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延安女兵(第2卷)
10051800000035

第35章 延安保小当教员

胡林

1938年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奋起抗战的壮丽年代。正是在这年的四五月间,我不顾一切地抛家别亲投入这个巨大浪潮,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经过艰苦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延安,穿过延安城内铺着小石子的街道,两边店铺的门半开着,里边油灯闪闪发亮,每个店铺门头上都悬挂着一块小匾,显得非常整齐。走到城外,山上重叠的窑洞里放射出星星般的亮光,好像楼房一样。山上有人叫:“来新同学了,快出来几个人接呀!”我们提着背包随他们上山进了窑洞,高兴地谈一路情景。啊!中国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多少青年向往的地方,我们跋山涉水、艰苦奋斗总算到达了这个理想的地方。第二天我们被编入了八大队女生二中队,大队长是张琴秋,中队长是丁雪松,指导员是王珏。我们穿上灰军装,带上军帽,俨然是个风华正茂的女军人,心中喜悦之情难以表达。这时,把一切都忘在脑后,什么艰苦呀、想家呀都无所谓了。

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1939年初,中央决定抗大总校搬到敌后去办,第四期学员毕业,一大部分同学都抽调到前方部队工作,也有许多同学抽到敌后做群众工作,我因身体不好,又刚来不久,被留下另作安排。

1939年初,中央决定筹办延安女子大学,开展与加强全国妇女工作,动员与组织全国占半数人口的妇女参加抗战、坚持抗战,培养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消息传来,一部分未被调去前方的抗大女同学中间,多数都还是想到前方去,我是其中的一个,认为到前方光荣,流血牺牲在所不惜。后经组织上动员教育,大后方蒋管区来的许多青年学生、大家闺秀都纷纷报考女大,思想问题也就随之解决,编入了三班。1940年4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0年7月,女大第一期一、二、三班学员结业,分配工作。政治处处长孟庆树(王明夫人)找我们谈话:

“你们在女大学习已经一年了,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学习结业,分配工作,到实践中去,到工作岗位上去,你们有什么想法?”

“想到前方去,到敌人后方去,做什么工作都行。”我们兴致勃勃地回答。

“根据你们过去的情况以及身体情况,准备分配你们到延安干部子弟小学(保育小学)当教师。”

“我们来延安是干革命的,不是来教小孩子的。”“家有二斗粮不当小鬼王”的旧思想在我们脑中作怪,一股不满意的情绪流露出来。

“同志!不能这样认识问题,革命工作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在前方工作是干革命,在后方也是革命。保小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要使革命后继有人,必须培养后代。他们的父母在前方打仗,有的是牺牲了的烈士,你们去培养教育他们,也就是直接支持了前方的工作。”

经过说服动员,服从分配是党员的基本常识,我们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告别母校,走上新的岗位。

9月下旬,夏末秋初的季节,天高气爽,惠风和畅,保小总务处派了一位同志赶着毛驴来接,我们把简单的行李放到毛驴身上,跟随来人上了路。保小校址在安塞县白家坪村,离延安有75华里。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曾有很长一段叙述,周总理曾在这里接见过他。红军到达陕北时,在这里驻扎一个支队,部队司令部曾设在这里。这是从延安去三边的一条大道,路东有一块大的平地,山下有一排平房,山上有一排窑洞。西边是清澈的延河,距学校约一华里,饮用、洗衣均很方便。由于敌机频繁轰炸,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是1939年从延安搬到此地。

保小学生全部是住校生,供给制教师除每月有三元零用钱津贴外,也全是住校供给制,学习、生活、劳动都在一起,朝夕相处,的确是一个革命大家庭,师生关系亲如家人。我所教的班级是高年级,由于战争形势影响,他们入学较晚,高年级年龄都有十几岁,最大的有十四五岁,因其家庭环境熏陶,接受革命道理较快,聪明好学,憨厚朴实,爱憎分明,无私无畏,都是素质很好的苗子。我爱他们就像自己的弟妹一样,因而也就全心全意地扶植培养他们。

时光流逝,现在已经60多年了,回忆那一段的生活、工作、学习、劳动,许多事历历在目。1944年我被学校推选为模范教师,参加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劳模大会,幸福地聆听了毛主席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光荣称号,原因很多。

首先是师生平等,友爱相处,亲如手足。正像解放军里官兵一致的革命传统一样,我们朝夕相处,平等相待,没有鸿沟。教师都是从外地来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都把学校当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犹如兄弟姐妹。孩子们的父母在前方流血牺牲,他们将子女交给学校,我们要以爱护他们子女的实际行动表示敬仰他们、支援他们。学生的父母都不在眼前,他们把老师当作亲人,把学校当作温馨的家,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同志式的阶级友爱的感情。

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未婚青年,既无家庭牵挂,又无生活顾虑,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献给工作、献给孩子,想方设法把孩子培养教育好,尽职尽责,甚至将结婚、找对象都放在脑后,一再推迟,一直到年近三十,才随军南下,离开学校和孩子们。

级任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思想开朗了,才能接受教育。一个班的学生,有的进步快,有的慢。对成绩差的后进学生要查其根源,如贪玩,对学习没兴趣,脑子迟钝,不用脑子,有的生活邋遢,歪戴帽,倒拖帽,做鬼脸,同学嫌弃他,不和他玩,孤立他,使他越来表现越坏,这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个别谈话,在作文或日记本批字启发他,身体力行地替他正衣帽,亲自动手补衣服,晒尿被等,绝不当面呵责,保护学生自尊心,循循善诱,要其自尊自爱,直到改正。

级任教师要具备“五心”:有爱心,用高尚的感情来塑造他、感化他;从身体到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建立感情,有了感情才能接受意见;诚心诚意,不能敷衍塞责、虚伪应付;细心观察他的各方面表现,才能找出原因,采取对策;对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反复教导。

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相长。学生是我们的群众,他们对教师也会从多方面观察,教师不可能是个完人,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他们也会大胆地提出来,不能只听学生对我们尊崇的一面,他们对我们的建议或批评,同样要听取,在周会上同样要做自我批评,才能取得在学生中的威信。

陕甘宁边区延安干部子弟学校是党创办的一所供给制干部子弟小学,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艰苦的岁月,有许多优良的革命传统,有许多办学经验,有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我们曾经出了一本书:《中华魂——摇篮与熔炉》。许多同学从学校各个方面以及亲身经历的事实加以记载和阐述,他们生动地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师生关系,直到现在他们也未忘记那种阶级情、同志爱,一提到保小当时的情景,就回味无穷。5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学们经过升学深造、专业培养、出国留学、工作战斗,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有的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家建设事业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有的做了领导,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原来的教师大多都已到耄耋之年,那时的学生都也年至花甲,逐步退离工作岗位,但他们只要相遇,一说延安保小出来的,都相亲如故。有的还经常联系、书信来往,互相勉励鼓舞,发挥余热,保持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