的意义。

在中国,著作权法还没有明确规定同人文的版权归属问题,而在日本,原作者拥有和第二作品作者相同的版权权利。

有人认为“同人”一词的语源并非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时鲁迅或《现代文学》已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词,来指非商业性的创作刊物。然而,这个同人文化的兴起,是由日本传入,且以动漫文化为主。本条目所述的,主要亦是这个同人文化部分。

话说回忆一下才发现,原来姐初中时就做了类似的事儿,班里的男生续写武侠,姐续写言情,在同学间传着看,那种热情完全不亚于看原作时的兴奋,因为那是自己写的。

而这是什么心理动机呢?

是超爱原著,爱它的所有,恨不得对某些对白倒背如流,每个场景历历在目。那时疯狂的事情是买了新书就给同学读,绘声绘色,变换角色,男女都行。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姐读得出神入化。

多年语文科代表的功力可不能白费,于是某天,自己开始写了,专找那些结尾看上去特唏嘘的那种,然后设计新的人物关系、背景,不亦乐乎地幻想每个情景,且大言不惭地拿给同学们看,而好死不死的是,有市场。

那种对故事的爱才能得以延续,才不至于合上书后总觉得缺了点啥。

闹了半天,现在有个新名词儿叫同人作品了,那不妨分析一下动机吧。

1.模仿。很多同人男女年龄都不大,再加上自己本来就爱好文艺,不写点儿什么岂不是浪费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别人想写还写不出来呢,模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很多天分,想当初模仿琼瑶写爱情小说的文艺女青年此刻不禁感慨那些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们接触的ACG情节无不都是外国人的,很需要本土化,就算以模仿开始,也是必须的,先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再发挥自己的特长。

2.表达个性。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对某个人物或某些情节产生感情,自己不能控制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故事发展。同人创作对原作的再创造是个提升与延展的机会,通过同人作品来“发泄”,自己来掌控自己喜欢的人物命运或引导故事发展,确实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

3.耦合效应。耦合效应指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许多同人创作,都是由喜欢某一部作品开始的,大家同一个圈子里讨论交流,看到别人写了一篇很精彩,不免自己技痒,再加上群体交流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正面反馈,写得就多了起来。

同人男女的世界是个无比丰富与感性的世界,窝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写出抓心掏肺的故事,不得不说是个功夫。

有时我难免猜测他们工作时的状态,如写这书时自己的状态似的,一会儿兴奋,一会儿失落,一会儿癫狂,一会儿抑郁,跟故事里面的主人公一样活了好几次,实在是过瘾。

当然,当下的同人创作相当大一部分为耽美作品。通常是选取动漫、小说甚至传说等人物的名字,在原作框架或新框架下写成,如国内的“瓶邪”就是耽美创作的流行主题之一。

同人女的聪慧通过耽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很唯美、狗血、侠肝义胆、鬼马神经甚至施虐受虐,在耽美里我们做了一个很可能完全颠覆常态的自己,用文字传递出的感觉足够让人上瘾。

它升华了一切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为了让自己看上去还“正常”,不被更多人看为异类,而选择地下工作者。

此刻必须说点儿玛丽苏,这属于典型的同人创作衍生物,穿越在自由的维度,在新的故事里和一些经典人物上演割舍不开的戏码,即便同人和原创里都有“苏”,可毕竟最早玛丽苏是出现在同人里的。

玛丽苏的出现是同人对原著的一个微妙设计,有人说那是自恋,有人说那是新的写法,有人说那是表演欲的呈现,其实都不为过。

这说明人的想象时间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无限延展,人性本身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部作品不足以全部说尽,而世界上本没有真正的尽头这两个字,但凡文学创作,任何时候,打开原著,你都可以从任何角度续上一段。

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受争议的续写就属《红楼梦》了,恐怕那是最早的同人文(程伟元、高鹗就是最早的同人),咱不是红学家,不评论续的怎么样,咱只说同人自古有之。

好基友,一辈子

这词儿ACG界已广为流传,形容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又不是同性情侣关系,带种自我调侃的意味。

坊间对好基友的理解有时候是狭隘的,认为单指男男情侣里才这么叫,但显然不是的。其衍生意义更接近于以前的铁哥们儿、闺蜜之类,也就是不仅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

和女人比起来,男人们鲜有特别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感受分享,情到浓时可以哭一哭,八卦一下别的兄弟的花边儿新闻,或者调侃一下自己的艳遇什么的。因为男人的社会角色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只知道竞争与事业,养家糊口,男人的情感世界向来是被忽视甚至无视的。

说真的,性别的不同不应该造成人性的不同吧?在情感需求方面,男女显然是平等的,男人打拼天下的意义是拥有一个心爱的女人,生个可爱的孩子管自己叫爸爸,人生就颇费特了。

所以古今中外有“一怒为红颜”与“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佳话。

以上两句话都是在伴侣层面说的,而作为友谊角度呢?试问看到此处的男人们,你们拥有几个贴心的同性朋友?不仅仅是酒肉朋友,而是那种可以分享最私密的事情也不觉得脸红的朋友。听起来很矫情是不是?其实一点都不,就算再亲密,该直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弯的,该弯的早晚都直不了(你们懂的)。

也就是说,当闺蜜成为普天下最不用解释的一种女女关系以外,男男的纯友谊也值得被关注,且更值得关注,不然,总觉得男人很可怜。

等会儿再拍砖,此处的可怜更多有心疼的色彩,而不是作为一个拥有闺蜜的人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嘲讽。

