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曾经的难解之谜(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7000000034

第34章 观天测地的埃夫伯里石圈之谜

埃夫伯里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东距伦敦129公里,有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新石器时代遗迹组合。尽管名声不如其南面约32公里的圆形石林显赫,但埃夫伯里综合体的规模却比前者大得多。它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景观之一,在仔细观察之后,人们有可能发现,那些人工营造的纪念性建筑经过巧手的雕琢。已与周围地区的自然地貌融为一体。

这一神圣景观的著名特征是埃夫伯里石林本身,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圈,埃夫伯里村的大半部分便为它所环绕。这座石林的壕沟有一道外堤。壕沟原来深10米,从外观看依然明显地保留着原有的特征,只因时代变迁,现已几乎填平。修建埃夫伯里的外堤用去近20万块白垩石,这些石块都是用鹿角做成的丁字镐采集的。壕沟内的面积超过11.5公顷。

现存的直立石块位于壕沟的内侧边缘。这个大圆圈的直径为347米,圈内有两个较小石圈的遗迹,一个在石林的北半部,另一个在南半部。北面的圆圈有一个圆心标志,目前仅存两块石头,被称作“凹圆”。在南部圆圈的中心有一块高6米、周长25米的巨石,被称作“方尖碑”。古文物收藏家威廉·斯蒂克利曾于1723年画出这块石头的草图,但即使在那个时候,它也已经倒在地上了。后来,它又裂成几块并被移走,但直到19世纪,在五朔节庆典上使用的五月柱还立在那里。20世纪30年代,在对方尖碑的一部分进行修复时,在它原来的位置上建造了一个大的水泥柱基作为标志。在石林之内的其他地方还放置了石块。从它的南侧入口起有两道平行石排即肯尼特河,长达1.6公里。河边曾有一个巨大而神秘的木制建筑,外面围起栅栏,但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遗迹。这条石道在这个点位向东拐弯,沿奥弗顿山向上延伸,直达现称作“圣所”的遗址。在这处遗址上显然曾营造过一系列木结构建筑,或者埋设过多根像图腾柱那样的礼仪柱,但最后形成了一个石圈。斯蒂克利看到石圈已被毁坏,内心愤怒至极。“圣所”的用途不得而知,但它很可能是举行仪式时放置死者的地方。考古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人的骸骨和在那里举行宗教节庆活动的证据。

这座石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2600年,据认为与西南方1.6公里处的希尔伯里山同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尽管从外表看,希尔伯里山像一座天然形成的小山,但它其实是一座人造土墩,顶部平坦,形如平台,有一座用自垩建造的敦实的次极建筑。希尔伯里山高40米,是史前欧洲最高的同类地貌特征。人们曾一度认为它是一座青铜器时代的坟冢,但1969—1970年间进行的发掘表明,这座土墩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其中心没有墓室或内室。不过,考古学家们也确实有所发现。几乎有5000年历史的草类保存在土墩的中心部位,颜色仍足绿的,同时还在草中发现了飞蚁残骸。因此,虽然专家们无法搞清希尔伯里山究竟是哪一年开始建造的,但他们却可以确定建造工作开始于7月的最后一周或8月的第一周希尔伯里山以东不到0.5公里的地方有一道天然形成的叫做韦登山的山脊,新石器时代的埃夫伯里居民为什么建造一座像希尔伯里这样的大土墩,并把它放置在一道与它几乎等高的天然山脊旁边呢西肯尼特和东肯尼特两座条形坟墓位于希尔伯里山南侧。在这个综合体中,它们都属于最古老的地貌特征。西肯尼特已经过发掘,呈东西走向,是约公元前3600年的产物。在它的东端有一座由巨石组成的正立面,入口内有一条通道与一座石造内室相连。侧面的多个内室偏离通道。在这些内室发现了,经过仔细挑选的人骨,据认为,在这里曾举行过祭奠祖先的仪式,因为在一个长时期内人骨接连不断地被放置在里面。它肯定不是一般的坟墓。最后,在希尔伯里和石林被人们使用之后,在条形坟墓中进行的活动便告终止,在通道的入口处还放置了一块巨石,以将入口堵住。不过,就其他方面而论,这个内室综合体仅构成这个坟墓——长100米,平均高度为3米——很小的一部分。据认为,这座坟墓一度很短,尽管将其加长的原因至今不明,但至少有一种理论认为与古代的视线有关。

在埃夫伯里周围还有其他一些条形坟墓的遗迹,但较为重要的是俯瞰整个地区的温德米尔山。这个天然地貌特征位于石林以北刚刚超过1.6公里的地方。这座小山是整个综合体的“祖母”。约公元前4000年,在那里还未竖立任何石柱之前,甚至在西肯尼特之类的条形坟墓陆续建成和投入使用时,人们就出于未知的原因而在这里会面了。

肯尼特河从埃夫伯里的神圣区域流过,河水从斯瓦罗海得泉眼中流出,到达希尔伯里后在起伏的山地上蜿蜒穿行近1公里。这个泉眼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具有特殊含义,因为泉眼在冬天的几个月里会滴水不流,到2月份泉水又会神奇地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再次涌出。实际上,即使晚至18世纪,肯尼特河的名字在当地人看来也仍然与外因有关,并与“狡诈”等单词一起共用古体英语的同一个词根,而“狡诈”一词原来则有“聪明”的意思。肯尼特河的河水大体朝着出生太阳的方向流动,故被认为具有祛病健身的功效。

