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约10公里处。元代称为瓮山泊,明代有西湖之称。曾在此建圆静寺,清乾隆挖湖堆土于湖东岸为东堤以蓄湖水,改名万寿山、昆明湖,在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灵寿寺,并点缀亭台楼阁,定名清漪园。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四年(公元1887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历时8年,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可以分为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全园面积3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约占1/5,山高60余米。其布局由政务活动、居住、游览三区组成。从东宫门到仁寿殿的一组建筑是政务活动区。仁寿殿坐西面东,不用琉璃瓦以示行宫的特点。仁寿殿后临湖有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组大型四合院,互相有游廓相连,此三处分别为光绪、光绪后隆裕、慈禧的起居处。仁寿殿的德和园是慈禧看戏的场所,有大戏楼,楼高21米,舞台宽17米,造型宏伟。
游览区是颐和园的精华,由前山、后山、昆明湖三部分组成。在前山中部,从昆明湖前的云辉玉宇牌坊向北,有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形成全园的主轴线,全部建筑均覆以黄琉璃瓦。佛香阁平面八角形,高41米,耸立于半山的高台上,台高20米,有八字形台阶攀登。排云殿共21间,东西有复道相连。智慧海是两层无梁殿,外饰黄、绿两色琉璃,壁上嵌有精致的琉璃小佛。在主体建筑群东西两侧的半山,对称布置转轮藏、铜亭两组建筑。此外,在万寿山上均衡地分布一些赏景和娱乐建筑,如景福阁、云松巢、画中游等。在山麓和昆明湖之间有728米的长廊横贯东西,共273间,每间的枋梁上绘有苏式彩画,共4000余幅。
后山以清幽取胜。西自荇桥东至谐趣园为一条溪流,山坡水际留有清漪园时代的建筑残迹;北宫门南的松堂、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等建筑群基址,以及后湖长桥两侧的苏州街。
湖区,沿东堤分布有知春亭、文昌阁、廓如亭。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南湖岛,亦称龙王庙,面积约1公顷,环岛堆迭具石,岛上有主要建筑涵虚堂,南有露台,围以雕栏。岛之东有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桥长150米,宽8米,望栏上雕刻有姿态各异的石狮500余只。西堤是乾隆时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的。堤间点缀六座不同形式的桥,其中以玉带桥最为优美,由汉白玉和青石砌筑,桥身高耸,曲线柔媚,望柱上雕有仙鹤,形象栩栩如生。
颐和园湖山秀丽,殿阁峥嵘,集中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多彩的建筑和杰出的园林艺术,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