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10093300000022

第22章 流亡霸主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称霸中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但是,在他成为晋国国君之前,却经历了一段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那么,身为晋国公子的重耳,为何会沦落到流亡列国的悲惨境地?在这段流亡之路上,晋文公究竟遭遇了怎样的艰难坎坷?他又是如何从一个流亡公子成功复国,并成就一番霸业的呢?

嘴甜的美姬好危险

宋襄公想当霸主,没有实力,所以打仁义牌,最后把命都搭了进去。不过,这位糊涂君主临死前终于英明了一把,他对自己的太子说:“以后你一定要跟晋国的重耳搞好关系。”这个临终嘱托,让实力不济的宋国,过了好些年太平日子。

重耳是晋献公的公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晋国在北方中原诸国中是很有实力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而且土地肥沃,生产发达,又有太行山脉为依靠,完全不像中原诸国,处于大平原上,无险可守。

但是,凡事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晋国是有优势,但也有劣势。它的劣势就是国土偏北,紧挨着游牧民族。

所以在晋国的土地上,也生活着很多彪悍的游牧民族。在常年跟这些民族打仗的过程中,晋国人也形成了彪悍尚武的性格。晋军的战斗力,在春秋诸侯里边是很有名的。

一般来说,士兵能打仗肯定是好事儿,但这也得看士兵听谁的。如果他们不听国君的,那可就不妙了,很容易爆发军事政变。

春秋时代的国君,跟后世的专制君主不一样,他们说话不是真正算数的,他们的权力是和底下的大夫、贵族们分享的。

晋国的首代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所以晋国是周王室的近亲。据说有一次,周成王跟弟弟在御花园里玩儿,周成王拿起一片树叶子,瞅了两眼后说道:“这片树叶子很像玉珪(祭祀用的一种礼器)。”然后,周成王看着他的弟弟,接着说:“那我就封你做诸侯吧。”

第二天,大臣对周成王说:“您既然跟您弟弟说了要封他做诸侯,就真的要封,君无戏言。”这一下,成王只好不情不愿地把弟弟封到唐,做了唐国的首代国君。后来,唐国改名为晋。

晋国国君代代相传,传到春秋初年,晋国内部的贵族势力已经尾大不掉了,听国君话的人越来越少。齐桓公称霸时,晋献公继位。他当了十六年的国君,也进行了一些军事扩张。

晋献公晚年,晋国已经是跟齐国、秦国接壤的一个大国了。晋献公不仅进行了领土扩张,还进行了一番政治改革,杀了很多宗室贵族,把大权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

从晋献公的这些措施看,他应该算是个有为之主,但他后来找了个女人,给晋国带来了一场大动乱。

晋献公继位第五年,晋军去攻打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得到了一个叫骊姬的美女。这位美女不仅长得花容月貌,而且很擅长花言巧语,因此深得献公的宠爱。

过了几年,骊姬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奚齐。然后,献公在骊姬的挑唆下,赶走了太子申生和次子重耳,立了小儿子奚齐为太子。

献公一去世,小儿子奚齐就继位了。有一部分大臣很不服,他们支持逃到国外的公子申生,因此双方发生了斗争,杀来杀去,最后申生、奚齐全死了。因为这时重耳也跑到国外去了,只好由献公的另一个儿子继承了君位,这就是晋惠公。

重耳逃出晋国之后,先跑到了狄国,因为他的母亲是北方狄族的女子。当时跟随他逃难的,还有一帮文臣武将,大多也都是狄国的。狄国虽然只是个小国,但毕竟和重耳有亲缘关系,重耳就在这里暂时居住了下来。

重耳这一住就是十二年。他后来结婚生子,日子过得还算太平。当时重耳已经五十多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所以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看着自己跑来跑去打酱油的儿子,他觉得也挺幸福的。

虽然重耳没有远大追求了,但他那个做了晋国国君的兄弟却还一直惦记着他。晋惠公是因为前面那几位哥哥都死了,才当上国君的,所以他认为兄弟对他来说是个威胁。

当晋惠公得知重耳流亡在狄国后,很不高兴。他向狄国施加压力,想置重耳于死地。

重耳的心酸流亡史

大国有令,小国哪敢不从,为了晋国的公子弄得大军压境,这买卖可划不来。好在重耳平时人缘不错,就有人向他通报消息说:“你的好兄弟要你的项上人头,我们国君已经答应了,你赶快跑吧!”重耳一听赶紧收拾东西,带着自己的手下就开溜了。

