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06

第6章 量力而行,切勿逞能

“原典”

墨子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

“古句新解”

墨子说:“言论如果能付诸实行的,就不妨常说;要是不能付诸行动的,就不要老是去说。”

所谓“量力而行”,即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能做的,但说无妨;不能付诸行动的,不要老是去说,切勿逞能。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变动的特殊时期,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常常言行不一、前后矛盾,执政当权者更是凭借权势之威而朝令夕改、倒言反行。这种人心诡谲、言行不一甚至背信弃义的普遍现象的发生,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切忧虑,他们纷纷建言计献策,力图矫正这种败坏的世风人心,这其中,墨子是积极主张人们言必行、行必果或极力奉行言行合一的思想家。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逼迫你讲了违心或违背道义的话,你就没必要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但一般而言,只要是符合或不违背道义的话语或事情,你理所当然应该说到就尽力做到。说了就应该努力去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乱说,讲究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美德,无论是在古今中外,这都是一种具有普世性意义的对人的道德要求或行为规范。

《庄子·人世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的名士颜阖来到卫国游历,卫灵公听说他很有才学,便打算聘请他当自己长子蒯聩的老师。

颜阖听闻蒯聩非常凶暴,任意杀人,卫国的人对他十分惧怕。对这样的人是否可以教导,他吃不准,因此去请教卫国的贤人蘧伯玉。

颜阖把自己对蒯聩的了解告诉了蘧伯玉,然后说道:“如今大王要我当他长子的老师,我要是同意了,会很难办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会继续残害国人,给国家带来危难;如果对他严加管束,制止他胡作非为,他就会来害我。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回答说:“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聩,是很困难的。如果真的当他老师,应该处处谨慎,不能轻易地去触犯他,否则便会惹出杀身之祸。就像有个人太爱自己的马了,见有虫咬马,便赶紧猛力拍打。结果惊了马,自己也被马踢死。”

蘧伯玉见颜阖不住地点头,便又举了一个例子:“你知道螳螂吗?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到路上有只螳螂,不顾车轮正在朝它滚去,却奋力举起两条前腿走来,想挡住车轮行进。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胜此重任,结果当然被车轮辗得粉身碎骨。螳螂之所以被辗死,是因为它不自量力。如果你也不自量力,想去触犯蒯聩,恐怕也要落得个与螳螂挡车一样的下场。”

颜阖听了,决定不去触犯蒯聩,尽快离开卫国。后来,蒯聩因闹事而被人杀死。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一点,打肿脸充胖子,硬是挺着去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显然是出力不讨好。

不能量力而行,即力微负重,自身能力弱小,却承担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如明明自己做不到却答应别人某事,明明自己能力不足却处于某一位置等,这样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轻则损己,重则损人、损国。

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能力微负重,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小高以前在中关村一家计算机公司做高级程序员,她之所以离开该公司,主要是因为她在同事跟前抱怨老板的话,传到老板的耳朵里后,老板处处排挤她,逼得她不得不辞职走人。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老板交给小高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并跟她事先声明:“这件工作难度大,不知你敢不敢承担,敢不敢接受挑战。”尽管小高明白自己的实力有限,但她觉得在公司众人中,老板主动找她征求意见,说明老板器重自己,所以小高一咬牙就接受了。结果,由于老板给的期限较短,小高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因为此事小高遭到了老板的批评,并受到经济处罚。

可她感觉非常委屈也很气愤。小高认为:既然任务这么艰巨,做不完本是预料中的事。自己当时那么努力,没做完也不该算是工作失误。

“老板真过分,这么短的时间里,让我干那么难的活儿,我都说做不了,可他非让我做,没做完还罚我。”事后,小高跟身边的同事这么抱怨。结果,不久老板又给她新任务,还好,这回小高完成得相当顺利。

正当小高高兴时,老板又把一个难度更大的任务交给她。并说:“这里我是老板,下属只有服从,不许抱怨。我不养白吃饭的人,适应不了就走人。如果你这次再完不成任务,就要考虑是否该换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时,面对自己根本没有把握的事情,一定要具体分析,估量自己的做事能力,千万不要盲目自信。“没有做不到的事”,虽然有正确的一面,但这是要看人看事的,做事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做不到就“退”。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承诺,承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有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不是给自己寻找理由。承诺后,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去兑现诺言。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你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对方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承诺,不然一旦遇上某种变故,让本来能办成的事没能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人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经常会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谅解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孔子说:“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意思是说,君子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重要原则。能做到的就说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就说不能做到,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符合重要原则就是智慧,行为符合处事准则就是仁,既有智慧又有仁德,还有什么不足的呢?”是的,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充分分析自己的能力。感觉自己可以付诸行动的不妨常说;不能付诸行动的,就不要乱说,否则将会落下不守信用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