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12

第12章 因人任事,知人善任

“原典”

墨子曰:“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古句新解”

墨子说:“然后,圣人听取他的言论,访察他的行为,考察他的能力,谨慎地授予他官职,这就叫做“事能”。因此,其才能可以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其才能可以主持官府的,就让他主持官府;其才能可以管辖邑里的,就让他管辖邑里。”

墨子在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如何考察贤能之人的方法问题,即应该做到“听其言观其行”,进而全面考察他的能力,然后根据能力大小再授予他相应的职务。可以说,古代政治的问题就是人管理人的问题,如何选拔和任用管理人员乃是任何时代的政治家都无法回避而应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而墨子提出的这种注重从政官员实际能力考察的主张无疑是抓住了政治问题的根本或要害的。

秦王之后,楚汉相争。初期,刘邦与项羽相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完全处于劣势。在各路义军进攻秦的时候,曾共同约定,谁先进入秦都咸阳谁就为王。结果刘邦首先进入咸阳后,慑于项羽的威势,不但不敢擅自称王,而且不得不封存库银,静候项羽的到来。

项羽打算灭掉刘邦,便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前往。刘邦虽明知杀机四伏,却只能硬着头皮前往,幸好有张良、樊哙等人尽力保驾,刘邦才得以死里逃生。刘邦与项羽两人的实力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汉之争的结局却是以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刘邦登基建立汉朝而告终。

那么,到底刘邦胜于何处呢?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后,便在南宫摆宴庆功。他回首自己出身草莽,斩白蛇而起义,却能转战南北,终成帝业,感到十分满意自得,对于自己能够在楚汉之争中取胜的原因,他想听一下臣属们的看法。刘邦要大臣们说实话,不必隐瞒自己的想法。

高陵和王起二人回答说:“您与项羽为人处世大不相同,您对人虽然傲慢无礼,但您在派人攻克城池和占领地盘之后,就将所得到的城池和土地封赏给有功的将领:与此相反,项羽对人虽然仁爱恭敬,但他嫉贤妒能,加害忠臣,怀疑贤良,不能做到赏罚分明。这就是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听完,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不绝粮饷,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我又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重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至于项羽,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最终被我消灭的原因。”

刘邦的这番话的确很深刻,道出了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项羽并非手下无人,当初他力量强大,名声显赫,名人志士纷纷前往投奔。可他很少能对他们充分利用,委以重任。他最得力最有才识的谋士范增,得到了他的尊重,称为“亚父”,可还是得不到他的信任。项羽对他一直疑心重重,经常不纳良言,终于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气走了范增,成为孤家寡人。击败项羽的大将韩信,起初投在项羽帐下,仅被委任为执戟郎,充当卫士,这才背楚向汉,经萧何力荐被刘邦拜为大将,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淮阴侯。刘邦的谋士陈平,与韩信一样,也是从项羽处逃亡汉营的,陈平施反间计气走了范增,后来任汉丞相多年。正是由于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帐下谋士众多,猛将如云,集聚了一批文武干才,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周勃、灌婴、郦食其、曹参、樊哙等,才得以建立了大汉王朝。

显然,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平定天下的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够做到爱惜人才、知人善用。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那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而言,只有得到有过人之处、能独当一面的贤才良将的辅佐,并博采其长、为己所用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他是在强调作为领导者应该因人任事、知人善任。史载,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后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追问原因,封德彝说:“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责备他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岂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人各有所长,用人就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而各取所长。

古人在用人方面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不妨认真借鉴一二。

可见,用人得当,合理分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领导者应该如何分配工作呢?

1.任务要统筹把握

在分配工作时,领导者首先应考虑分配对象是否能够完成任务,并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但是,如果总是立足于这一点,就会忽视和放松对下属的培养以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必然就会减弱企业的生机与活力,造成企业的后劲不足。

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远”与“近”的结合,既要保证完成目前的任务,又要注意从长计议,注重人才的培养。

2.工作标准要高低适度

在同等条件下,领导者分配工作时要公平合理,平等待人。否则,下属就必定会不满。俗话说:不怕苦,就怕不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外在条件、内在素质等因素均有差异的情况下,既要一视同仁,从严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有所区别。

3.分配任务要强弱互补

遇到需要多人紧密配合才能完成一项具体任务的情况时,在确定人员、明确分工和具体职责时,既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注意挖掘他们之间的合力和互补作用,尽量做到使他们能够在性格上相合,心理上相融,能力上相补,最终达到1十1>2的最佳效果。可以将粗心的人与十分细心的人搭配起来;让性格急躁的人和稳健的人一起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提醒与开导,取长补短,发挥更大的力量。

4.用人才要扬长避短

一个人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长”可以变“短”,“短”也可以变“长”。在分配工作时,在允许的条件范围内,领导者要力求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各自的特长,使其有用武之地。这样便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搞好工作。领导如果采取“短兵长用”的方法,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墨子非常强调贤士的重要性,贤士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长治久安,执政当权者应该以国家为重,从大局出发来亲近和重用他们,要充分发挥贤士的才智,让其献言献策,乃至委以治国理政的重任。

的确,21世纪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却有完美的团队。只要领导者学会因人任事,知人善任,相信一定能够打造出一流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