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回首征服自然的历程(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6500000003

第3章 种种怪石之谜(1)

大千世界中,有一类怪石以其外形的千奇百怪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或雄伟壮丽,或清秀玲珑,或状人类样。

这种怪石无论有多怪,总能在它们身上找到自然雕琢的烙印。还有一类怪石,也许它的外形并不奇特,却有着谜一般的特性,令人百思不解。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是这一类。

身怀“六甲”的怪石我国的地质矿产工作者在江苏省漂地区发现一种身怀“六甲”的怪石,为其取名“孕子石”。它呈灰黄色,质地坚硬。从表面上看,它外观平凡无奇,但当人们用铁锤把它敲开时,里面就会滚出许多直径2厘米左右的石弹子,好似母石生下的子石;这些小子石呈圆形,颜色比母石稍浅些,成分与母石一致。

地质工作者说,这种石头怀子的现象,在我国岩石学上还是首次发现,历史上也无这种现象的记载。当前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其成因,有关人员正在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

神奇的远古石头在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座名为伊卡的小村庄,每年都有不少喜爱猎奇的游人不辞辛苦来到这里。

不过,此处吸引他们的可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一座神秘的石头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主人是加维尔·卡布瑞拉博士,馆中陈列着10000多块刻有图案的石头。

据考证,这些图案很可能出于远古人类之手,但图案的内容却展示出一种极其先进的文明:器官移植手术、输血、望远镜、医疗器械、追逐恐龙的人……有几个图案甚至描绘出了1300万年前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卡布瑞拉博士将这些石头称为“刻石”,他相信刻石上记录的是一个业已消失的远古文明。过去的几年间,他一直致力于破解刻石上的神秘图案。

博物馆里的刻石依照图案的类别,被划分为太空星系、远古动物、史前大陆、远古大灾难等几类。

卡布瑞拉博士称那些刻石头的远古人类为“格里托里西克人”。从刻石的图案上看,他们具有极为先进的文明,掌握了高超的医疗技术,例如大脑移植,以及如何克服移植过程中的器官排斥反应,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现代医学中才刚刚起步。

其中有一幅刻石的图案,描绘的就是从孕妇的胎盘中分离和提取某种泡沫状物质,并且注入等待移植的病人体内,以减小器官移植后可能造成的排斥反应。

石刻中还描述了医疗手术中,利用针灸进行麻醉的技术。有些石头甚至篆刻着有关遗传基因及延长生命的图案。

博物馆中,有4块刻石的图案酷似世界地图。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地图上描绘的陆地就是至今仍为谜团的远古大陆——哑特兰蒂斯大陆、姆大陆和雷姆力亚大陆。

关于远古大陆是否存在,学者们已经争论了上百年。

作家詹姆斯·彻奇沃德曾经发现了一块圣碑,上面描绘的美洲大陆的两侧,各有2片不知名的大陆。

探险家威廉·尼文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处岩画,其间雕刻的地图中,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位置上,都有2片神秘的陆地,人们怀疑那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和姆大陆。

柏拉图也曾提到过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在东方发现的古文献中也有关于远古沉没大陆的描述。然而,直到最近,科学家才认同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承认远古时期的美洲、亚洲、非洲都与现在大不相同。

经过地质学家的测算证实,这4块石头的确是1300万年前的地球地图,而且非常精确。

卡布瑞拉博士认为,格里托里西克人知道在其他遥远星系中存在着智慧的生命,他们拥有高超的太空技术,无需使用我们已知的能源,就能够进行星际旅行。

一块刻石上描绘出一个人手持望远镜观察天空的情形,他似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宇宙中天体的变化。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画的是银河系,上面有彗星、日环食、木星、金星,以及包括昴宿星系在内的13个星座。

更为奇妙的是,一些刻石的图案与纳斯卡平原上的某些巨型图案相同,平原上上千条由卵石砌成的线条,是何人杰作,又有何意义,至今仍是个谜。而这些线条与伊卡刻石之间有无联系,更是无从考证。

