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登月传真
10072800000031

第31章 月球是从哪儿来的

月球从何而来,这不仅使天文学家们苦思冥索,也常是一般人极想知道的问题。

180年,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之子,小达尔文从研究地质及潮汐出发,认为月球是在很久以前从太平洋那儿分裂出去的一大块物质,开始时它离地球很近,因潮汐作用使它慢慢离开。它指出,月球的质量很小,而且太平洋底也的确没有通常应有的大陆花岗岩。

第二种看法认为,月球原来是个小行星,后来才成了地球的“俘虏”。因为二者的平均密度很不一样,月球的轨道面也不与地球赤道面相重合。瑞典天文学家阿尔文甚至主张,月球与火星在同一区域内形成,年龄比地球更大,在它刚被地球抓住时,它还是逆行的(即以自东向西的顺时针方向绕地球转动),而且后来它把地球原来有的几个小卫星“吞”掉了,形成了今天月球上的“月瘤”。

还有一种“共同形成说”或“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原行星云形成的,因地球凝聚得早,所以中心是铁、镍等重元素,而月球是后来的残余物质形成的,因而与地球的成分、密度不一样。

最近,更多的人倾向于第四种假设,即地球刚形成时的温度很高,那时它向周围挥发出不少可挥发物质,后来它们冷却凝聚为月球。当然,最后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