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是分几个层次的,绝不仅仅是伴侣一个关系。

马斯洛他老人家说得好,人的心理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友谊、爱与隶属关系)、尊重、自我实现。

在我们还是婴儿时,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那时候仅仅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就足够了,能让我们活下来,发展语言用来表达感受,从而体会和世界的关系。

接下来是安全的需要,一个妥善的环境会给我们足够的安全与确认感,才敢放心去冒险或去体会这个新奇和陌生的世界,不然,我们会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不知道哪天就失去了温暖的家和象征性的温暖的家。

第三与我们的主题相关了,那就是社交需求,里面包含友谊、爱与隶属关系,最后这个暂不说,只说和本标题相关的。

友谊与爱是两个层面的情感需要,情侣关系中混合了友谊,很多友谊是爱的温床,这没错。但不是所有的友谊都是爱情,特别是同性之间,不然同性恋的比例就不会是3%~4%了。

那友谊是什么?本来不是基友干吗用好基友来形容彼此的关系呢?

首先,时髦呗,很容易被记住,也很生动。基友的爱更单纯难得,如耽美文中的美男一样,而二次元的东西是如何影响三次元的我们单说。

其次,更亲近,更暧昧,更坚定。一个能彼此首肯的基友关系,更是在普遍的人际关系中难得的。

再次,和闺蜜显然不同的是,当一个男人有另一个男人懂自己时,会比女人懂自己更受用,此刻动用下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煞煞风景吧。

男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就是最原始的“基友”关系,一个家庭里若有一个感情与理性兼备的父亲是孩子们的福音,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尤其是男孩。

男孩需要从父亲那里寻找男性的认同感与榜样,一个仅有权威而失去温情的父亲是无法给孩子以生动鲜活的形象的,恐怕也会阻碍成年后和其他男人保持即竞争又互敬互爱的关系,或者仅剩下了竞争。这倒有利于他在社会中保持优势地位,因为他从小就习得了胜利、冷静、果敢、控制、利益交换等规则。

而在人际关系中,这样的特质是会导致身边难以留住在情感层面靠近的朋友的,特别是同性,而男人的世界里绝不仅仅只有女人,千万记得这点。

而真正的哥们儿又分什么类型呢?

寻欢型:酒肉朋友,无酒不欢,可以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山聊海侃后各奔东西,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学习型:事业永远第一,人生规划永远第一,社会地位与政治话题永远第一, “一帮一,一对红”。

亲近型:当有前面两种相处机会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和其中一个人酒后开放了彼此的隐私。不再逼自己表现得那么出色,承认大老爷们儿也有作瘪子的时候,泡妞被劈腿过,职场被女上司骂过,或许还有自己曾对男人也动过心,但后来遇见心仪的姑娘后身体与情感都坚挺地告诉自己是直人诸如此类的话题。你才发现,原来男人也可以这样相处。

为什么不呢?谁规定只有女人才能拥有闺蜜般无缝隙的情感?不单单是女人的情感如潮水,若不放,老公怎么受得了,有的男人宁可让老婆和闺蜜去聚会,也不愿意听这个女人唧唧歪歪地在耳边说这说那。

其实老婆也一样,也希望老公有一两个铁哥们儿,定期去聚聚会,偷偷抽根儿烟,一起怀念一下曾经追过的女孩儿。

这份情谊,对男人与女人来说,都难能可贵。

好基友一辈子,陪伴那些不为人知但温情的日子。

一生需要几个同性

自从有了微信,各种奇人异事新奇有趣文艺腐女出没于江湖,其中一篇《一生需要几个异性》被转发了很多次,分类之精细,用词之华美,让人感觉它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于是不自觉地去对号入座,然后把身边的异性好友一通骂,你们根本就形同虚设嘛。

于是,激起姐想写一生有几个同性这个话题,本来就是的,在异性恋的世界和语言结构里,是不可能出现同性的,可这是大大对同性的忽略,注意,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同性恋人,而是更广义的含义,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有的几个同性友人,别告诉我你没有。

当然,这里的同性同时适用于男性和女性阅读。那我们一生中需要几个同性呢?什么类型是最好的?什么程度的关系是舒适的?以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或者好哥哥呀!

好基友:镜子一样的同性

所谓镜子一样的同性,很好懂呗,就是一种和自己高度一致、默契、同频道的感觉,彼此的一举一动,生活经历,情感表达方式,看世界的角度,甚至YY他人都那么像,在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同质伙伴”关系,可以理解为现在很流行的“基友”。请注意,“同质”是相同质量的意思。

大家因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容易说上话,有种天然亲近感,你不会觉得在这个人面前被否定,被排斥,被比较,这样的排斥无疑是在排斥自己呀,谁能说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是不好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不够满意,才会如此“攻击”自己,从而也“攻击”那个跟自己很像的人。

这就说到很多人往往对自己很亲近的人更容易发脾气,和其他类型的朋友倒不会,这是为什么?

从精神分析角度说,这叫越安全,越自然,越容易做真实的自己,很多情感才会更肆意地出现,也就是那个本我,本来的,原始的,更贴近孩童似的不讲理,敏感才会更多,它让我们更倾向于怎么快乐怎么说、怎么做。

好像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不会太担心这个亲人或者朋友会离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