尽管对于政府来说,伊卡刻石的争论已经结束,但是这15000块石头确实存在,石头博物馆之谜还远远没有结束。

“瓦什卡拾物”

夏天,苏联科米自治共和国几个工人去瓦什卡洞钓鱼,在岸上偶然发现一个拳头大小的类似金属的物体发出明亮的白光。

一个工人捡起来仔细察看,不慎失手,石头撞击物体时迸出了火花,并散发出奇特的气味,伴有轻微的噼啪声。

他们好奇地把它带回村里,打算锯开。但是刚用锯子轻轻一蹭,锯齿下立即进出白色火花。

显而易见,这一物体具有奇异的性能。于是它被分割成几块送到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莫斯科钢铁合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继续进行研究,并被命名为“瓦什卡拾物”。

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用一系列光谱测定法对这一奇物进行了仔细分析,准确测出了其中30~40种元素的含量,其中有的元素仅由几个原子组成。

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物体是稀土元素混合物,铈含量占67.2%,镧占10.9%,钕占8.78%,还有含量不多的铁和铬,另外包括混杂其中的含量不超过0.04%的铀和钼。该研究所一个实验室的主任米列尔副博士认为,可以首先做出的结论是:这块合成物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制造的。为什么?因为铈、镧、钕等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本来很稀散(稀土元素即由此而得名),而它们在这一小块物体中的含量却多得惊人。同时,在自然界人们也从来没见过这些元素这样结合在一起。

该研究所另一个实验室的主任萨沃辛副博士认为,制造这一合成物的条件只有在我们星球以外才能存在。地球上不会有此种成分和特性的天然矿物。地球的氧通常会与铁起反应,使金属发生氧化。因此,实际上所有混合物中都会有氧化的痕迹,但是在这一物体中却没有发现这种痕迹。对它进行放射性研究的结果更使人感到意外,山岩中的铀含量平均每吨中有1克。而在捡到的这一物体中,铀含量竟高出山岩140倍,但是人们却没有发现里面有铀的分解物。换句话说,只测出铀自身的放射性。因此可以更有把握地说,这块奇异的混合物是人工制造的,其年龄约10万岁。

其他研究所的分析结果也是不寻常的。负责协调该研究的福缅科副博士谈了以下的看法:

任何由稀土金属构成的合金中都一定会有诸如钙、钠这些常见元素的混合物。即使是经过最先进的净化后获得的标准样品,利用激光分析方法也能测出这些元素。

而在“瓦什卡拾物”中却找不到丝毫钙和钠的痕迹。

专家们确信,在现有工艺水平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不含这些杂质的合金的。组成这块混合物的各部分也纯净得出奇。

例如,镧通常总是与其同组的其他稀土金属混杂在一起的。由于这些金属的化学、物理性能相似,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它们分离出来。

而该物体中的镧却极其纯净。对这一物体进行X射线结构分析和电子射线分析的结果表明,它是由许许多多粉末构成的,这些粉末具有各不相同的晶体结构。

其中最小的粉末仅由几百个原子构成。那样的合金基本上只能在几万个大气压下通过冷压法得到。合金的不寻常密度有利于这一判断,因为它的密度比按常规应有的密度低10%。

研究人员经初步分析后认为,这是直径为1.2米的环状物、圆筒或球体的一部分。

专家们确信,目前还没有能够用几万个大气压压制此种合金的设备。

从锯子一蹭就冒火花这一现象来判断,将它当作结构材料来使用是有危险的,也许它只是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燃料的添加剂。

还有一种猜测与它的奇特磁性能有关:把它置于不同方向时,磁性相差15倍以上;这样的合金可以用来进行磁冷却,从而获得极低的温度——与绝对零度只差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度。

但是为了使合金具有这种特性,必须在极强的磁场中对它进行冷压,而目前地球上的工艺水平还不能建立这样的磁场。

还有一种看法是这只不过是陨石的碎片。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1908年6月30日在东西伯利亚的石泉通古斯卡河落下陨石后,在那里的苔藓层也发现稀土金属含量增加。

落陨后生长的树木中,铈、镧的含量比远离陨区中心的树木高6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