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你在为谁学习
10016600000036

第36章 把磨难当成一种祝福

苦难是最好的大学,磨难是命运的试金石。当我们把磨难当成一种祝福,我们将无往而不胜。遇到苦难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遭受了多少损失,而是应该计算一下我们从苦难中,能得到多少收获。当我们拥有了这种乐观的心态,当我们超越了苦难,拨云见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物,必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流,以使自己与外界的环境保持平衡。但可能由于你性格或行为等方面的内因或外因的影响,有效的交流并不一定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候,人就会遇到一些挫折,产生烦恼。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但可能由于你社会经历尚少,人生经验不足,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你要保持冷静,理智地思考,既要分析困难和挫折产生的内在原因,也要分析困难和挫折产生的外在原因。通过自我调控,实现自我平衡,从而得到更健康、和谐的发展。

巴尔扎克曾说:“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人的一生也会有各种困难与挫折,问题是如何对待它。

青少年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都想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而强者的重要标志就是不被困难和不幸压倒。正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

有人说,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有不幸,在旧中国有不幸,现在还有不幸和挫折吗?回答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很难都是一帆风顺的。”

孙佳星,这位活跃在中国歌坛上的小歌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小明星,是青少年羡慕的小偶像。出版公司、声像艺术公司等为她录制了多盘磁带,其中《孙佳星影视歌曲专辑》还荣获了全国首届通美杯金银榜盒带评比银奖,在全国通俗歌曲研讨会上,她的《找爸爸》被誉为少年通俗演唱法的“佳例”。

她的成就,她的荣誉,在中外众多青少年小歌手中确实是一颗“佳星”了。在一篇文章中对她的表演曾经这样形容:“她,像初生的小鹿,蹦蹦跳跳,探索着五彩缤纷的大世界;她,像出谷的黄莺,自由飞翔,纵情地歌唱童年,歌唱生活;她,像一颗小星星,镶嵌在繁星点点的歌坛上……”

人们都知道孙佳星是一个生活中的“幸运儿”,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生活中也曾有过的不幸和挫折呢。

孙佳星,在1976年那个动乱的年代降生在北京西城区一间破旧平房里。降生后又赶上大地震,从小就没有奶吃,瘦弱得抬不起头。当她3岁时,亲生父亲又抛弃了她和她的妈妈。

从此,她再也见不到爸爸。

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爱,在生活中自然会遇到许多伤心的事情:

四岁半,孙佳星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主考老师问她:“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她聪明地当众回答:“我爸爸到别人家看别人的孩子去了。”回答得虽然很巧妙,但她眼里却含满了泪水。

上小学后,老师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百灵”,但有时她却遭到不太懂事的孩子们的结伙起哄。有时他们一块喊:“孙佳星,没爸爸!”她伤心极了,大声哭着往家跑。有时,还遭到个别同学的取笑和追打。

但是她不畏困难,不怕挫折,昂起头走路,昂起头生活,昂起头歌唱。就这样在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八年里,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正视现实,在挫折面前不动摇,勇敢地克服生活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总会取得成功。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当然,我们不能像有些文艺作品里所写的那样,一个人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就睡在钉满钉尖的床板上,弄得浑身鲜血淋漓;一个人为了使自己坚韧不拔,带上脚镣,在沙漠中边走边鞭打自己。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应当不悲观,不动摇,并珍惜挫折给自己带来的锻炼机会。

美国诗坛巨子华尔特·惠特曼,出生在一个建筑木工家庭。他的母亲是个宁静而高尚的女性,曾多次被诗人颂为“完美的母亲”。诗人承认,自己大部分的内在品质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惠特曼只受过6年的正规教育。从11岁起,他就被迫走上了自立谋生的道路。在这条长满荆棘的道路上,他做过勤杂工、排字工、编辑、教师、职员……虽然他什么都肯做,但雇主们却很难喜欢他。据说这位“准诗人”在午饭后(除非你从旁催促),常常会整个下午看着天空,不知在出什么神。也许,想像的火花在撞击着他的心灵?抑或是诗情的萌芽急待着破土而出?

惠特曼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只有15岁。1842年1月29日,《美国人》周刊发表了惠特曼的《名声无用》一诗;1855年《草叶集》问世。到1881年,《草叶集》已出了第七版,惠特曼的声望已超越了美国文艺界。这时候的惠特曼显得更加自信、达观。惠特曼为林肯总统写的一首悼念诗在《草叶集》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虽然惠特曼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他始终淡泊名利。他不理睬外界的喧嚣,静静地、顽强地唱着《自己之歌》,终生陪伴着他的只有一个朋友——贫穷。

贫穷对惠特曼先生一往情深,总是缠绕着他。除了写作,诗人一生从未谋到过长期的职业,受尽了生活的折磨。1892年,老诗人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好后,躺在陋室内一张旧架子床上,仅靠牛奶混合饮料维持着生命——他在等待死神的降临,镇静而安详。人们惊讶地看到,惠特曼在咽气前几分钟还在探自己的脉搏,仿佛仍在坚持着客观地看待自身似的。也许惠特曼真的修养到了这般境界!

惠特曼逝世的消息一经宣布,美国所有大城市的报刊都发表了报道。其分量之大,据说超过了诗人整个一生所获得的篇幅。

这位伟大的民主诗人,在走过了他73年的坎坷历程后,终于在他自己经营的“永生”之地安息了。

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怯懦的东西,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卖弄它的威力,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就像老鼠似的悄悄向后缩去……

这是诗人郭小川在《向困难进军》中写的几句诗。

现在有的同学常用自己遇到的不幸来原谅自己。是啊,在生活中谁没有遇到过困难;在人生的旅途中,谁没有遭到过挫折。关键是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

爱尔兰有一位作家克里斯蒂·布朗。他很不幸,少年时就已经是一个身体、四肢都不能活动,只有左脚趾能动弹的残疾人。然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创作了五部小说、三本诗集。

布朗一出生就不幸患了严重的瘫痪症;到5岁时还不能走路,不会说话,身体和四肢都不能动弹。父母为他四处求医,但都无济于事。在绝望之中的母亲,一天忽然看见小布朗伸出左脚趾夹着粉笔在地上划。母亲十分高兴,就开始教他用左脚趾写字,同时还让布朗读了许多文艺作品。

后来,布朗又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写诗作文。当然他在写作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代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

他写作时,坐在一张高椅上,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翻纸、打字。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成为一名作家。

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说:“人已经成千上万次证明,他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确实如此,正是崇高的理想不断地激励着布朗。他付出了艰辛的代价,终于在1954年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那时他才21岁。

后来,他又出版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时》。在小说中,他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叙述了他——一个全身瘫痪的残疾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文坛为之轰动。这部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在十几个国家翻译出版。

理想是生命奇迹的喷泉,一个不幸者靠崇高的理想,不懈的努力,战胜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终于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由此可见,任何卓越人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由此可见,上天给予我们苦难,正标志着我们是幸运儿。因为他从芸芸众生中选择了我们,让我们去成就伟大的事业。而在成功之前,他还要再次删选,将我们置于熔炉和砧板上磨炼,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就在这里:思想懦弱的人,常被灾难屈服;思想伟大的人,则往往趁机兴起。

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从小受到家长的精心照料、全心呵护,很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有些家长只让孩子专心读书,其他的事全都包办,从各个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切为孩子着想,不肯让孩子受一点儿委曲,找“苦”吃找“罪”受更是绝对不允许的。