这处新石器时代的景观虽然保存完好(地上树木的数量和总体面貌大概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状况并无太大不同),但与天文学有关的发现却是最近才在埃夫伯里完成的。西肯尼特条形坟墓曾对着二分点日出,但这可能仅是一种巧合,因为它以东西为朝向;该综合体内其他坟墓的朝向也各有不同。几位研究人员已在这处遗址上找到了与天文学存在的联系,但在1989年,一种与天文学有关的新情况被提出来。笔者曾花费几年时间研究整个埃夫伯里综合体,试图看看可能遗漏了哪些东西,因为这里肯定有某些与古代天文学有关的残迹。在“希尔伯里”这个名字中存在着一条线索——这或许是“索尔伯里”(意为“太阳山”)的一种讹误?有则传说尤其有趣,其中提到一位身着金衣的国王被埋葬在希尔伯里。这莫非是神话之中代表太阳的那种形象?看来,希尔伯里山,而非埃夫伯里石林,才可能是埃夫伯里综合体的中心。它像一个车轮的中心,石林、圣所、东西肯尼特条形坟墓和贝克汉普顿的另一座条形坟墓全部处在它那参差不齐的周边上。从这些各不相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观察希尔伯里,你会突然注意到一个奇特的巧合。天际线与希尔伯里的轮廓总是在希尔伯里山的平顶和一个残存的岩脊之间交叉。岩脊在山顶之下约5米处环绕这个山冈,对这一情况以前从未有人做过说明。从石林之内的方尖碑朝那里眺望,这种视觉上的巧合尤显突出,因为远方的地平线会突然下沉,与韦登山前景上的斜坡重合,使希尔伯里山的山顶夹在两者之间,刚好看得见。这条视线可能要在收获季节来临时才会出现,因为韦登山山坡上的谷物在熟了的时候,会把那座大山岗全部遮住,让人无法看到。据了解,史前时代的谷物(在新石器时代,埃夫伯里一带就种植这种谷物)长得要高一些,因此,每到收获季节来到时,那里的景色就会被全部挡住。这一点很可能与希尔伯里始建于7月末和8月初——传统的收获季节——有关。这一时期在基督教历法上称怍“兰马斯”,在古凯尔特历法上则称作“拉赫纳萨”。正如研究者迈克尔·戴姆斯所说,希尔伯里很可能是一座丰收山,所象征的是慷慨大方的大地母亲。希尔伯里山与斯瓦罗海得泉眼相距如此之近,也进一步说明这种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

从西肯尼特条形坟墓还可以看到特殊的景象。天际线的重合只发生在条形坟墓的西端。这一情况能否说明这座坟墓曾被扩展的原因?考古学家们估计,扩展工作大概是在希尔伯里和石林正在建造时完成的,所以时间上的安排非常合适。或许对已经存在的古代坟墓进行改造是为了使之符合新布局的要求。另外,从此处所看到的与希尔伯里山轮廓线相交的那条天际线其实是由温德米尔山主体构成的。所以,无论从垂直的方向看,还是从水平的方向看,那条视线都十分精确,并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个综合体所涵盖的新石器时代所有不同时期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条天际线为什么会发生重合呢?希尔伯里山那个顶端部分到底有什么奥秘之处。实际上,这曾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从平坦的希尔伯里山顶向东眺望,韦登山的主体会赫然出现在前面,远处,莫尔伯勒丘陵所构成的地平线则略高于韦登山。笔者突然看到,希尔伯里山的高度刚好能够从视觉上将远近两条天际线分开,近处韦登山的轮廓与远方地平线上的轮廓极其相似,只有一段除外,远方的地平线在那里略有下沉。站在希尔伯里山顶下那条已被风化的岩脊上,可以看到远方的地平线恰好与韦登山顶项重合,而下沉的那一段却刚好掉落到它的背后。经计算发现,在兰马斯一拉赫纳萨期间(和在凯尔特历法中的贝尔塔尼日即5月初期间,此时太阳将从东方地平线的那一部分再次升起),这一段为初升的太阳提供了一个窗口。在这一时期,从希尔伯里山的山顶和岩脊上眺望,你很可能会看到两次日出。

年8月1日在希尔伯里进行的观测表明,这种双重日出的效应有多么显著。站在希尔伯里山的山顶上,可以看到太阳从远方地平线上升起、扶山顶快步下到岩脊上,你会发现,在一两分钟后,从韦登山主本上方,太阳好像是在做第二次升起,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日出的礼仪效应。但是,还有令人惊奇的是将要发生。假如从希尔伯里的山顶向西看,这座大山岗的影子当然会投射到大地上。但是,在阴影的外面,却可以看到一道长长的金光。它给观测者的感觉就像是希尔伯里山——大地女神的象征——正在向谷物和土地表示祝福。后来发现,这种效果是光线在露珠中发生折射所造成的幻象。如果站在一块田地里,背对着太阳,你会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周围放射着光芒,形成一个人们所说的“光轮”。“希尔伯里光轮”是同种效应的放大,因为观测者处在高出地面40米的地方,他或她的影子会落在较大的希尔伯里山阴影之内。这种效应只能出现在兰马斯一拉赫纳萨和贝尔塔尼节庆期间的日出“窗口”内。

这一证据表明,这座大山岗代表大地女神,并从宇宙论的角度将大地和天空统一在整个埃夫伯里综合体的神圣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