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爱一人 上一课
10095600000016

第16章 一些类似真相的东西(1)

有些常识,你不需要知道

我不是一个微博控,但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人,我还是会时常上上微博,什么都不为,就为了看看流行资讯,什么店开了,什么戏演了,什么事件爆炸了,什么人火了。如你所知,微博就像一个乱炖的大杂烩,上面什么都有,有时候看多了,眼花缭乱,会凭空产生一种不知身在哪个星球的感觉。

有一天,我又毫无预兆地感受到了这种晕眩感。

话说那天我也是手欠,一路拉下来,忘了是哪个人转发的段子映入了我的眼帘,具体原话由于当时过度震惊导致大脑功能休克状态记不全了,但大体意思是——

“一个聪明的男人,会把他的女人宠得无法无天,神憎鬼厌;而一个2B男人,则会用他的臭脾气,把他的女人搞得见到哪个献殷勤的男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原话大致就是这个,我也不敢再去考证了,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气笑了。但再一看转发量,差点儿吓哭了,再看看数千条的评论,数不清的女人都在同时表达着深深地赞许和共鸣。

虽然我不是鲁迅,但当时的感觉也是:深觉身处的并非人间。

我且不说这句话在逻辑上是否能自圆其说,但就内容本身,虽然弱智到根本不值得吐槽,但我还是要吐,以显示我的英明神武:一个男人,如果你的女人脾气差到无法无天,神憎鬼厌,那基本上就是个垃圾,你像守着宝一样守着一个垃圾,请问你是天生受虐狂还是加入了丐帮?同理,一个女人,如果伴侣的脾气很差,那么你的第一反应不是离开他就是改造他,但你以上两项都不选,而是面对献殷勤的男人相见恨晚,请问你是有多浮躁?本身定性是有多差?

当然你可以说我是瞎掰,因为这话确实很不好听。我也知道有人什么也不干,就在网上攒类似这样的好听话,哄得女人开开心心、耳朵流油,有很多女粉丝,每个女粉丝都在说“耶丝”。但这些女人将来的命运会如何,他是不管的。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家,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些类似真相的东西。

如你所知,我们从小到大,无论男女,都在同时长大。过程中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常识,有些常识学校教,老师考,不然你就找不到工作;有些常识学校不教,老师不考,但如果不知道,你就找不到女朋友。比如说:“女人都是要宠的”、“男人为心爱的女人花钱是天经地义的”、“男人肩负起家庭的重担,赚钱养家是应该的……”类此种种。

这是另一个领域里的“常识”。

这些常识对不对?都对,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一路走来,无论男女,我们都在同时接受着这种常识。当男人被教育“女人是要宠的”的时候,女人也被如斯教育;男人在被教育“为心爱的女人花钱是天经地义的”的时候,女人也听得心花怒放。但真正的真相是,这些所谓的道理也好、常识也好、教训也好,接收方都应该是男人,认同的也应该是男人。

没错,有一些常识就是属于男人的,而女人用同样的常识来评判男人时,男人就会感到深深的不公平。比如说一个女人如果压根儿不觉得女人应该被莫名容让、无条件瞎宠,男人反而会特别宠她,因为“懂事”;一个女人如果打心眼里觉得没道理乱花男人的钱,那么男人反而会在她身上花钱花得心甘情愿,因为“体恤”;在一个家庭里,当女人义无反顾地和男人同舟共济,男人就会发自内心地产生强大的保护欲。

而一旦女人把以上“常识”当作真理大旗、行为标准,男人就会产生深深的厌恶感,随即等待她的就是被抛弃,就是神憎鬼厌,什么也不为,说到底这个世界谁也不欠你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玄妙,有些道理,我认为对,你却不能认为对;你认为对,我就觉得没道理。

我们同时长大,接受同样的教育,同样的道理。有些常识,男人应该记住,刻在心里,而女人必须忘掉,即便听过。

得之我幸,不得白活

我的文字绝大多数是兴之所至,突然想到或者被某件事某句话某一个行人所触动,而写出来的东西。

今天,我坐在北京的窗边,窗外是阴霾的星期天,突然想到——

我们为什么要爱?

这听起来好像是个大而无当的问题,在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下,在舟车劳顿的日日反复中,在我们困惑吃什么东西能不死或者慢点儿死的社会大现实中,我们风花雪月地来问一句为什么而爱,好像是吃饱了撑的。在当下——或者说在任何人类历史进程中——好像是为什么而活,以及怎么更好、更风光、更“厉害”地活下去才是重点。

换言之,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已然疲惫不堪,从此点出生,至彼点结束,留下一抹白印,仿佛从未来过。过程中苦苦挣扎,在溺水状中奋勇扑腾,只为了一个风光的葬礼,此时你来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爱,谁说我们那么需要爱?

