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规定至为重要。第一条规定实质上就是把春分日改回固定在3月21日,解决了日历和天时不合的矛盾。第二条规定是把历法的精确度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保证这种历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能适用。根据这项规定,400年中总共有97个闰年,总日数应为365×400+97=146097天。
因此,平均每年的长度为146097÷400=365.2425天。这与回归年实测值365.2422天相差只有0.0003天。换句话说,要经过3300多年,这两者才有1天的相差。比起儒略历经过128年就相差1天,格里高利历显然要精密得多了。正是由于格里高利历精度很高,因此先是欧洲后是世界各国,陆续地都采用了这个历,这就是现在所通称的“公历”。
公历的回归年长度取为365.2425天,我国早在公元1199年行用的南宋“统天历”中就采用了这个数值,比公历早了380多年。
公历的纪元
时间是无头无尾的,人类要计量长时间,间隔从哪儿开始呢?这就需要在时间的某一点上作一个人为的标记,只有这样才能推算各个历史事件的准确时间。正像在坐标轴上选取原点一样。这就是所谓“历元”,历元就是开始纪年的时间。
在古代,每一种历法都有它自己的历元,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元和纪年方法。历元的选取方法也各不相同,当然都是人为的、武断的。有的是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选取历元,比如古罗马,曾以罗马城建立的时间作为纪元元年;信奉回教的阿訇们曾经以“象年”来纪年,这种纪年的开始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地方事件——也门的军队进攻麦加,在军队里有许多战象。还有的是以皇帝登基的日子作为历元,如我国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他登基那年就是洪武元年。
古代的历元是相当混乱的,因此要了解某一古老民族的历史事件,需要历史学家进行认真的考证,并与我们现行的公元纪年进行正确的推算。
那么公历的历元是怎么选取的呢?这也同样是人为的、武断的,并带有宗教色彩。在公元532年,罗马教皇宣布基督诞生的那1年定为公元元年。所以公元的纪年方法并不是从儒略·凯撒下令修改日历时开始的,而是后来在把儒略历定为基督教的日历以后定出来的,即在公元532年后宣布532年前为公元元年。至于耶稣基督是在什么时候诞生的,几种说法也是互相矛盾的。甚至耶稣基督的存在也不过是一种神话而已。
这样规定的历元完全出自于宗教的需要,因为532年这个数,是闰年周期数4、朔望月周期19和星期的天数7的最小公倍数:
4×9×7=532,这样可以保持基督教的复活节,再经过532年以后又会在同一日期、同一月相和星期序数重复出现。
公历的历元是罗马主教规定的,我国为什么也要用公历呢?
诚然,公历历元的规定带有迷信色彩,但是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我们应用它,并不等于承认了它的迷信的东西。我们说公元多少年,谁还会去追究耶稣基督的事情呢?我们所关心的只是一个共同的时间起点。世界各国都把他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时间统一折算到公元纪年上,我们也把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统一折算到公元纪年上,大家在时间上才有共同语言。比如前面说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那年是“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公元元年在我国刚好是汉平帝刘哨登基的那年,刘哨的年号是“元始”,公元元年正是我国汉朝的“元始”元年。
为了防止错乱,历史学家早已把“我国历代纪元表”算好,各朝各代帝王的年号和公元纪年一一对照,一目了然。
星期的由来
公历中还有一种短于月而长于日的时间划分——星期制。它以7天为周期循环纪日。
“星期”的概念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奇特结合。人类命运受天上星辰影响的教义最初来自巴比伦,把行星按距地球远近排列起来的数学天文学则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人创造的。后来的占星家们根据人们对“7”这个神秘数字的传统迷信,创造了星期这个全新的时间单位。
从出土的古代巴比伦文物看,早在公元前20世纪,古巴比伦人就把1个朔望月用1日、7日、14日和21日划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差不多都是7天。这显然是星期的雏型。
我国早在周代初年也把1个朔望月分成4等分,每等分7天或8天。从月初到月末顺次取名为:初吉,既生霸,既望和既死霸。初吉大约为初二至初八,既生霸为初九至十五,既望为十六至二十二,既死霸为二十三至初一。可惜这种纪日法没有流传下来。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出现城镇以后,人们需要有一个特定日子进行贸易活动,就是集市日。古希腊人在每10天中有一集市日,古罗马人每8天有集市日,古巴比伦每7天有一集市日。每逢集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市镇,买卖物品,调节需求。
到公元3世纪末,基督教徒开始采用犹太人的只有数目而没有名称的7天一周纪日法。
以7天为周期划分时间,最初大概是来源于对月亮的观察。我们前面说过,月亮是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象。古人很早就发现朔望周期。1个朔望月约有29.5天,朔时看不到月亮的时间大约为1天,其余28天中都能见到月亮。古人为了短期记日,把见月的28天4等分,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1次给7天中的每1天以专门名称的是古巴比伦人,他们以当时所能看到的主要天体来命名它们。太阳最使人们关注,它被用来命名7天中的第一天;月亮次之,然后顺序是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出现今天所说的“星期”。所谓星期,顾名思义,指的是星星到来的日期。就是说,知道了某一天的代星,便可知道它是哪一天。
在东方,星期又叫“曜日”。我国古书上说:“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七曜。”曜者,耀也,照耀的意思。现代的日本、朝鲜,还完整地保留着七曜名称,他们把星期日到星期六顺次叫做: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
在英国,星期中各天名称没有完全因袭巴比伦人的叫法,而用他们自己信奉的神来命名:第1天,星期日,是太阳神日,称为Sunday,或Sunanday;第2天,星期一,月亮神日,叫作Monday,或Monanday;星期二,不是火星日,而变成法神日,称为Tuesday,或Tiwesday;星期三,不是水星日,而用主神命名,称为Wednesday;星期四以战神朱庇特命名,称为Thursday;星期五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的最高之神奥汀(Odin)的妻子爱神弗莱格(Frigg)命名,叫做Friday;星期六以罗马农神Saturn命名,并由罗马文音译得到英文中的Saturday。
在日常生活中,1,个工作周开始于星期一,人们往往视它为星期制第1天;但历法却把星期日列为第1天。这种顺序上的矛盾渊源于宗教。早期的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在7天之中创造的,耶稣在星期日复活,因此他们赋予星期日以特殊意义,规定在这一天举行参拜仪式,并把它列于星期之首,称为“主日”。星期日法令最早出现在公元321年康士坦丁大帝发布的一个公告里。该公告宣布:地方执政官、市民和工匠可以在“可尊敬的太阳日”停止劳动、得到休息。在现代社会,星期日为公休日差不多是一种公认的作息安排。虽然这种安排是人为的,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联系到近代史上发生于这一天的一些大的事件,星期日又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进攻前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都选择在星期日、而且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因此在今天这个多事的世界上,我们不能在公休日完全失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