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必知的导弹火炮
10073500000003

第3章 导弹百科(2)

巡航导弹命中率极高,它到底采用哪些绝招呢?关键在于它有三种制导方式综合使用。以美国“战斧”巡航导弹为例,导弹长65米,直径50厘米,飞行速度每小时800千米。它在飞行过程中采用惯性导航,惯性导航的含义是,事先给导弹计算机里输入导弹飞行的路线,飞行过程中根据它自己带的仪器不断测定位置,与已安排好的路线比较,如果发现偏离了预定路线,自己可以纠正偏差,使得它符合事先设置的路线。但是惯性制导也有缺陷,由于仪器也有误差,当飞的时间比较久,距离很长时,误差就会积累,越来越大。“战斧”巡航导弹在飞行3个小时后,可能出现5千米的偏差,这么大的偏差是不可能精确地命中目标的。可见,惯性导航只能给导弹一个大的方向。精确的导航还要靠第二种导航方式,叫做地形匹配制导,这种制导方式就是我们说的巡航导弹能够使用地图了。在巡航导弹发射以前,先给它装上一张地图。当然这种地图和我们平常用的地图不一样,不是线划地图,而是一种数字化地图,巡航导弹飞行一段距离后,对照地图,根据地图随时纠正自己的偏差。这样就很容易找到攻击目标。

数字地图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来?我们平常用的地图上面有很多符号、数字和注记,用不同颜色表示行政区划,那叫地理图。作为导弹导航用还不行,导航必须用地形图,也就是有等高线的,能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但这种地图,巡航导弹仍无法识别,需要把它改造一番。首先,把整个地图划分成很多小方块,把每一个小方块内地形的平均高度用数字表示出来,一幅图上全变成了许多数字,输入到导弹的电脑里。导弹都是打别的国家的军事目标,别国地图那里来?买一本世界地图行不行?不行,公开出版的普通世界地图很概略,不够详尽。详细而精确的目标地区的地形图只能重新测量。公开地跑到别国测地图,那是侵犯国家主权,谁也不会允许。怎么去干这件事呢?只好靠侦察卫星了。卫星用摄影机拍照,再经过复杂的计算和处理,可以制出普通地形图,再经数字化变成导弹导航图。这种数字地图一般人反而看不懂。

巡航导弹靠惯性导航,有了航行的大方向。走了一段距离要对照地图,导弹里有个测高仪,在飞行过程中,这个测高仪不断测高度,它一边测一边和地图比较,如果它测的数字和地图上的数字相同,就说明它的位置是准确的,如果测出来的数字和地图上表示的数字不一样,说明它的位置错了,赶紧纠正。这样就可以不断的纠正巡航导弹飞行的偏差。在整个航程中经过3~4次纠正,就能够很准确的飞到目标。这就叫地形匹配制导。接近目标以后,还要使用另一种制导方式,叫数字景像匹配制导,在攻击目标以前要拍出目标的照片,把照片数字化以后存在导弹的电脑里,当导弹接近目标区时,用摄像机也拍一张目标照片,和事先给它输入的照片相比较,如果完全相同,就说明目标找对了,它就很快冲向目标,把目标炸毁。如果它拍的照片和事先输入的照片不一样,还得另外寻找,一直找准目标,它才进行攻击。经过这三种导航方式,巡航导弹命中的准确率就大大地提高了。敌方目标的原始照片由谁来拍摄。还是要靠侦察卫星。可见,使用巡航导弹,事前要作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不是随时想用就能用的。

巡航导弹发展历史也很悠久,早在二战期间德国首先研制的V—1型导弹,当时的射程仅仅是240千米,从德国发射到英国。但是它命中误差达到近5000米,准确度很差。由于它飞的速度比较低,经常被飞机击落,所以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战以后各个国家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使得巡航导弹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成为一种威力很大、灵活性很强,飞行距离很远的现代化导弹武器。尽管巡航导弹有很多优点,但是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目前它的飞行速度比较慢,很容易被战斗机或防空武器击落。在伊拉克曾经出现过利用步兵的轻武器击落巡航导弹的先例。另外,巡航导弹靠数字地图导航,当在比较平坦的地面或是海面上使用时,就会受到限制,因为平坦地方的地形特征不明显,数字地图上都是同样的数码,因此它就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偏离了原来的路线。在这种地形条件下使用,巡航导弹的威力就很难发挥。80年代末由于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巡航导弹开始装上定位接受机,用卫星来修正飞行弹道,命中误差会进一步减小。巡航导弹被认为是一种适合在“零死亡率”战争中使用的最理想的武器。顺便说一句,“零死亡率”战争,就是指己方战斗人员没有阵亡的战争。

