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5300000025

第25章 机器人是否会有感情

在美国,有一家游乐园,因开设有模仿远古、中世纪和太空生活游览项目和容颜艳丽、相貌出众、举止温柔的导游小姐而享誉全球。一天,游乐园发生了导游小姐枪杀大批游客的恶性事件。该城的一名女记者和一名男记者前往采访,无意中发现导游小姐竟然都是机器人。

在一个秘密实验室,他们还发现了与他俩一模一样的两个机器人以及与不久即将访美的非洲某国首脑一模一样的一个机器人。实验室试制人员的一段对话更令他们毛骨悚然。

原来,这些机器人与他们的原型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一模一样,如果放入原型的生活环境,别人根本无法识破。唯一不同,也是最要害的是,这三个假人脑中都输入了按设计者意愿处理的电脑指令,比如,该首脑将违背真人意愿签署有利美国单方利益的协议,而假记者则对此事作赞扬的报道。这是一个可怕的阴谋。两名记者通力合作,同假人展开殊死拼搏。激战中,一男一女两名记者丧生。当幸存的一男一女两名记者相遇时,谁也不知道对方是真是假而犹豫不决,不敢轻易出击。最后,还是见多识广的男记者提醒对方:机器人是不懂感情、没有感觉的。他们通过拥抱和接吻确认了对方的真实。这是70年代末举世轰动的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的故事情节。故事是虚构的,但反映了人们对研制类人机器人的向往。

机器人诞生于50年代,在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全世界已有机器人66万台,预计到2000年可达100万台。机器人尽管数量可观,为人类创造了无数价值,但是投入使用的机器人大多表情呆板、行动迟滞,并且在质感上仍然是名副其实的机器,离《未来世界》中塑造的那种几乎可以乱真的机器人相去甚远。要想制造出这样的机器人,需要集电脑技术、光电技术、传感技术、遥控技术、生物医学以及新型材料科学于一身。80年代末以来,研究正朝这个方向挺进,并且获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不久前,日本东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动力学实验室的小原福三与广志蒲屋两位教授经过4年潜心研究,成功地制造出能表达人类厌恶、愤怒、忧愁、害怕、惊讶和愉快6种表情的机器人。人类的感情表达有50%采用非语言系统。小原福三和广志蒲屋制作了一个美貌女子的面庞。这张漂亮的女性面孔由一个靠压缩空气驱动的柔性微机系统控制,它的左眼安装了一台摄像机,能准确分析出操作者眉毛、眼睑、嘴唇位置及其形状的变化,并将收集到的上述数据迅速传到人造神经系统和识别运算系统网络,并加以处理。该机器人的数据库里存储了人类6种感情的243个数据,有效识别率达83%。

脸部有表情的机器人的制作成功,比起与人相比更接近机器的"机器人",是向真正的人靠拢了了一大步,从而更接近真正的"人"而不是机器。但是,小原福三和广志蒲屋制作的这个笑容可掬、甜蜜可人的"美女"毕竟只能"模仿"人的脸部表情。人的感情是对自身经历的一种体验和感受,它首先是内在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其次,是对所处的情境的一种反应。机器人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吗?有朝一日,当人类用非生命的质料制作出了有血肉感情的的"机器人",那么,所有关于人的学说岂不是要重新改写?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制作有感情的机器人仅仅是理想还将变为事实?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