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展开翱翔的翅膀(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6800000013

第13章 神秘的“夜太阳”之谜

当你在夜晚抬头仰望明月的时候,却发现悬在头顶的是一轮红日,万道金光洒向人间,你是否会感到十分惊讶呢?这就是神秘的“夜太阳”之谜。古今中外都有着半夜出现太阳的记载。最早的记录可以溯到公元前2世纪。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63年,在意大利就曾出现过“夜太阳”。

在中国,“日夜出”的历史更加悠久。《汉书·地理志》记载着“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敌莱子立此城,以不夜城为名”的条文。莱是西周国国名,公元前567年为齐灵公所灭,因“日夜出”而赢得了“不夜城”的美名。

以后,关于“夜太阳”的描述更是散见于正章典籍、野史笔记中。

《古今图书》:“汉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戊申(公元139年6月11日),有如日夜出。”

《晋书·天文志》:“晋元帝大兴十年十一月乙卯(公元318年12月16日),月夜出,高三丈,中有青赤珥。”

《建康志》:“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公元520年10月25日)夜,有日见东方,光灿如火。”

《诲盐县志》:“清顺治十年闰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651年8月16日)夜三更,红日出东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灭不见。”

地球学常识告诉我们:当夏至日、冬至日来临之际,在南、北极圈内,会出现长达半年的极昼——即使是深更半夜,依然是红日当空。比如挪威北部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城市,半夜12点还是彩霞满天,“日夜出”长达70几天。这是因为,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交成66.5度的夹角,造成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所以,在夏天,很长时间内太阳不分昼夜总是斜着照射到地面,越往北极,时间越长。在南极圈的冬天,也是这种情况——这也是到南极科学考察选择在冬天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意大利和中国处在中纬度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因此,人们看到的肯定不是真正的太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夜太阳”现象呢有专家提出,当太阳出现大耀斑时,太阳上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形成极光。其中的一种是由许多射线构成的射线结构极光,如在移动时遇上磁天顶,射线便会在磁天顶周围集结起来,形成一个圆形发光体,这就是冕状极光。冕状极光有时就像太阳一样出现,因此,极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太阳半夜里出现。专家们推测:公元318年出现的“夜太阳”,可能就是冕状极光。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极光一般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但毕竟比较少见。所以,冕状板光并不能解释“日夜出”之谜。

也有人提出,“夜太阳”有可能是火流星。

7月8日晚20时47分,在江苏省境内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兴化晚上出“太阳”,当地的传媒称为奇观。当时,在兴化市唐刘乡姜家村西南方向约1000米远、20米高的半空,出现了一个蓝球状的火球,火球光芒四射,把姜家椭边的河水都映红了。火球出现后,颜色逐渐由鲜红变得暗淡,并且发出枝叉般的光芒,10秒钟后完全消失。姜家村近百位村民惊呼“夜太阳”,他们翘首观赏了这一自然界的奇观。事发后,人们议论纷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炎先生认为,兴化出现的“夜太阳”,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火流星。火流星经常是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与大气中的分子强烈碰撞,陨石表面被熔化,发出光芒,形成耀眼的火球,划破夜幕。火流星经常可以被人目击到,1980年8月26日晚上,上海地区上空也曾出现过火流星闪耀夜空的壮观场景,也一样被人们看作是“日夜出”。

还有人认为,“夜太阳”或者是太阳蜃景。太阳蜃景,或者说是“新地岛效应”,是关于“夜太阳”的又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在1596—1597年的那个冬季,困在北极新地岛的航海家威廉·伯伦兹正在苦熬长达176天的极夜的最后两个星期,突然,他看见,一轮红日从南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照亮了南极夜空,一会儿,太阳又突然消失,极地再度陷入黑暗之中。以后,又有人在南极也观察到了极夜时“提早”出现、片刻后又隐没的“夜太阳”。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日夜出”现象称之为“新地岛效应”。现在,科学家们已完全明白,“新地岛效应”其实就是太阳蜃景,与海市蜃楼一样,都是大气的“杰作”。原来,当太阳落下去时,阳光仍可以照射到较高的大气层,如果大气中出现不同的空气层,便会出现阳光折射而形成的太阳蜃景,这就是“夜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