“响尾蛇”的来历

这里所说的“响尾蛇”是美国一种赫赫有名的导弹。50年代初,美国空军开始装备“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那之后,就像这导弹的名字一样,在世界上爆发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响尾蛇”真正成了捕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至今已有十多种型号。由此形成了一个“响尾蛇”家族。

为什么这种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游动的时候,尾部的鳞片会因为摩擦而发出响声,“响尾”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科学家们作了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响尾蛇头部的感觉器官全部“包”住,只留出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这时,再把用黑纸包着的灯泡对着它,不通电时,响尾蛇一动不动;一通电,灯泡发热了,响尾蛇便马上惊觉,如果把灯泡向它靠近,它就会凶猛地向灯泡发起攻击。

科学家们进而又把响尾蛇的颊窝神经分离出来,用气味、光照、振荡等各种办法刺激它,那神经全无反应,可是一旦把发热的东西或人的手凑上去时,连接着颊窝神经的仪表上立即会显示出生物电流。这一切说明响尾蛇的神经能感知温度变化,它的颊窝是一个热测量器。

想不到生物学上的研究居然给导弹专家很大启发。他们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出了用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了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他们所研制的导弹。

“响尾蛇”导弹问世之后,为了适应新的作战对象,虽然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多数“响尾蛇”仍然是采用红外制导来追逐目标的。只不过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盯咬”有热辐射目标的本领越来越高强了。

当然,飞机被它“盯”上后,是决不甘心“坐而待毙”的。它们或者采用急速转弯,或对着太阳飞行来摆脱“响尾蛇”;或者放出红外诱饵来作“替死鬼”,使“响尾蛇”上当。

有一种红外诱饵弹,是在一个直径50毫米的药筒中装上镁、聚四氟乙烯、硝化棉等燃烧物做成的。当飞机受到红外导弹的攻击时,诱饵弹就发射出去并燃烧起来,发出高热,引诱导弹去追踪它而使飞机脱险。

还有一种复合诱饵弹,爆炸后,弹内装着的无数金属箔条会散开形成一片金属干扰云,由于箔条上还涂着燃烧剂,所以它又是一片燃烧的“火”云。金属箔片可以干扰雷达波,“火”云则可以把“响尾蛇”骗过来。

飞机带上上述诱饵燃料,一旦被“响尾蛇”盯上,就喷撒诱饵燃料,形成燃烧区,以逃脱导弹的追踪。这真有点像黄鼠狼放屁,乌贼鱼喷墨水的逃命把戏。

空对空导弹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的。现在,世界各国已制成的空对空导弹达三四十种,“响尾蛇”导弹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从空对空导弹的控制导引机构来看,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像“响尾蛇”导弹那样,利用对方飞机放出的红外线来追踪目标;另一种是利用对方飞机上的雷达对目标照射时所反射的雷达波来追击目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作战飞机上已普遍装备了能自动识别目标的电子光学系统,空对空导弹的控制导引机构的性能也大为提高。今后有可能用遥控无人驾驶飞机去进行空战。到那时,飞机和空对空导弹将会以更新的面貌出现。

年轻的飞“将军”

人们也许以为,地对空导弹的体积都比较大,其实不然。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超低空飞机的袭击,在地对空导弹中还有一位新秀——年轻的飞“将军”单兵防空导弹或叫肩射地对空导弹。

这种地对空导弹的服役年龄,最早要从1959年美国研制“红眼睛”开始算起,那以后,前苏联也研制成功了类似的肩射导弹——SAM—7,并在越南战争和中东十月战争中大显神威。埃及和以色列双方在十月战争中都损失了近百架飞机,其中有许多是被肩射防空导弹击落的。

肩射导弹一般是由导弹、发射筒、电池和发射机组成的。它的特点是轻巧,一般只有1~2米长,7~8厘米粗,10公斤左右重。把它和前面说到过的那些车载防空导弹相比就像一支细巧的铅笔了。由于它是由射手扛在肩上发射的,因此十分安全可靠。

发射时,导弹以每秒50米的速度飞离发射筒,飞行数秒以后,发射发动机自行脱落,主发动机随即点火,燃烧5秒钟后,速度就达到了每秒540米,由此便进入了惯性飞行。

肩射导弹的制导方式很多,有光学瞄准红外线制导,激光制导,还有无线电指令制导等。

拿光学瞄准红外线制导来说,先是由射手用光学瞄准具瞄准目标,接着启动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去捕捉目标的热辐射,譬如喷气式飞机尾部喷出的热气流。如果红外导引头捕住了目标的热辐射,就会咬住目标,发出一连串音响信号,告诉射手:“我捕住目标了!”这时射手就可扣发扳机,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出去后,就靠红外线导引自动飞向目标。射手完全可以不去管它,而再去作下一次发射,攻击另一个目标。

