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5300000003

第3章 避雷针的发明之谜

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元1706—1790年)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物理学家。他在电学领域的研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世纪中叶,富兰克林在摩擦起电与火花放电等电现象的启发下,才认为雷电是一种大气中的强烈放电现象。他进行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物理实验——"风筝实验"。

7月的一天,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最黑暗时刻,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儿子来到野外,等待着电闪雷鸣的到来。富兰克林事先用一块大丝绸做成一只菱形的风筝,十字形的风筝骨架上装上了金属丝,他把放风筝的麻绳系在金属丝上。如果他的推断正确,风筝就能将空中的闪电引到地面上来。著名的"风筝实验"成功地证实了他的推断。

狂暴无情的闪电,经常威胁着人类及高层建筑的安全。根据这一原理,富兰克林开始研究如何消除雷电的侵害。经过多次研究,富兰克林发现,在高楼预部用不导电的材料固定一根金属棒,然后把金属棒连上一根导线通到地下。这样,雷雨时天空中的电荷就可以直接流入地下,不再对人和建筑物造成伤害。

这样,人类最早的避雷针就问世了。不久,避雷针就在美国推广使用,随后传入了欧洲。1784年整个欧洲的高楼顶上都装上了避雷针。200多年来,世界各地凡是按富兰克林学说装上避雷针的建筑物连同其室内的人和物一起,均无被雷电侵害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