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
10206200000026

第26章 我在非公企业做党建指导员

甘肃省庆阳市工商局 权有让

“二线”干部上“一线”

我原来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工商分局工作,因为年龄的原因,2006年退居二线。从繁忙的岗位上闲下来,刚开始一段时间确实不适应,心里也很着急,总想再干点什么。

在西峰分局,我担任党总支书记,加上长期在工商部门工作,可以说对非公企业的党建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虽然这类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但在党建方面也确实薄弱,不少企业不但没有党组织,而且那里的许多党员也不愿亮出自己的身份。党组织如何在非公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退居二线后,能不能再发挥自己的余热,到这类企业去闯一闯,尝试着在这片“试验田”里做做党建工作?

2007年3月,我被庆阳市西峰区委组织部、西峰区工商分局选派到庆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担任党建指导员。

庆发公司创建于1999年,是庆阳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集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做了10多年“工商人”,我深知在非公企业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党建工作存在两个难点:党支部难运作、党员作用难发挥。但我这个人在工作中有个不服输的劲头,所以到庆发公司做党建指导员,对我来说既是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我有一种干一番新事业的强烈愿望。

“投入”才能“融入”

初到庆发,我就注意到,公司的设备和技术虽比较先进,但上到管理者、下到生产职工,工作热情并不是很高。通过仔细调查,我发现主要在于企业的凝聚力不强。于是我多次跟公司老总沟通,建议尽快建立党支部。但老总有顾虑,总是说:“咱们是企业,可不能做虚的。”党建工作要想在公司开展下去,就需要取得老板的理解和支持。现在老板亮出了态度,怎么办?作为一名党建指导员,自己是不能越位的,只能一点点地来。最慢的往往也是最快的。我便发挥“工商人”的专长,积极投入到企业中,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入手,只要功夫下到了,就不怕没个好结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围绕着四个“怎么办”,一步步先干了起来。

怎样才能赢得老板支持?在非公企业做党建工作,必须赢得出资人的支持。在工作中我发现:公司规模虽然不小,但一些规章与合同却不规范,在管理和跟客户的业务交往中,时常有扯皮的事发生,于是我就从自己最熟悉的工商行政专长入手,帮公司修订了章程制度,完善了合同文本,从而避免了多起经济纠纷。此外,还协助公司加强跟海关、卫生防疫、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在年检等业务中,指导公司按要求堵住漏洞。在保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指导帮助企业办理地方名优产品申报,并成功注册“庆发”商标;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熟悉了公司的生产流程。几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党建指导员要是在生产经营上没两把“刷子”,只做党建工作,就好比沙滩上盖楼,效果可想而知,而且也没人服你。通过延伸党建工作的触角和工商服务链,不但提升了企业形象、增加了企业效益,也使得公司老总的态度慢慢发生转变。

怎样才能让“隐形党员”身份亮出来?记得在2007年,我在公司中发现了4名“隐形党员”。他们都曾是下岗职工,多年没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到私企工作后,又有很强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更不愿意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见我老是跑车间,进班组,一名党员职工就跟我交心,说:“在国营企业,党员都下岗了,民营企业还搞什么党建?”听了这话,我既心酸又难过,但同时更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多次找他们谈心,虽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我并不放弃,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仍能够感觉到党员的一股“气”。在多次推心置腹的沟通后,这些党员终于亮明身份。现在的“庆发”,共产党员主动亮身份,已成为企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岗位上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苦活累活抢着干,关键时刻冲在前。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一块基石,先进性不分国企、民企,贵在“保持”,只要激发出每位党员职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隐性党员”一定愿意亮出身份来。

怎么来建非公企业党组织?只有培育好了土壤,种子才能生根发芽。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到2007年底,公司里亮明身份的党员已经有6名,而且其中4名“隐性党员”主动提出愿意把组织关系转到公司。建立党支部的条件渐渐成熟,经过一番筹备,当年12月,我和两名优秀的党员中层管理人员组成了支部班子,我被选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这也是庆阳市第一家规范化的非公企业党支部。支部成员实行交叉任职、“一岗双责”,支部委员既抓生产,又管党务,做到了党建与生产两不误、两促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党支部所做的工作逐渐被大家认可。公司老总也从最初对党建工作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默认,到最后的主动支持。取得他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步子迈得更大了,活动开展也更加正常了。回想起来:在庆发,大家对党组织的态度之所以出现这样巨大的转变,并不是我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关键还在于真心实意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投入才能融入。否则党建工作就很可能像公司老总担心的那样成了“虚活”,不但老总不认可,党员也不会有积极性。

