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科学
10070100000025

第25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2)

大约在1787年,一位英国船长把许多种仙人掌带进了澳大利亚,企图用仙人掌来培养一种可作染料的胭脂虫。没想到,有一些仙人掌从种植园里漏了出来。仙人掌在野外生长、繁殖。由于澳大利亚土地上没有天然控制仙人掌的因素,仙人掌很快蔓延开来。很多年后,大批草原变成了只长仙人掌的荒原,既不能放牧,又不能居住。怎么办呢?1920年,澳大利亚派了几位昆虫专家到仙人掌原产地的美洲去寻找当地仙人掌的天敌。经过调查研究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蛾子,并引进了澳大利亚。这种蛾子的幼虫毛毛虫专啃仙人掌,而且仙人掌越多,它们的食物越多,繁殖也越快,经过7年时间,终于把最后一批仙人掌也消灭了。昆士兰人民为了表彰毛毛虫的功劳,为它建立了这个特殊的纪念碑。

还是在澳大利亚。好多人知道,澳洲的羊毛和牛肉是世界闻名的。但澳洲本地原来并没有牛羊。由于澳大利亚在很早的地质年代就与亚洲大陆分开了,所以澳洲本土上只有一些比较原始的动物,像袋鼠、鸭嘴兽等。与此相应的是它们有自己特有的食物链。后来殖民主义者到了澳洲,发现那里草原广大,牧草茂盛,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就从欧洲把牛羊引进了澳洲。牛羊在澳洲长得非常好,发展得非常快。但是,随即问题也出来了,那就是该怎样处理大量的牛、羊粪。在牛、羊原产地,它们有自己完整的食物链,牛、羊拉出来的粪,被一种叫做蜣螂的昆虫清理掉。蜣螂又叫屎壳郎,是一种甲虫。它们有灵敏的嗅觉,能很快找到粪土,然后用头切用脚搓,把粪土做成一个个粪球,滚到地下当作食物。它们是牛、羊粪的分解者。屎壳郎有了食物,牛、羊粪又得到了清除,因此在牛、羊原产地不存在牛、羊粪的清理问题。可是,人们在把牛、羊引到澳洲时却忽略了把蜣螂也一起带去,而澳洲本地的蜣螂只吃袋鼠粪,不吃牛、羊粪。这样,大量的牛、羊粪拉在草原上得不到分解,在干旱条件下,风干硬化,压住了牧草,使草原出现一块块秃斑。被牛、羊粪覆盖毁坏的草原竟达到了三亿多亩,严重影响了澳大利亚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大量的牛、羊粪还造成了环境污染。成亿亩草原上没分解的牛、羊粪招来了苍蝇在上面产卵、繁殖。一时间,苍蝇铺天盖地,不仅在草原,还飞到了城市。有一次一位生态学家到那里考察,看到首都堪培拉的交通警察的手不断在脸前摆动,开始还以为是一种礼节,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驱赶脸前的苍蝇。

这一回澳大利亚的政府有了经验。他们派了好多科学家到牛、羊的原产地,引进了各种蜣螂,经过观察对比,从中选育了几种,每年在300个点上放养500万只。经过几年努力,他们终于解决了牛、羊粪问题,挽救了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也解决了那里的环境问题。这些入选的蜣螂中,我国黄牛产区的“神农蜣螂”以其茁壮有力、“工作勤奋”立了大功。看来以后还应该为我国援澳的屎壳郎再立一个纪念碑。

这两个例子说明,掌握了科学、运用食物链的规律,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生产和环境的问题。

还有两个相类似的例子。一个是韩国的牛蛙,一个是我国广东的蜗牛。牛蛙是一种大型蛙类,原产古巴,可以人工饲养,长得快,肉味美。用人工饲养的牛蛙来代替从田间捕捉青蛙,可以保护我们的庄稼。因此我国从60年代开始从古巴引进牛蛙。我国的邻国韩国本土不产牛蛙,也从国外引进饲养,以改善居民的食谱。蜗牛本是国外的一道名菜,它的学名叫福寿螺,是一种大型的软体动物,以吃植物的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东首先引进饲养,供应高级餐厅。作为农村一种副业,饲养蜗牛发展很快。韩国引进牛蛙,广东引进蜗牛,本来都是好事,却因为不注意,失去控制,让部分牛蛙、蜗牛逃出了饲养池。于是牛蛙在韩国农田里大吃起本地的小蛙,福寿螺到菜地大啃珍贵的细菜。本来是作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举措,却一下成了破坏环境、打乱当地生态平衡的事故,以致当地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挽救。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是否掌握科学,对生产、对环境是多么重要。

除了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是实践。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有关保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活动。现在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市树,规定了本省本市的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日,每年联合国还提出“XX年”以及各种环境方面的活动日,如国际海洋年(1998)、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世界动物日(10月4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等,我们可以围绕着开展一些活动。电视台播放《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全国还有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生物小论文等青少年科技项目。这些活动都给青少年的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学到好多生动有趣的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我们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环保知识,使全国人民都来关心生物、关心环境。在活动中,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对几个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不要小看我们的力量。据笔者了解,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环保小论文都对环保专业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参考,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北京市有两位初三学生对北京市的废纸处理问题作了长达一年的调查。他们定期访问居民,统计家庭垃圾中废纸的比例,又走访专家,亲自动手试验。最后,他们发现北京平均废纸回收率只有20%,也就是说每5张纸就有4张被作为垃圾扔掉了;在家庭垃圾中,废纸比例达到46%,最高达到68%;北京市日产垃圾近万吨,其中废纸数量不少(因为家庭垃圾只占垃圾中的一部分),都白白被填埋掉。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节约原木07吨、煤04吨、水300吨。他们又分析了废纸回收难的原因,提出许多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纸张、重复利用纸张、用纸制品代替塑料制品,建议中小学生爱护课本,把用完的课本传给下一年级的同学(这在有些西方国家早已推行)或支援贫困地区的小伙伴等。两位同学的调查和建议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重视。类似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也来作一些调查、研究、分析,不也可以为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作出我们的贡献吗?

因此,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人人都可以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为追求经济发展,采用“高投入”的方式,形成了“增长热”。经济的发展把一个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发展的电子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是,经济赖以生存的环境却不断遭到破坏和践踏,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公害事件连续不断地发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痛苦的阴影使人们陷人了生存危机之中。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人们开展了反对公害的环境保护运动。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环境保护进入了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日,世界上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世界所有人发出郑重告诫:“如果人类继续增殖人口、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肆意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将出现资源匿乏、污染泛滥、生态破坏的灾难。”它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人类环境宣言》都已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它是人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地球环境的起步。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各国政府首次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的环境战略。尽管各国位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警钟声中,逐步取得这样的共识: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环境污染没有国界;维护全球环境,必须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如果人类社会的盲目、畸形发展得不到控制,那么自然界就将控制它,而且会更加残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事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只有共同关心,才能一齐发展,才有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