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科学
10070100000016

第16章 白色污染

古人曾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绝唱,今天却有人把这千古绝句演绎成了“千树万树异花开”,以此来形容现如今的另一种奇异景观。所谓异花,并不是说这种花有什么特异之处,有什么高贵之处,其实它什么花都不是,尽管它也挂满枝头,而且不分春夏秋冬。这种远看似花的东西原来是令人讨厌的塑料袋: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这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被清风送上枝头,高高在上且随风起舞,不时发出一阵阵“哗啦、哗啦”的响声。我们知道,这些塑料袋是一种严重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质,由于它刚出现时以白色为主要颜色,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白色垃圾”,又称它为“白色污染”。无论它后来以什么样的颜色出现,也无法改变“白色垃圾”的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白色垃圾”无处不在;数量之多,骇人听闻;危害之大,前所未有;消除污染,困难重重。

说它无处不在,一点儿都不夸张。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白色垃圾,由于它还具有随风随水飘动的随意性,即便是人迹罕至或者是人们无法到达的地方,也有白色垃圾。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平原;无论是在密林深处,还是在海洋之中,到处都有它那可憎的身影。那一团团、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塑料盒挂满了树枝,布满了水面,密集地散落在铁路和公路的两侧以及田野上,由于耕作和风沙的作用,它们不但裸露在外,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色垃圾被埋在了地下,它们将长期静静地躺在土壤中。

说它数量之多,的确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因为有足够的数据来说明。我们以一个拥有100万个家庭的城市为例,假设每个家庭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可能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仅生活中废弃的塑料袋就有300万个,如果再把工作中、生产中废弃的塑料袋和餐馆中废弃的塑料袋、塑料盒加在一起,这个数字还要大得多。那么全国一天要废弃多少这类东西?一个月、一年呢?据资料统计,仅意大利这样一个小国;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有50亿个,那么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的数量是可想而知的。

“白色垃圾”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其污染能量之大也是其他生活、生产垃圾难以比拟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垃圾,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各种细菌对塑料都不具有腐蚀性,而且它还能适应各种气候条件,无论是烈日下的暴晒,还是严寒下的冷冻,塑料袋都能“泰然处之”,无动于衷。塑料袋是一种极难分解的物质,一般塑料制品在正常情况下,300~400年都不会腐烂,这种长期安然存在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危害性也是长期的。就拿我们现在最为普遍使用的塑料袋来说,它的主要成分大多为聚乙烯、聚氯乙烯,在制造过程中又添加了其他增塑剂,化学成分也比较复杂。在它长期存在的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有害物质,产生新的污染。

解决“白色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这么多的塑料袋、塑料盒被废弃,靠人工去捡是不现实的,即便回收回来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有人提出干脆把它们全部烧掉,岂不干净利索,一劳永逸!其实不然,简单地焚烧不但不会消除污染,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制品在高温下会产生一种名叫“二恶英”和“三四苯并芘”的物质,这种物质被科学家称之为“头号生态灭绝剂”,它是一种致命的“杀手”,具有非常强烈的致癌作用,它同时还是导致新生儿出现畸形的主要物质。因此,不要说大量焚烧塑料袋,小量焚烧也是不允许的。

“白色垃圾”不但污染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其他动物也是非常有害的。有人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夏日海滩上,人们正在享受着日光浴的欢乐,突然发现一只大海龟拖着它那笨拙的身躯,慢慢地从海中游了出来,它爬上沙滩不久就死了。围观的人发现海龟的肚子非常大,于是有人断定,它是被撑死的。果不其然,当有关人士把这只大海龟解剖之后发现,它的肚子里的东西的确是太多了,多到已经无法消化也无法排泄的程度,不过这些东西并不是食物,而是一团一团的塑料袋。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塑料袋当做食物的还不仅仅是海龟,还有鲸,人们从鲸的肚子里也发现了许多的塑料制品。这个故事不但说明塑料袋之类的白色垃圾无处不在,也说明了它对诸如海洋生物等其他生物同样也是一种危害。

谁也无法否认,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塑料制品的花样翻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化学工业今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工业行业,化学制品也仍将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人们对化学制品的依赖性还会加强。但是,当人们充分体会到像塑料袋这种化工产品能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便利时,却很少知道它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为了方便,甚至为了宣传单位的自身形象,不但是商场、饭店,就连许多不直接连通消费者的单位也都在大量地免费向人们提供形形色色的塑料袋,至于它们在经使用后的去处,就很少有人去关心了,尤其是它们所产生的危害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我们不妨这样设想,随着人们使用和废弃的塑料袋的不断增加,加上现代农业耕种又都普遍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未来的土地会变成什么样子?据统计,在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农村,仅农田中使用的薄膜,连续5年每亩土地上残存的塑料薄膜就累计达27千克。我们知道,塑料薄膜(塑料袋也是一种薄膜制品)具有不易腐烂的特性,那么,这越积越多的塑料薄膜该向何处去?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最终土地不就变成了塑料地板了吗?到那时,难道我们还能研究出一种在塑料上种庄稼的“新技术”吗?虽然这不会变成现实,但我们必须想到这种积累是完全能够改变土地的性质的,过多的塑料薄膜混杂在土壤里,会污染土地,使土地板结,降低土地的使用价值。

白色垃圾是一种特殊的垃圾,具有特殊的污染能量,它的出现时间并不长,真正成为巨大的污染源也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我国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但是,它来势凶猛,扑天盖地,在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到它的危害性的时候,它已经成了“大气候”。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扼制住白色垃圾强劲的势头呢?人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我们对白色垃圾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现在痛下决心清除白色污染还是完全可能的。

清除白色污染首要的出路就是立即减少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使用数量,最终实现完全停止使用这种制品的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产品,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替代品已先后问世。目前有的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了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污染的“无公害生物塑料”,也有的国家研制出了“自毁塑料”,这些塑料都属于可降解塑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在我国,这种研究与开发的行业也正方兴未艾。比如,已经上市的用稻壳制造的一次性快餐盒、快餐盘,这种餐具使用废弃后,不但彻底杜绝了白色垃圾的污染,而且在短时间内还会分解为肥料。更为有意思的是,有的国家利用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为主要原料,添加盐、糖等制成食品包装袋或一次性餐具,使用这种新型的物品不但干净卫生,而且还可以当做食物直接食用。这些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工业产品都表明一个信息,彻底防治白色垃圾污染环境的时代已为期不远了。但是,在现阶段塑料袋、塑料快餐盒的替代品尚无法很快普及,那么就只能采取限制使用、尽量回收的办法了。在北京市,环保部门强制性规定了每个大商场每天发放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超额使用处以罚款。同时又明确规定造成污染最为严重的超薄型塑料袋禁止使用。在强制措施执行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199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向北京市各大商场赠送了大批可降解塑料包装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北京市的城郊区,还曾经有许多环境监测小组在活动,这些小组的成员并不是专业的环保工作者,而是由一批中学生组成的义务劳动、义务服务的队伍,北京电视台多次报道并跟踪采访。他们的行动所显示的意义在于使青少年朋友从小就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这也正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实行了垃圾分装,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措施,通过这种办法,把集中回收来的塑料袋、快餐盒通过无害化处理后掩埋掉,总比让它漫天飞舞要好得多。而且还有一种新工艺在我国也已逐步利用,那就是把塑料再还原成汽油、柴油。因为塑料本身就来源于石油化工,在它被人们利用之后再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成为新的动力,更是一种废物利用的好途径。

只要树立起全民的环保意识,借助日益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依然十分流行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等白色污染物,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换来大地的一片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