怎样才能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在非公企业里,党组织不仅要凝聚党员的力量,当好老板的参谋,更要团结全体职工,做他们的“贴心人”。为此,我经常带领党支部一班人跟职工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只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群众才会相信和拥护党支部,党的影响力才能不断扩大。记得有一次,为了锅炉设备改造问题,两位师傅吵起来并大打出手。我不厌其烦地找了其中一位师傅十次,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前七次他都没搭理我,但到了第八次,我们终于坐到了一起……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一名职工的手被机器轧伤,出事后我积极协调公司,全额报销了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并付给伤残费5000元。党支部随后又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并动员公司为高危岗位的员工购买保险。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但却是员工心中的大事,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非公企业指导党建,一定要让党支部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只有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党员和职工,才能使党支部成为构建和谐企业的“润滑剂”;才能让业主真诚欢迎、党员主动参与、职工衷心拥护。

从“场外指导”到“场内指导”

如果把我以前在工商部门的指导比喻成是个“场外指导员”,融入企业后,我就成了“场内指导员”。党支部成立只是完成了“场内指导”的第一步,怎样把后续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经过反复思考和摸索,我提炼出了“一二三四”工作法,也是因为这个思路,我被党建专家、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称为“非公企业党建‘甘肃模式’的开拓实践者”。

“一问”是提醒党员自问一下,为什么要加入党支部?“二结合”说的是党支部活动一定要跟生产任务相结合,跟关心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相结合。“三性”是指在公司里开展党支部活动要坚持务实性、灵活性、业余性。至于“四提”,是讲职工向党支部和党员提意见、党支部向党员提要求、党员和党支部向公司提建议、党支部为公司发展提供服务。实际工作是检验思路的试金石。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出口定单锐减,人心动摇。党支部在第一时间向公司决策层提出“保质量、保客户、保队伍、保企业”的应对措施,把眼光盯在设备改造、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上,动员公司投资120万元新增炒货生产线,组织共产党员骨干牵头安装调试,建成后产品很快投放市场;先后在兰州、西安等地开辟销售网点,推行国外和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战略,使销售有了转机,当年收入超过1.5亿元。党支部在首次“大考”中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10年,我又建议公司实行党员生产管理量化指标承包制,运行下来,节约管理费用31.4万元、生产费用43万元,仅出成率一项就提高2个百分点,给公司增效100多万元,而与此相对应的生产工人工资收入则增长了15%—20%。“一二三四”工作法,始终围绕着“服务与发展”的主题,能有效实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两次实践,再次证明了我当初的一个想法:在非公企业当指导员,如果不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做文章,我们的党建就会让人觉得虚头巴脑,很难具有生命力。实践也让我这个“场内指导员”找到了非公企业党支部的作用定位,那就是党支部作用不仅应该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在困难危急关头更要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针”。

“有为”才能“有位”

为激发党员队伍的活力,2007年支部成立之初我就提出:党支部每月必须开展一次优秀员工评比活动。结果证明,有党员的岗常常被评为先进班组。2009年,党支部还向公司提出“招聘员工党员优先,重要岗位党员优先,提升晋级党员优先,把业务能手、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和管理骨干”的“三优先两培养”活动,设立了“党员示范车间”、“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突出党员的地位,增强党员的荣誉,激励员工向党员看齐。公司党员也由原来最初的6名发展到如今的27名,并且新发展的党员全部是业务标兵和技术骨干。现在的庆发,我可以自信地说: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工作关系就团结和谐;凡是有党员的地方,生产经营就响当当。作为一名党建指导员,必须认识到:我们一定要在企业中有作为,只有这样才有地位。现在,尽管公司老总早已经从当时的不敢放手到如今的大胆放权,但我还是保持了冷静的思考:要“有为”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管,必须坚持“引导不主导,参与不干预”的原则。我们把党支部建在非公企业,不是为了干预企业,更不是为了“要权力”和“说了算”,而是要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彰显党员先锋本色,凝聚企业的精神,助推企业的发展,为广大职工谋福利。

有人说,在非公企业做党建工作真是太难了。我想在初期,党建工作确实难:理解支持难、班子组建难、运行推进难。但我又想,不难的话,还要我们这些党建指导员干什么?我始终有这么一个信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忠诚于党的事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庆发,党组织真正成为了一面旗帜。公司也从当年党建工作的“空白企业”,变为今天的“甘肃省非公企业党支部建设百家示范企业”。2011年我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其实,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但组织给了我这样高的荣誉,我心里实在不安。

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既然选择了做这行,就应该不辱使命,就要让党旗在非公企业高高飘扬,要倾力助企业发展得更兴旺,让广大党员职工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既是“党建人”平凡的工作,也是神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