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10093300000011

第11章 武王伐纣(2)

周文王想了想,又改派了一名官员去请。官员来到渭水边上,姜子牙依然不理他,还是一边钓鱼一边说:“大鱼不上钩,小鱼非我求。小鱼一边儿玩儿去,叫你家大鱼过来。”

周文王这下才意识到,这位摆钓鱼造型的老头儿不是一般人,别人的脸面都不够大,只能自己亲自去请才行。

于是,周文王吃了三天素,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衣服,带着厚礼亲自去聘请姜子牙。

周文王和姜子牙一聊天,就发现他通晓历史和时事,学识非常渊博,于是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

姜子牙答道:“要想治国兴邦,君王一定要重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周文王一听就非常高兴,他对姜子牙说道:“我的老祖宗曾经预言,当一位圣人来到我身边时,周国就可以兴盛。看来,您老人家就是那位圣人啊!”

于是,周文王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并打算亲自拉着车回宫。上了年纪的文王太高估自己的体力了,他拉了八百步后,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回头对姜子牙说:“寡人实在是走不动了。”姜子牙微微一笑,回应道:“你单车拉我八百步,我保你江山八百年。”

姜子牙被文王请回宫后拜为太师,成了周的首席谋主和最高军事统帅。后来,周朝的统治——当然是西周、东周加在一起,还真是八百年左右。

拼实力也要看天命

周文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如虎添翼,周的国力更胜从前。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一共干了六件大事儿。

第一年,周文王成功调解了虞国和芮国的纠纷。这两个国家都是商的属国。他们发生争执后,不找商王裁决,而是慕文王的威名,请文王裁决。

据说,这两个国家的使者来到周国后,看到这里的民众都很礼让,一派君子之风,都觉得很惭愧,觉得自己如此斤斤计较、争来争去真是太不像话了。于是两国都各让一步,化解了矛盾,并更加忠心地效力于周。

随后的几年,在文王的领导下,周又出兵解除了西面、北面的威胁,兼并了若干小国,对商都朝歌构成了直接威胁,并把周的都城东迁到了渭水平原,建立了丰京,然后向南扩展势力,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

此时,商朝的大臣们无不感到来自周的压力,一片混乱。他们纷纷对纣王说:“您要当心了,周如此强大,肯定怀有不臣之心。”

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的纣王早没心思管这个了。他不仅不管,还嗤之以鼻地说道:“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岂能撼动我大商朝的铁打江山!”

就在周文王顺利迁都,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他却不幸患上了重病。临终前,文王嘱咐儿子姬发:“该出手时就出手!”

姬发就是周武王,他是文王的次子。虽然周文王壮志未酬身先死,没能亲自攻灭商朝,但他却为儿子东进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障碍。

武王继位后,继续拜姜子牙为军师,并让自己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为太宰。他沿用文王的策略,积极任用贤臣,同时联络更多的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周的力量。

经过若干年的苦心经营,周的实力更胜从前。此时,武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军事演习。如此大的举动,吸引了一百来号诸侯前来归附——天下人心明显已经归周,纣王已成失道寡助之势。

这时候,许多诸侯都劝武王趁势东进,一举拿下朝歌,但是武王清楚,商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会轻举冒进。此次演习的目的,主要是向商示威,借机试探商的虚实。

忙着玩乐的纣王对周人炫耀武力的举动,毫无过激反应。武王一看目的已达到,就下令撤军,并对大家说:“诸位不知天命,别着急。现在殷商气数未尽,时候还没到呢。”

班师回朝后,武王不断派间谍去察看商的国情。间谍纷纷回报,说纣王不听劝谏,耽于女色,淫乱不止,商的贵族和小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武王听后,只是淡定地说道:“知道了,时机未到,不着急。”

之后不断有人来报,陈述商的种种腐朽,但武王仍然按兵不动。直到一个间谍回来报告,说商军的主力都去征东夷了,朝歌内防空虚后,武王才哈哈大笑道:“商纣的末日到了!”

此时,周经过两代君王的养精蓄锐,已拥有足够的灭商实力。武王果断决定发兵伐商,并通告诸侯友军。武王十二年春,伐商大军向朝歌进军,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打到了商都的郊区——牧野。

敌人都杀到家门口了,商纣王才如梦初醒,赶紧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此时商军的主力正在东夷地区打仗,一时半会儿调不回来。万般无奈之下,商纣只好下令将都城中关押的囚犯,连同奴隶和战俘都武装起来,组成了一支号称七十万人的大军,开赴前线,与周军大战于牧野。

囚犯和奴隶能真心为商纣卖命吗?他们哪一个跟商纣没仇啊?好家伙,你前天把我家人杀了,今天反倒让我去拼命,做梦!所以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打算和周国的军队打仗。两军照面时,这帮人齐刷刷地向后转,把矛头对准朝歌齐步走,倒是把武王看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牧野之战其实特简单,基本上没怎么打,战争场面远远不如《封神演义》中描述得那么复杂。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仓皇逃进内城,梳洗打扮一番后登上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烧没了。

武王赶到后,找到了纣王的焦尸,砍下他的脑袋示众,然后处死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并责令纣王的儿子武庚施行德政,同时继承商的祭祀。商的民众见武王如此宅心仁厚,都非常高兴。

周人经过数代努力,推翻了统治长达六百年的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有为君主。

封邦建国,做大做强

周灭了商之后,疆土进一步扩大。周武王吸取商亡的教训,采取了箕子的建议,实行封邦建国,按照疆土距京城的远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诸侯国。

同姓和重要的同盟异姓侯国,被分封在原殷商王畿内,和其他重要属国一起,作为王室的藩屏,保卫周朝的安全。

投降的商朝贵族,留居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便于监视。降周的商朝属国,迁到周人势力外围,置于接近蛮夷的地区,让他们抵抗异族入侵。

被分封的诸侯可以拥有军队,可以世代相袭,还可以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士。士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再往下就是平民和奴隶了。

不管分封到哪一级,诸侯都要管理好自己的领地,并忠于周天子,承担起对天子的义务,比如进贡、朝拜。天子对诸侯享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过问之权。

武王建立起的这种封邦建国的方略,相对于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状态,是一大进步。它更好地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通过分封,周王控制了全国大片的疆域。虽然这种控制不能和秦统一六国之后,王朝的集权控制相提并论,但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阻塞的年代,这种方法是维护周王权威的不二之选。

举个例子,那时候,从西周的首都镐京(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出发到北京,可能就得走一个多月的时间,甚至可能连路都没有,随时都得准备好工具开路,交通十分不便。

周朝在极盛时期,人口能达到一千万,领土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它的疆域南到湖北、湖南,北近辽宁,东至大海,西至陕西、甘肃。如此广大的地区,光指着中央集权来统治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也不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所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制度。周王朝直接控制成周和宗周,也就是长安、洛阳周边的地区,剩下的地方全部分封出去。最多的时候,周王朝号称有八百诸侯。

分封制的实施,实际上也扩展了周朝的疆域。因为每个诸侯国都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他们这一扩张,原来不归周朝管的地方,也就变成了周朝的属地。所以,这一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可惜的是,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由于当时的成王尚且年幼,所以周朝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一位历史名人的手里。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