肩射地对空导弹的种类也很多,除了“红眼睛”和SAM—7以外,美国还有用红外制导的“痛击”,英国有用光学跟踪和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吹管”,瑞典有用激光制导的RBS—7C……它们大都装备陆军,用于单兵对空作战。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利也有其弊。肩射地对空导弹也是如此,它的第一个缺点,是战斗部太小,杀伤力不大。在中东战争中,数百枚SAM—7才击落了几架飞机。这就需要改进,增加战斗部装药量,或者提高其爆炸威力。它的第二个缺点,是因为在现代战争中,飞机往往用喷撒点燃的燃料和抛射闪光弹的办法干扰导弹,所以肩射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常会受骗上当。怎样使它们闯过辨别真假目标这一关,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它的第三个缺点,是对付低空高速飞行的目标,本领还不够高强,反应还不够快。怎么提高它对低空高速目标的作战能力,也是导弹专家们在考虑的问题之一。

反潜导弹

反潜导弹是专门用于攻击潜艇的导弹。当导弹的战斗部为鱼雷时,又称火箭助飞鱼雷。有些国家在深水炸弹上安装遥控或寻的装置,称为制导深水炸弹,它与水面舰艇、潜艇或飞机上的指挥控制、探测跟踪、发射系统等组成反潜导弹武器系统。

反潜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装置、电源和减速伞等组成。弹体用于安装弹上设备。战斗部可以是声自导鱼雷或核深水炸弹,装在弹体前部或腹部内。动力装置一般装在弹体腹部或尾部,采用无线电指令或惯性制导。减速伞用于弹头减速入水。

反潜导弹按发射方式分为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发射3类。

从舰艇上发射反潜导弹,是利用舰载声纳所提供的目标信息进行瞄准发射的。

潜艇在水下发射反潜导弹,是利用鱼雷管进行的。发射时,内装导弹的保护筒从鱼雷管中推出,靠浮力倾斜升出水面,到达水面后,导弹在筒内点火起飞,在制导装置控制下飞行到预定点,战斗部与弹体分离后入水击毁目标。

从飞机上发射反潜导弹通常在空中进行。当飞机转向战斗方向,距目标30千米时投放导弹,导弹自由下落一段后空中点火,并接受载机发出的遥控信号,导弹到达攻击区域上空时战斗部减速入水,击毁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发展反潜导弹,1961年装备了水面舰艇发射的“阿斯罗克”反潜导弹。1964年装备了潜艇发射的“萨布罗克”反潜导弹。前苏联自70年代起,相继装备了SS—N—4、SS—N—15、SS—N—16反潜导弹。其他国家也发展了反潜导弹,如法国的“马拉丰”、澳大利亚的“依卡拉”和日本的R—109等。

反导弹导弹

中国古代有则寓言:一个人卖矛又卖盾,他举起矛说:“这是天下最锋利的矛,任何盾都能刺穿。”一会儿,他又举起盾说:“这是天下最坚固的盾,任何矛都不可能刺穿它。”旁边有人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如何呢?”这个左右为难,无法回答。这就是“自相矛盾”。

同样,大家可能要问:如果用导弹去打导弹,会怎么样呢?

导弹碰到导弹,并不像两只牛相抵——一方把一方顶趴下,而是“轰”的一声同归于尽。那么,有没有这样“傻”的导弹呢?

有一种专门拦截敌方来袭导弹的导弹,这就是反导弹导弹。还有像美国的“爱国者”多功能地空导弹系统,“短跑”低空拦截导弹系统和前苏联的ABM—1高空拦截导弹等。

反导弹导弹从用途上可以分为战术拦截导弹和反弹道导弹。后者是用来拦截来袭的战略导弹的导弹。从发射方式上可以分为地空导弹、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目前地空导弹为最多。

由于敌方来袭导弹破坏力较大,可能对己方城市、重要经济设施、军事基地、指挥机构和大型舰艇造成很大损害,特别是来袭的战略导弹装有核弹头,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要求拦截导弹要在敌方导弹来袭途中将其击毁。要做到这一点,导弹拦截武器系统要能及早发现敌方导弹,并在敌方导弹发射后5~30秒的时间内计算出敌方导弹各种飞行参数并以同样轨道发射反导弹导弹迎头痛击。这是难度很大的,要求包括预警飞机、侦察卫星、高速电子计算机和导弹控制系统形成的全球定位系统共同参与、紧密配合才能完成。

浑身是胆的小个子“长剑”

美国研制的“长剑”低空防空导弹敢于公开它的本领。“长剑”的弹长是224米,与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穆铁柱差不多高,在地对空导弹中,是个“小个子”。它的动力装置是一台双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能在瞬间产生很大的推力,把42公斤重的“长剑”以2倍音速送上3000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