出逃后的重耳原本想去齐国,因为当时的齐国还是齐桓公当政,所以肯定不会受到晋惠公的胁迫。但问题是,狄国跟齐国不挨着,中间要经过卫国。这时候就又出状况了。

那会儿盘缠、行李都很重,专门得有一辆车拉着。帮重耳拉车的人竟然拉着一车的盘缠跑了。这样一来,重耳这一伙人在路上可就吃尽了苦头。

到了卫国,重耳一行人被拦了下来,卫国国君死活不放行。于是,他们只好绕个圈,逃到了齐国。

逃亡的生活非常艰苦,没有钱就只能饿着肚子赶路。有一次重耳实在饿得不行了,就让手下去向正在田埂边吃午饭的农民要点吃的,农民没有答应。于是这个手下又问他要一个碗,好弄点水喝。农民就不耐烦了,随手丢出了一块泥巴,很不痛快地说:“你吃这个吧。”

这时一个侍卫勃然大怒,要出手教训这个无礼之人,但被另一个人拦下来了。这人说道:“此乃天大的好事儿,咱们虽然落魄,但弄点粮食吃还不算什么难事儿,若要攻占领土,那可就难了。这位农民伯伯把这块土给我们,这是天赐。”

有土地没土地这都是后话,眼前最要紧的问题是没得吃。此时,重耳的一位手下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做了一罐肉汤。重耳吃完之后,大家伙才又继续逃难,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地到了齐国。

齐桓公当时正在笼络各路诸侯,图谋霸业。他一听重耳来到,立刻就派大臣出城迎接,然后摆酒席接风,还把自己远房的侄女嫁给重耳,拨给他们一行人二十多辆车马。

重耳一行人就这样在齐国安顿了下来,又过上了平静的流亡生活。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齐桓公就病死了。齐国众位公子争位不休,内乱不止。

重耳的手下觉得再在此地住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就建议重耳去宋国。但重耳实在是不愿意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老爷子这会儿都五十多岁,年奔花甲了,他不想再四处流亡,活活受罪。

于是,重耳的手下就聚在一棵树下,商量怎么能让重耳离开齐国。重耳娶的齐国媳妇儿很贤惠,也跟他们一起想办法。

一天晚上,重耳的齐国媳妇儿设宴,借机把重耳灌醉,然后派人把他抬到车上,直奔宋国而去。重耳酒醒了,发现自己躺在车上,才知道上当受骗了,跳下车来见人就打。但是,怎么打也没辙,只能继续赶路。

重耳一行人流亡到曹国、宋国,受了很多罪。曹国国君是个势利小人,见重耳是落难公子,将他羞辱一番,没有收留。宋襄公倒是个厚道人,但他在中原争霸中失败,自己又受了伤,根本无力帮助重耳。

虽然宋襄公不是打仗的料,但他看人的眼光很准。临终前,他嘱咐儿子,晋国公子重耳很了不起,以后遇到事儿找他准没错。

重耳在宋国虽然被招待得很好,但老这么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于是他们一行人又离开了宋国,来到了郑国。

没承想,郑国国君连理都不理他们,这帮人只好再奔楚国。楚成王非常好客,见这个北方大国晋国的公子千里来投,就把他们当作贵宾热情招待。重耳也成了楚成王的好哥们儿,两人关系不错。

有一天,楚成王和重耳一起喝酒时,开玩笑地说:“公子,您日后若是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准备怎么报答我啊?”

重耳非常感激地说道:“若是托大王您的洪福,让我能返回晋国当国君,我一定让晋国、楚国世代友好。如果两国不得已发生了战事,我会退避三舍,给你面子。”在古代,三十里是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楚成王听完拈须大笑,但坐在底下的楚国大臣们却不高兴了。他们对成王说:“重耳这家伙出言不逊,国君还没当上呢,就说要跟咱们打仗。他将来一定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咱们不如趁早把他干掉。”

但成王不同意,他对大臣们说:“重耳素有贤名,连上天都要保佑他。他会这么说,最起码证明他很实诚。”

翻盘的机会终于来了

重耳在楚国客居时,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晋惠公的儿子在秦国待了一段时间,娶了个秦国老婆。后来晋惠公一死,他也没跟秦穆公打招呼,就直接跑回晋国接班去了,成为了晋怀公。

怀公一上台,就和秦国断绝了来往,秦穆公大骂晋怀公是忘恩负义的小人。秦穆公还派人四处打听公子重耳的下落,准备扶植重耳登位。

楚成王知道这件事儿后,就借机将重耳送入了秦国,也算是帮他一把。就这样,这位晋国公子又来到了秦国。

在重耳之前,秦穆公就曾经多次插手晋国事务,导演晋国内部多次动乱。他企图以此为机会,进入中原。但是,秦穆公的运气很背,在他帮助下上位的晋国国君,都是上位之后就翻脸的。

这时候在晋国有资格继承君位的宗亲中,就剩重耳一个了。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了阔别近二十年的祖国,并将晋怀公赶出了晋国。这时候的重耳已经六十三岁了。

重耳继位后,迅速整顿内政,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个时候的重耳就是晋文公了。

在一帮老臣的辅佐之下,晋文公励精图治,使晋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重耳修复了与秦国的友好关系。从晋献公到晋文公,晋国与秦国三代联姻,所以今天有一个成语叫作“秦晋之好”。

