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建筑奇观
10072200000023

第23章 钓鱼台国宾馆

在北京西邻,有个湖光潋滟、绿荫蔽日的美好去处,那就是游人日增的玉渊潭公园。当你漫步在公园东侧林阴路时,如果留心的话,会看到一座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青砖楼台,正面嵌着3个大字:钓鱼台。钓鱼台已有800多年历史,由于长期没有对游人开放,所以人们难以领略它那秀雅俊美、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

公元12世纪末,金章宗皇帝常到这里消遣、垂钓和狩猎。当时的著名文人王郁,又曾在此隐居,修筑钓台,从而便为后世留下了“钓鱼台”之名。元、明两代,都建都于京,这里成为京城达官贵人营建别墅及文人学士欢宴赋诗的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钓鱼台随着王朝兴衰,时荒时盛。“花石遗墟入战图,蓟门衰草钓台孤”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明末清初钓鱼台的情况;它的大规模的修建,还是200多年前的事。乾隆盛世,公元1774年,这里被辟为行宫,开始大兴土木,接连建筑台、榭、轩、斋、亭、阁……特别是把钓鱼水池疏浚成湖。从香山引来玉泉水,泻入玉渊潭,与湖相通。为这座古代园林,大大增色添辉。

在当时建造的建筑群中,就包括这座青砖高台钓鱼台。台上那3个流畅的行书大字,是乾隆皇帝亲笔手书。这座行宫,主要是皇帝每年由圆明园到西陵、天坛、先农坛祭祀先祖时,途中进膳、小憩的落脚之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百姓才得涉足之机。鲁迅先生的手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下午同母亲游阜成门外钓鱼台。”

解放后,钓鱼台回到人民手中,1959年,喜逢新中国建国10周年,为了接待参加庆祝活动的各国领导人,中央决定以旧行宫中钓鱼台的园林为主体,再辟3池,又兴建15幢浅灰色、奶黄色和乳青色风格各异的别墅楼,正式定名为钓鱼台国宾馆。馆内景色如诗似画。西山泉水经玉渊流入钓鱼台内,曲折迂回于亭台楼榭和林山小桥之间,把原钓鱼台行宫和新建小楼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占地42万平方米,其中湖水面积近7万平方米的大园林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