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5300000006

第6章 "哈哈镜"之谜

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变,腐朽的封建制度面临着总的崩溃,各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达到新的高潮。各国艺术家都以自己的作品反映着这一动荡的历史。西班牙的画家戈雅则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创作了一组充满狂想、奇想的组画,这些组画好像一幅幅哈哈镜,折射出当时西班牙的社会和画家的思想。

戈雅生于1746年3月30日,1776年开始为织造厂绘制壁毯草图。在戈雅以前的宫廷壁毯画上多表现神话或王朝的"光荣历史"。而戈雅对壁毯画设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他设计的画面上,除了一些贵族游乐场面外,更多的是来自民间生活,如打猎的人、卖瓷器的人、受伤的泥水匠等,但这些题材都被戈雅美化了,反映了年轻的戈雅还不能真正理解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现实。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了戈雅的强烈震惊。当时的西班牙封建势力和宗教裁判所互相勾结,在欧洲以严酷的统治而著称于世。王权、教会继续加重剥削,国内农民大批破产,67%的土地都掌握在贵族和僧侣手中。

面对这种现实,戈雅的思想进入了一个苦闷和呐喊的阶段。画家像一个政治评论家那样,充满了战斗的热情,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达了时代的音响。创作了向黑暗社会冲击的第一部伟大作品——铜版画《狂想曲》。

不论在戈雅生前还是死后,还从来没有其他的作品可以与之相比。它们呈现了通过哈哈镜而看到的整个世界,描绘了一些半现实半想象的人和世界。

这些《狂想曲》,开始创作于1793年,最后完成于1803年,共计八十幅。组画的题材涉及范围极广,不但揭露了教会的专横、贵族的腐朽,同时也痛斥了社会上几千年的一切恶俗和病态。受西班牙民间艺术的影响,戈雅在《狂想曲》中采取了隐喻的手法。

在组画中细节的描绘很少,大多是夜的背景,因此画面给人一种简洁、有力、强烈、深刻的印象,接近于讽刺漫画的效果。每一幅作品上,都配有画家的题词。题词往往带有质问的口气,用词辛辣、尖锐,好像正在向别人或自己愤怒地发问,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它和画面构成了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整体。组画没有明确的顺序,画家的目的是以此来嘲讽西班牙社会的混乱,戈雅把自己的一幅自画像安排在组画的扉页上,似乎是组画的序曲。自画像中流露出当时作者的不满情绪。第四十三幅《理智入睡产生梦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画面上,一个青年人正在伏案入睡。这时在他的周围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动物,恶鸟在他的头上盘旋,猫头鹰正用凶恶的双眼盯着他。一只巨猫充满敌意地卧在他身旁,在画中,画家用巨猫和恶鸟来隐喻着教会、贵族和社会上的一切恶势力。入睡的青年正是西班牙人民的化身。革命的思潮帮助戈雅看到了更多不合理的事物,他觉得黑暗像梦魇一样笼罩着西班牙,他希望西班牙人民会很快从梦境中醒来,驱散这些恶魔。

在这些组画中,戈雅多次把推行愚民政策、欺压人民的统治阶级比作愚蠢的驴子,如一对悠然自得的驴子正骑在人的身上;一个表情得意的驴子正在读自己的家谱。对统治者作了无情的讽刺。还有驴子在做教师,所有的课本上只有同一个字母"A",画家的题词是:"不能再多教一点吗?"用来讽刺西班牙宗教的专制,排斥一切异端思想。在《这是裁缝可以办到的事》中,画了一群无知的妇孺跪在一棵披着僧衣的枯树前作祈祷。讽刺了当时宗教对人的愚弄,也对人民的迷信提出了善意的告诫,这是一幅构思巧妙而又寓意深刻的佳作。

《直到死神降临时》,画的是一个老妇人,她的手和脸已经干瘪得像个骷髅,她一面把一顶极其漂亮的帽子往稀疏的头发上戴,一面心满意足地瞧着镜子里面,侍仆们在旁边看着,他们忍不住偷笑,只好用手捂着嘴。题词是"死而后已"。这幅画,讽刺了当对性格蛮横、干预朝政的皇后,也带有普遍意义地批判了贵族们永无餍足的享乐追求。还有一幅名为《升与降》的狂想曲更富有哲理性:画面上有一个巨人,长着山羊般的腿和魔鬼般的面孔,他把刚刚抓住的一个人抛向天空,那个人穿着华贵的衣服,正为自己的好运洋洋得意。

他的手上和头上都喷着火焰,这个可怜的帝王还没有意识到,在他最得意时,也就是失意的开始,他会一头栽在地上。这幅《狂想曲》附有以下说明:"命运对那些追求它的人是残酷的。为了升到最高的位置所付出的辛劳将化为乌有。我们升上去只会再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