“我只要有一个漂亮女人就好啦!”男人会这么无所谓地说。

“我只要有一个男人可以照顾我、宠我就好啦!”女人会这么故作轻松地说。

谁说不是呢,当然是这样。在被赋予了繁衍后代使命的基因作用下,男人会本能地搜索、捕猎漂亮的女人,因为这会使后代更为优秀;女人会本能地选择能给予生活保障的男人,因为这样孩子不会“被狼叼走”。

我们从远古时代起,基因中就被写下了这样的编码。而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兽类,还在从兽类向万物之灵的进程中晃晃悠悠地前行着。

行到此处,虽然周围全是高楼,地上全是汽车,我们本能中还在进行这样的搜索。但无论你承不承认,这样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我们了。

在表面上我们约定俗成,但我们的心灵,已经知道,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心灵”这种独特的东西。

你遇到一个人,爱上“衪”,对方也爱上你,你们在一起。从开始快乐,到开始不快乐,你开始困惑:这是我要的吗?为什么我不快乐?朋友亲戚同事开始劝你:值得吗?那个人能给你什么呀,“衪”有钱吗?“衪”贤惠吗?“衪”能帮你做家务吗?“衪”能帮你扛煤气吗?“衪”能随叫随到吗?“衪”能有助于你的事业吗?

在实用主义者眼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有用的和没用的。有用的就是吃好喝好过好,将来能给你一个风光的葬礼,除此之外皆为无用。

但所幸——或者说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彻头彻尾地做一个实用主义者,所以每个人都在间或困惑、不解、迷惘:

我爱的人,能给我带来什么?或者说,“衪”无法给我带来任何东西的时候,我还要不要爱“衪”,和“衪”在一起?

明明世界那么大,我们还有那么多选择。

可能在有用无用、有解无解之间打滚后,有一天我们终会明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被赋予了“爱人”这样奇怪的欲望和能力,并不是上帝在无聊发癫,也不是希望你找一个顺顺利利保你一辈子一帆风顺的护航船;而是有一个人,能陪你一起欢笑,一起痛苦,一起纠缠,一起散开,一起重逢,一起感慨,一起拥抱,一起看尽潮起潮落,一起见证沧海变迁。

换言之,有一个人能切切实实带有体温地在你身边见证你的人生,而不是冷眼旁观,尽管在身旁。

这与有用无关,与前程无关,与经济无关,只与灵魂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有灵魂,灵魂会哭、会笑、会撒泼、会打滚、会悲伤、会嫉妒、会骄傲、会挫败,会有无法渡过的难关,也会有意气风发的长驱直入。而这一切,若没有一个人在身边陪你见证,将是多么孤独。就好像你用各种速度,耍着各种车技,烧着各种轮胎,挂着各种顶灯,放着各种音乐,开车行驶在茫茫夜路上,身边却没有人。或者即便身边有人,也是面无表情的充气娃娃,一路到头,一身冰冷,毫无体温。

行到末路,也不过如此,我们的人生,起点不同,路线不同,但殊途同归,终会在一个地方聚集,那就是墓碑,葬礼风光也罢,简陋也罢,你已经不知道了,就算知道……你真有所谓吗?

你心中在意的,恐怕是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生里,你究竟是选择了一个能给你漂亮葬礼的人,还是一个能给你让你觉得“这是人生”的人?

见证你来过的,并非葬礼上有多少人,而是你在来这葬礼的途中,途经多少欢乐趣、离别苦,所有泼洒出去的情绪,有没有人小心地为你捧起、收起,默默放进收纳中,和“衪”一起,另赴它程。

这样的人,才叫得之我幸,不得白活。

被牺牲掉的东西

两个人在一起,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分开,现实原因也好,性格因素也好,总而言之觉得没指望。但一旦分开,又觉得茫茫人海没“衪”不行,又回去找,可又不敢重新开始。这种情况,就像一个游戏打出了bug,卡在一个地方,前进不得,后退不得,又下不了狠心reset2。

于是,变成了困局。

我大学的一个朋友就碰到了这样的事情。他是一个事业有成、单身离异的钻石王老五,最近脸色终日愁云惨雾。原来他离异后交了一个女朋友,但你知道,就像98%的漂亮女人脾气都很差一样,97%的成功男人脾性中一样有要不得的东西,狂妄、蛮横、以自我为中心,总而言之,都是屌丝得不起的富贵病。一来二去,女孩儿再爱他也疯了,分开后他又觉得她好,再回去找她,人家却淒淒惨惨地开始新恋情了,说明了不是不爱他,是觉得没结果,他说我改我改,女孩儿又不信。总而言之,就像穿越剧看多了一样,知道悲剧再演一遍,除了悲惨加料不加价以外,又会多一份“我明明已经看过一次了”的无聊。

于是在这样的困顿中,他又找了新的小妹妹勾搭暧昧,指望借力打力,逃出生天。但越暧昧,就越觉得此前那个是此生所爱,回去人家又不肯,摆明了说没结果,但又跟他缠着,他这里一有新情况,那边就泪如雨下。

我想写到这里,所有人都想把他们打一顿吧?

