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53

第53章 善与恶,天必明察

“原典”

墨子曰:“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古句新解”

墨子说:“对于上天而言,没有什么山林深谷幽僻之所,无论什么地方,上天那明亮的目光都能看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无所不在,无时无处不在,它在冥冥之中注视、照察着人类的每一个角落,在天的监视之下,任何人都是无所逃避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的事是善是恶,天都会明察的。

在西周时期,人们认识到,人间的王虽然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但“天命”是“无常”的,会变的,否则就不会发生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殷商那样的事情了。那么天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命”呢?就是当这个人间的天子缺德的时候。比如商纣王,很缺德,不能爱民保民,就配不上“天命”,“天命”就要改了。改也就是“革”,天命改了,也就是“革命”了。所以《周易》里面有句话,叫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见“革命”的合法性,就在于“替天行道”。

有鉴于此,周天子对自己的“德”很在意,反复告诫子孙要“敬德”“明德”,要“保民”。他们小心谨慎地观察“天”的“情绪”,如果出现了日蚀、月蚀或是其他不寻常的自然现象,他们就认为“天”不高兴了,可能是因为我们做错什么事了,于是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政治。这种观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

自春秋以来,一种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思潮也逐渐兴起,就是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意思就是说“天道”离我们其实很远,“人道”才是贴近我们现实的事情,把我们人自己的事情搞好是最重要的。孔子、孟子虽然没有切断“天道”和“人道”之间的联系,但显然是更加关注人道和人事,他们对“天”以及鬼神只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是对“天”和“天命”表示敬畏,但却不多谈论。孔子认为“天”是不会直接说话的,它只是用日月四时的运行来表示它的意思。孟子则认为,如果说“天”是有视觉和听觉的话,那也是通过老百姓的视觉和听觉来表现的,所以统治者要特别在意“民视”“民听”。

墨子发现,他那个时代的士君子开始不再信仰天志,也不再引天志以相互警戒,这是天下秩序混乱、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的根源。因此,为了挽救混乱的世事、重整世界秩序,墨子认为有必要重新让世人了解、领悟和尊奉天志行事。所以,墨子大肆鼓吹“天志”“明鬼”,为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提供支撑。

墨子提出:“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只要你做了坏事,无论你藏在哪里,天也会知道的。

一日,佛祖闲来无事,从地狱之井向下望去,只见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脸上写着无比痛苦的表情。

此时,一个强盗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马上乞求佛祖救他。佛祖知道这个人生前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他抢劫他人财物,任意屠杀生灵。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没做过。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突然心存善念,移开了脚步,放过了那只小蜘蛛,这成了他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想到这里,佛祖认为他还有一丝善心,于是决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

佛祖从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丝,大盗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了那根蜘蛛丝,然后用尽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里遭受煎熬的人看到这样的机会都蜂拥着抓住了那根蜘蛛丝,无论大盗怎么恶言相骂,他们就是不肯松开双手。

蜘蛛丝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盗因为担心蜘蛛丝太细,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从而将自己脱离苦海的唯一希望毁坏,于是便用力将自己身下的蜘蛛丝砍断了。结果,蜘蛛丝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大盗连最后一点怜悯都丧失了,佛祖怎么会救他呢?

其实,既然蜘蛛丝是佛祖抛下来的,怎么会断呢?

善,即善良,指美好的事;恶,即丑恶,指坏事。无论是善还是恶,皆有大小之分。比如,有的人就理直气壮地称:只要犯法的事不干,小打小闹地占点公家的钱物,根本算不了什么。还有一些人,喜欢拿自己的“小恶”同那些杀人放火、坑蒙拐骗的行为相比:比起他们,我这点小错算得了什么呢?正是这种“小恶无害论”,使得他们错误越犯越大,甚至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善恶皆在一念之间。

从古至今,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之类的东西不惜去做违背道义的事。墨子时代有项子牛之类(墨子弟子),而今天,也可见那些违法出售的假冒伪劣产品就有假烟、假酒、假药、黑心肉等,最天理难容的就是黑心奶粉,居然为了利益,对婴儿都不能残留一点善心!

所以说,为善与为恶,上天都必明察,我们都要遵循墨子给我们的启示:对于上天而言,没有什么山林深谷幽僻之所,无论什么地方,上天那明亮的目光都能看见。

第九章 以义名立天下,德求诸侯,天下之服可待也——墨子原来这样说战争谋略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让天下百姓心悦诚服,这是英明睿智的王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那么,何以服人呢?墨子认为,应该以仁义在天下立名、以德行使诸侯臣服,那么不用发动战争就可以称霸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