晋文公还消除了原来统治集团之间的对抗,实现了权力的再分配。他在经济上实施了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赋税,大力发展了生产。在军事上,晋文公把晋国原来的两军,改为上、中、下三军,使晋军成为了诸侯国中战斗力最强的国家。重耳治国这短短几年,晋国政平民富,形势一片大好。

后来的人总结晋文公的改革,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尚贤。原来周朝搞分封,血缘亲疏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到了这个时代,宗法制跟社会的发展已经明显不适应了,所以晋文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第二,赏功。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他继位之后,不再分封宗室子弟,而是根据手下人的德行、才能、功劳进行封赏。这样就使一批原来不是大贵族出身的人才,进入到了统治集团的核心,革除了原来血缘贵族把持晋国政治的途径。

春秋一哥也会退避三舍

晋文公继位的第二年,周朝内部发生了祸乱。晋文公派兵平息,安定了王室。周天子赏给他四个郡邑,于是晋国的疆域又扩大了。

又过了两年,楚国大将统率五国联军,攻打宋国。宋国形势堪危,于是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就跑来向晋文公求救。

晋文公早就明白,要想成为中原霸主,就得先打败楚国。于是,晋文公率领三军去救宋国。

晋军首先攻占了归属于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俘获了这两国的国君。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些私怨的成分。这两国国君当年对逃难的重耳相当不敬,所以重耳捎带手就教训了他们一下。

曹、卫被攻占之后,楚国仍然围困宋国的国都。楚成王本来就不想与晋国交战,一听说晋文公还亲自率军出战,就下令退兵。但楚国的大将成得臣不服气,不肯半途而废,非要跟晋文公比画比画。成得臣还派人去通知晋军,让他们把曹、卫两国的国君放回来。

晋文公决定将计就计,他暗地里对这两国国君说:“我可以恢复你们的国君之位,但你们必须跟楚国断绝一切往来。”

曹、卫这两国的国君,都是典型的势利小人,墙头草随风倒。他们对晋文公说:“只要您能恢复我们的君位,我俩肯定断绝与楚国的一切往来。”

成得臣本来还想救这两国的国君,没想到他们与晋国串通一气,把他给卖了,气得他跺脚大骂,说这分明是重耳在捣鬼。

他立刻调动全军,向晋军逼近。楚军一进军,晋文公就下令后撤。军中将士都很纳闷,为什么人家一来我们就得跑呢?

晋文公就跟将士们解释说:“当年我流亡的时候,楚成王曾经帮助过我,我也答应过他,若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国要退避三舍。”

于是,晋军就连退三舍,撤到了卫国境内的城濮。他们在此列好阵势,安营扎寨。楚军以为晋国不堪一击,便紧随其后跟了上来。成得臣还派人给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蛮横。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打响。晋军首先向楚军右翼发动猛攻。楚军的右翼是由陈、蔡这两国士兵组成的。蔡军在战场上一直表现得很菜,陈国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他们一遭打击,将士们就惶恐万分,迫不及待地弃阵逃跑了。

成得臣气急败坏,指挥中路军向晋军反扑。晋国的大将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导士兵假装败退,又在战车后面拖上树枝,在地面上扬起阵阵尘土,显露出十分慌乱的样子,想诱敌深入。

成得臣狂妄自大,不知是计,率领楚军紧追不放。就在这时,晋军埋伏在中路的将士拦腰冲杀出来。楚军腹背受敌,死伤无数。成得臣方知中了晋国的埋伏,可惜悔之晚矣。

在几员大将的拼死保护下,成得臣才得以突出重围。晋文公一看楚军大败,念及楚国当年对自己有恩,就下令穷寇勿追,鸣金收兵。

成得臣打了败仗,没脸回去见楚成王,就自杀了。城濮一战晋军大胜,这个消息传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后,周襄王和大臣们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觉得楚国是蛮族,始终是华夏文明的威胁,这次总算打压了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周襄王亲自犒劳晋军,晋文公向他献上楚国的俘虏、兵车,而且还给他建造了一座新宫,并且约请各路诸侯,聚集起来订立盟约。

在这次盟会上,周襄王向大家推举晋文公做盟主,就这样,晋文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城濮之战,成就了晋国的霸业,也使楚人北进的脚步暂时终止。在城濮之战前,楚国已然形成了对中原诸侯的绝对优势。如果这时候无人出头阻挡,楚国甚至有可能一鼓作气,兼并整个中原,因为它跟周王室没有任何感情,恐怕周王室的覆灭要提前好几百年。

城濮之战后,楚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实力犹存。晋国虽然奠定了霸业,但却没有乘胜追击。于是,南北对峙的局势就形成了,并且延续了整个春秋时代。

晋文公当霸主没几年,就与世长辞了,毕竟他岁数也挺大的了,在那个年代也算是高寿了。

晋文公死后,晋国的强盛仍然维持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在这期间,晋国、楚国、秦国为了争夺春秋一哥的位置,打得不可开交。那么,这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