“真令人发指啊!”我说。

“是令人发指,”他一边点头一边给我看新勾搭妹妹的照片,一边问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出在她长得太难看了啊。”我指着照片毫不留情地说。如果他新交往的是范冰冰——范冰冰为什么老是作为这种符号出现呢?我也不晓得——他肯定不至于那么愁云惨雾,起码会开始愁怎么才配得起人家。或者他一口气勾搭八十个小妹妹,就算每个都不漂亮,但至少忙得目不暇接啊,说不定还有一种游侏罗纪公园的特殊快感。总而言之,人对灵魂突然有了追求都是因为现实里一下子太空了吧。

但平心而论,我突然开始很同情他。在一段感情没指望的时候,在大家都只会忙着找出路找下家的时候,为什么谁也不会停下来问一下自己:咦?为什么一定要有结果?为什么没有结果就一定不能在一起?

这个问题听上去很废话,别说女生了,连我小的时候,我父母都反复告诫过我,“没有结果的恋爱不要谈”。当时我还处在心智蒙昧期,战战兢兢地就信了,好像恋爱突然规定了配额,一旦乱用,很容易不慎用完,然后人生就要面对苍茫大海一样的惶恐。男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女人,这样的话她们从小到大已经听到耳朵出茧了。

但仔细想一想,什么叫有结果?

结婚就是有结果?在这个时代,谁有把握一旦结婚,不管你对对方,还是对方对你死都不会离?不敢保证吧?那就不叫有结果;生了孩子叫有结果?从生命个体上说,一个孩子一旦出生,人生已经是属于他的了;那……还是和你相伴终老叫有结果?先不说这样谁有把握断定,且容我问一个比较荒谬的问题:人生下来,就知道肯定要死,换而言之,人生本身就是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结果的,既然如此……

为什么每个人都不急着去死?

为什么在除了死这件事以外,我们每个人都要孜孜不倦地纠结一个结果?明明万法归宗,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即便如此,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昂着头,伸展着身躯像向日葵一样努力而尽力地活着?哪怕道路不同,取道各异,也无论如何要把自己活得姹紫嫣红?明明知道是没有结果的呀?

这样的问题,是不能深究的,因为一问,只能回答出一个期期艾艾的答案:“因为……因为要享受过程呀……”

其实,谁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会死。人是不能时时刻刻通过意识到自己会死而活的,那样会疯的。所以在“基因繁衍”的骗局下,我们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搞囤积,我们管那样叫有结果。其实是血液里的基因在鞭策我们:不这样的话,人类就要灭亡了啊!

于是在这样的“结果论”中,感受就被牺牲掉了。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使命,“体验”本身就被牺牲掉了。结果变得非常重要,世人也不管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说到这里肯定有一堆脑子清楚的人跳出来说:我们说的结果,就是幸福,是岁月静好。

每一个现世安稳的假象背后,都是一堆没有生命体征的牢骚。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没有寿终正寝,就永远没有“结果”这个东西。就像我这个朋友,大学一毕业,就结婚生子,当时大家都很羡慕,觉得他那么早就有归宿了。谁料到他会又离婚,又在这个人世踯躅独行,陷入另一场“有结果没结果”的旋涡中去呢?

生命就是开花,从不开到开无可开,怎敢轻易提结果?连刘若英的歌,都只敢唱《后来》而已……

不辜负的人生

曾经有几年逛宜家是我无聊的时候最喜欢的消遣,你要说原因,可以说很多很多,那里有很多很多漂亮的家具,天才设计师独具创意的设计——在里面可以激发很多灵感上的东西,哪怕有时候是错觉;有很多很多超级有审美的家居师给你布置样板间——我曾经站在一个只有三十五平方米(上面明码标的)样板间前目瞪口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话仿佛就是为它而生的,非但如此,而且不嫌拥挤,该有的情调、韵致一样都不差。有好些时间里我甚至打算为这个“装置艺术”专门去买一间只有三十五平方米的房间(一米都不能差);随处可见的铅笔也削得很漂亮,哪怕平白揣在兜里也觉得自己很有画家的风范;东西好吃又便宜,一只热狗只卖两块钱,饮料则可以无限制地喝,只要你不担心肾出现问题。

这个大卖场,几乎是品味全面爆发的大秀场。

但没过多久,我就顶不住了。原因你自然知道,如果你没去过我就大致跟你讲一下:它是一种迷宫型的单向性设计游览,基本上是三层,从第三层开始逛起,从开始走第一步——不不,大约是走上五分钟之后,你就再也没法往回走了。只有顺着它的路线一步步往前走着,沿途看椅子啊、床啊、沙发啊、柜子啊、儿童用品啊,然后是灯啊、窗帘啊,各种这样那样的所谓别人给你准备的“两边的风景”。

这样的设计自有商家的考虑,一是不让你错过任何他们的产品;另一点,还是不让你错过任何他们的产品。但就是这一点,常常逼得我发狂,每次一旦走进去,走上三五分钟后,一条不归路就自动产生了。你只有顺着安排好的路线,拐弯,拐弯,直走,再拐弯,下楼,再拐弯,往兜里放东西,再拐弯,实在太累了,吃点儿东西,再直走,拐弯。

简直要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